徐凱 劉秋實
摘 要:本文通過細讀文本,對《西游記》第100回情節進行結構分析,縷述了唐僧師徒回到東土拜見唐王及眾僧又抵靈山被封佛菩薩的掌故細節,從孔孟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皆可以為堯舜”出發,看到了“若猴若諸若馬,俱成正果,獨有人反信不及”的現實映射,從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角度認證了“人身難得,只為他可作佛成祖故”,再次詮釋了儒家“人禽之辨”的文化母題。而緊箍咒,正是孫悟空從“心猿意馬”到“猿熟馬馴”實現“自由轉型”的重要象征,文章也重點統計了唐僧為孫悟空念過“緊箍咒”的次數和原因,展現了悟空凈三業(身業、口業、心業)、伏身心、整儀贊佛的心路歷程。文章意在跳出“或云勸學,或云談禪,或云講道”(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傳統文化闡釋視閾,從“解剖民族文化心理、感悟民族文化智慧和傳承民族文化精魂”(梁歸智《自由的隱喻:〈西游記〉的一種解讀》)角度對文本情節構造進行拆解、重估。站在讀者導向批評的立場上,并不祈望精準實現對《西游記》原旨、真詮、本意的揭示,唯乞以“當代人”的視角從多學科角度闡釋出作為經典的那一種“更普遍和久遠的意義”。
關鍵詞:《西游記》 緊箍咒 心猿意馬 人禽之辨 雜念 野性
一、故事回顧
編筐編簍,貴在收口,在八大金剛的護送之下,師徒四人終于回到了東土大唐。哎呀,這可真是不容易,在度過了十四年之后,在跋涉了十萬八千里之后,在經歷了九個國家,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后,唐僧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這一回來,排場可不一樣,城中無人不知是取經人回來了,洪福寺的僧人看到唐僧回來,跪下磕頭來迎接;唐太宗看到唐僧歸來,更是喜不自勝,專門寫下了一部《圣教序》來贊頌唐僧的功勞,大排筵宴,接風洗塵,還安排唐僧來到雁塔寺,誦讀這些珍貴的佛經。
不過,唐僧如今得取真經,已經是半個佛了(即將受封),此行只是給東土大唐送來佛經而已(當然歷史上玄奘法師還是要親自翻譯,開壇說法),現在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就沒必要再停留啦。(想停留也身不由己,你看八大金剛在半空中怎說:“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剛剛到達雁塔寺,便騰云駕霧趕回了大雷音寺。為了表彰師徒四人(當然還有白龍馬)的功績,如來佛祖開始論功行賞。唐僧原本就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心又最誠,最具慧心,功勞又最高,所以獲封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則因為懲惡揚善,驍勇善戰,有勇有謀,擊敗各路妖怪,所以受封斗戰勝佛。至于豬八戒,則因為一路上都在挑著擔子(奈何連環畫、電視劇、自媒體總搞錯,豬八戒力氣大,是天然的挑夫呀!當然小說也并不膠柱鼓瑟,他也跟沙師弟“穿換”著牽馬,但不影響主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獲封為凈壇使者。沙僧呢,則是因為一路都在牽著馬護送唐僧,受封為金身羅漢。就連這白龍馬也因為馱了半天唐僧,而且本身就是龍太子,一路走來也算是將功折罪了,而獲封為八部天龍馬。
就算成了佛,孫悟空還在忌憚著“緊箍咒”的威力,偷偷摸摸地對唐僧說:師父您看,我現在也是個佛了,這“緊箍”是不是得給我摘下來啦?唐僧看著孫悟空,就笑著說,你摸摸試試,看看還有沒有?悟空一摸,嘿,還真沒了!于是,這5位新人就和其余46位佛陀、12位菩薩安坐在大雷音寺的寶座之上,開始誦念佛法,這《西游記》,到此也就結束啦!
二、人禽之辨
《西游記》的最后一幕,不是精彩的打斗,也不是引人入勝的美景,而是定格在這63位佛陀和菩薩身上,大家合掌齊誦經文,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這63位在到達靈山之前,身份不同,背景不同。有的是大富大貴的王子,有的是善人,也有普通人,甚至還有妖怪。在聆聽大道之后,他們堅持不懈,一路前進,最終通過修煉,都來到了人人向往的西天極樂世界。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孔子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僻,由也喭”,就連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樣的妖怪都能立地成佛,那咱們也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呀。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那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道德是人與動物拉開距離獲得本質區別的依據和前提,而獲得幸福與自由則是每個人都心馳所往的靈山圣地,因此,《西游記》可以說是一場探索自由、追求至善的成長之旅。在小說中,作者也是通過悟空、八戒這些擬人化的動物形象來啟迪、鞭策人們,作為自然的人是可以運用實踐活動和自律原則來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夢想與快樂的,猴精、豬怪都能成圣成佛,何況人呢?
人禽之辨是世界上各種藝術、宗教、哲學都有深刻討論與廣泛涉獵的話題,是人從生命本能“自由的任意”向獲得“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自由意志”高階幸福的演進歷程。那么,“心猿意馬”四字就是貫穿小說的線索與主題,對其的克服與消解也是全書的根本主旨,只有有效擺脫“自由的任意”,不受“感性欲求”的束縛,才能像菩薩如來一樣以平常心示人,對萬物皆有敬重,不因一時的誘惑和突發事件而改變初衷(當然紅孩兒假扮菩薩那一回,菩薩也是怒摜寶珠凈瓶。這是意外,也是用藝術化手法突出情緒管理難度系數之大),進而真正獲得身心上的淡泊與寧靜,身不痛,心不擾,既有此樂,還上哪找?
三、緊箍咒的象征意義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梁歸智教授說過:“讀《西游記》,沒有不知道孫悟空頭上戴著一個緊箍兒,唐僧一念咒,孫悟空就頭疼得滿地打滾。而大多數讀者,是同情孫悟空而痛恨緊箍咒的,連帶也埋怨唐僧經常善惡不分而錯咒孫悟空。”a
那么,“緊箍咒”在整部《西游記》里的作用是什么呢?
錦斕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兒、緊箍兒、禁箍兒,這五件寶物是佛祖親命弟子阿儺、迦葉交給觀音的。其中“金、緊、禁”三個箍兒都有咒語,是為“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準備的,“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咒語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后來金光燦燦的“金箍兒”給了顏值最高的紅孩兒;“緊箍兒”賜予了最需“束縛心志”的孫悟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禁止捕殺野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禁箍兒”自然配給了觀音院偷錦斕袈裟的黑熊怪。五件寶物、師徒五人、五行山下救心猿,牽引出取經路上好幾處重要情節,可謂匠心獨具,文思真細。
讓我們回顧一下,唐僧在整部《西游記》中念了幾次“緊箍咒”呢?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是唐僧剛把緊箍咒給孫悟空,想要試試這緊箍咒是不是真有觀音菩薩說的那么神奇。第二次也是在第十四回,悟空在感受到了緊箍咒的威力后,氣得一棒子打向唐僧,唐僧為了自保才再次念了緊箍咒。在第二十七回,唐僧是肉眼凡胎呀,他可看不出白骨精變身戲法,真拉胯(連人的胯骨都躺平到地上,既慫又完蛋,軟弱無能、敗事有余),在看到孫悟空一口氣打死了一家三口后,唐僧勃然大怒,硬是要趕走他眼中視“人”(“白骨精”是“尸”所變,可魂都沒了,“僵尸”怎么還能“潛靈作怪”呢?“白骨夫人”最后怎么又變成了“粉骷髏”?有色差呀!“僵尸”最后怎么又變成了“骷髏”?這是哪般神操作呢?是邏輯問題,還是藝術隱喻,看官仔細!)命如草芥的孫悟空。在第三十九回中,一行人來到烏雞國,狡猾的獅子精變成了唐僧的樣子,為了分辨真假,孫悟空就讓兩個師父都念緊箍咒。在第五十七回,突然跳出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孫猴子,二人本領相同,難辨真假,于是唐僧便念動緊箍咒,但是兩只猴子都叫起疼來,因為六耳獼猴本身也是雜念的化身,而緊箍咒約束的恰恰是這些。
孫悟空一開始也是雜念與野性的化身,正是因為他肯克己復禮,外加緊箍咒的約束,才能化身成佛。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時刻給自己念念“緊箍咒”,因為自由都是有限度的,生存意義與生命訴求總是互相拉扯,既快活又不闖禍,能心安又所求不多,持正向善,惠及群體,不隨波逐流,摒棄雜念,保持本心,找到自己的天然稟賦,成為自己最適合、最該成為的那個大寫的“人”。
a 梁歸智:《四大名著經典要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19頁。
參考文獻:
[1] 〔明〕吳承恩.李卓吾批評本西游記[M].〔明〕李卓吾批評,陳宏、楊波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6.
[2] 〔明〕吳承恩.新評新校西游記[M].梁歸智評校.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
[3]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西游記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
[4] 〔美〕布萊斯勒(Bressler,C.E.).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M].趙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 梅新林主編.20世紀《西游記》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6] 梁歸智.四大名著經典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 者: 徐凱,文學碩士,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中級館員。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明清小說、閱讀推廣;劉秋實,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在讀本科生。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