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谷珵
//
觸摸自然讓整個世界都變得親近,自然可以對兒童的身心和社會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是學術界不少人的共識。如果幼年時從未被自然感動,長大后怎會有力量發現和改變?如果一個人缺少了親近土地的體驗,將來又如何與其他生命以及大自然相處?然而,現代社會中父母撫養焦慮的蔓延、新技術和屏幕媒體的普及、復雜的社會文化變遷,使得“田園牧歌式的童年”越來越少,“自然體驗缺乏”已然成為當今兒童的突出現象。
研究指出,長久與自然隔絕,可能導致一系列身體機能失調,罹患肥胖癥、抑郁癥、焦慮癥的概率都會上升。對于幼兒教育來說,自然無疑是一座瑰麗的寶庫,在生活與自然“斷層”的情況下,如何讓孩子們和自然重新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聯結?將自然引入教育,教師怎樣避免步入誤區?幼兒園如何開發自然資源,促進孩子成長?聆聽幾位園長的教育思考和實踐,我們期待從教育中體驗自然,為孩子們形成持久的支持性記憶。
崔利玲,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
邢保華,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園長
羅曉紅,長沙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園總園長
打造“沒有圍墻的幼兒園”
《教育家》: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癥”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系的事實。親近自然對孩子的價值是什么?
◎崔利玲:兒童的興趣愛好是在實踐與活動中萌發的,兒童的知識與經驗也是通過探究積累的。若我們能給兒童提供走進自然、親身嘗試的機會,不僅有助于兒童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還能使其在動手動腦的同時,豐富社會性情感。
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記得小時候樹上的知了特別多,到了中午,知了的叫聲此起彼伏。院子里的男孩子們爬上樹逮知了,我們女孩子就用竹竿粘知了。為了粘牢知了,要在竹竿的一端粘上有黏性的膠狀物。有錢的孩子就買泡泡糖(現在的口香糖)代替,我們這些沒有零花錢的孩子就自制泡泡糖:把家里包餃子用的面粉倒進碗里,用水浸泡后,將浮在上面的清水撇去,再倒水浸泡攪拌—沉淀—撇水,反復幾十遍,一碗面粉就剩下一小疙瘩,那就是我們的成果“泡泡糖”。
舉著粘有泡泡糖的長竹竿,別提有多自豪。但接下來的工作,我們就無法完成了。因為竹竿太長,我們沒有人能平穩地將泡泡糖伸向知了,大多數知了在竹竿的左右晃動中,早就溜之大吉了。最后,還是大人們因為曬衣服需要竹竿,只好幫我們粘一個完事。我們讓知了住在戳了小洞的藥盒子里,捧著盒子在同伴間互相炫耀;我們聽著知了展翅旋轉時發出的“嗡嗡”聲,比賽誰的知了叫得最響、飛得最高;我們給它喂西紅柿、青菜,看誰的知了存活時間最長……現在體味,正應了陳鶴琴先生“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思想。直至今日,兒時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也不斷喚醒我,幫助我理解兒童、再次當兒童。
◎邢保華:并非所有資源都有價值、所有課程都可以開發,也不是任何元素都可以促進孩子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堅持中國化和本土化,真正以兒童的立場、科學的態度和專業的精神來進行。在云南這樣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家長、教師容易把自然資源當作“過客”,或將其視為靜止的、觀賞性的。作為教育者,要有意識地把自然作為課程資源和探索挖掘的對象,把它們變成與孩子學習有關、能夠創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形成學習品質的資源。
在自然資源的開發中,活教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使我們樹立了親自然社會的課程觀,從課程的關注、挖掘、收集、整理、篩選、實施再到評價,形成了挖掘自然資源的路徑。比如受到全球關注的“斷鼻家族”旅行,孩子們聽到家長聊天、新聞播報,了解到大象的“出走”。隨著象群構成的變化,有小朋友提出“大象為什么從17頭變成了14頭”,點燃了大家的探究興趣。教師將搜集的素材整理,篩選出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開展“大象去哪了”的主題課程。當象群接近昆明,在資料查詢、討論中,孩子們了解到“斷鼻家族”的名字由來,探究了亞洲象的生活習性。
接下來,孩子們對“象群為什么會離家”展開了討論。是不喜歡它們的家了?還是伙伴少了?五花八門的猜測冒出來,教師和孩子一起驗證。不少孩子認為,環境破壞是重要原因,在手工活動中,他們建了新家園,設置了水池和其他動物來給大象做伴。這是孩子的一種心理投射,孩子怕孤獨、怕失去家庭,所以他們通過手工、繪畫來反映內心的期望。經過這些階段,孩子們的思維越來越開放。
《教育家》:在與自然斷層的情況下,幼兒園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讓孩子和自然重新建立起深度有效的聯結?
◎羅曉紅:首先,長沙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園為幼兒提供充足地走進自然的機會。當兒童走進自然,直接而趣味盎然的體驗能讓兒童感受世間萬物的無窮魅力。他們到溪邊挑石頭,翻開石頭看看下面藏著什么東西;雨后散散步,數一數地上的螞蟻,觀察偶爾冒出來的蚯蚓……在自然中,他們和其他生物的界限被打破了。眼睛里看到各式各樣的樹葉,手里拿著地上撿來的柚子,指甲縫里或許還留有玩耍的泥土,兒童對自然的歸屬就滲入了他們的皮膚。
其次,幼兒園可以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自然教育環境。在幼兒園內,我們盡力利用自然環境和資源,讓水、沙、石、土、泥、花、樹葉都成為幼兒寶貴的學習資源。我們特別注重給幼兒留有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揮想象與創意,與材料發起互動,獲得自己的認識。在實踐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發現泥土和馬路交界處最容易觀察到螞蟻;雨后的樹底下會生出許多蘑菇……這樣生動的發現,無不讓幼兒感受著事物的奇妙與自然界靈動而富有節奏的規律。
最后,幼兒園需要發揮教師和家長的作用,與他們一起感受與體味自然。教師可以把教研場地搬到室外,戴上眼罩傳遞在自然界中收集的花瓣、泥土、石塊,閉上眼睛走過一段鋪滿落葉的樹林……“沉浸”過后,教師們寫下感悟:“假如我們偶爾愿意停下來,或許世界比我們想象得要可愛許多。”我們盡力爭取家長成為戶外自然活動的志愿者、支持者。在與自然、兒童、教師的互動中,家長成為教師親密的教育伙伴。注重孩子、教師、家長體味自然之后彼此信息的流動與傳播,注重教師在自然與教育之間的連接與對話。
◎崔利玲:在鼓樓幼兒園早期的教學實踐中,陳鶴琴先生提醒教師,幼兒園應該是沒有圍墻的校園,教師和孩子可以隨時隨地向大自然發起進攻。為了打造鄉村田園式幼兒園,陳鶴琴和教師們栽種果樹,開辟菜園,飼養雞、鴨、兔,為孩子們提供接觸和感受自然的場景。
在園外,師生也享受著真實的大自然、大社會。每周六上午,是師生們固定的出游日。離幼兒園最近的鼓樓,成為孩子們走出校園探索大社會、大自然絕佳的場所。師生們到鼓樓崗,看打拳賣藝、魔術把戲、說書唱戲;到鼓樓街看雜貨店、剃頭店、茶水爐。喧囂嘈雜的吆喝叫賣,讓鼓樓成為一個濃縮的小社會,也讓孩子們了解了真實的社會生活。除了在鼓樓周邊,教師還帶著孩子們從下關碼頭乘船到燕子磯沿途看長江,坐汽車到中山陵沿途看房子、樹、花,到金陵大學的農場看牛羊、雞鴨及農田。北極閣、棲霞山、天文臺、夫子廟,都成為孩子認識自然與社會的天然場所。
直至今日,“辦沒有圍墻的幼兒園”,讓孩子們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仍是鼓幼幫助孩子們走進自然、了解自然、發現自然的主要策略。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兒童學習的通道,幫助兒童搭建起通向學習目標的支架,將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從而真正實現讓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的適宜發展。
學習的核心在于孩子和環境互動
《教育家》:實際上,自然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在認識自然物本身。教師應該如何理解自然與五大領域的關系?
◎邢保華:陳鶴琴先生提出“五指教學法”,揭示了五大領域就像五根手指一樣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在課程開發中,我們對教師的要求是:心中有指南,眼中有孩子,腦中有思想,手上有方法。教師一定要有課程意識、有發展的意識,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當教師發現孩子對大自然中某個話題感興趣,首先要去傾聽和解讀孩子,了解孩子想知道什么,按照五大領域的要求分類制定高結構課程,同時考慮孩子的需求,在課程中保留低結構內容。游戲活動的開展、材料的投放都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中心,促使由自然生發的探究活動,形成五大領域的聯動。
我們一個園區外的道路上,種植著一條街的藍花楹,每年四五月花開時節,藍紫色的花海蔚為壯觀。孩子們的興趣也隨著每年的花開而開啟。風一吹,藍花楹的花瓣飄落到園內,孩子們拿著各種工具把花瓣撿回來,做粘貼畫、做花環。有小朋友調動以往的生活經驗,問藍花楹能不能吃,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在搜集花瓣的過程中,他們見到一種薄薄的片狀物隨花飄蕩,查詢資料后發現是藍花楹的種子,了解種子的科學活動就此開始。孩子們把藍花楹和水混合,制作出紫色的水,和面團摻在一起,捏一捏、揉一揉,愜意地在與自然融合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語言、科學、社會、認知都在其中得到發展。
教師要支持孩子在花花草草中愉快地生活,放手給予孩子探索空間,讓他們在一次次接觸中體會大自然的神奇。這也錘煉了教師的專業能力。當孩子的發展螺旋上升,教師的能力陪伴著孩子螺旋上升,也就能獲得職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羅曉紅: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學習的核心不在于外部加工知識的獲取,而在于孩子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往,教師們總是在春天來臨之際,準備桃花、李花、杏花的圖片放在電腦屏幕中,請幼兒觀察后繪畫。但當教師邀請孩子們拿著放大鏡、走進自然界中觀察春天,并將春天畫下來時,孩子們對春天的體悟遠比圖片中的花要豐富與有意趣得多。有的孩子觀察了春天的魚池,在畫紙上留下了橙色、米色、黃色、綠色的小點與線條。有的孩子繪畫的沙池點上了綠色的小點。沙池怎么會有草呢?教師不解,孩子拉著教師走進沙池,真的發現春天的沙池中長出了綠色的小草。孩子們在好奇心、想象力的驅動下進行創作,捕捉到了屬于自己的色彩。
基于真實的感知與體驗的教學方式遠比使用圖片、錄像資料在教室里講授更為生動,也讓人印象更為深刻。自然為我們的直接感知與體驗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無限的活力,而兒童恰巧需要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獲取經驗,進而獲得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發展。
孩子們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嘴巴嘗,進而讓自然與生活緊密相連。自然在促進各個領域發展的同時,還發揮著跨學科的作用。自然的價值在于以自然為媒介為幼兒真正提供可供觀察、探索、表達、交流的場域,讓兒童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自身的發展。
兒童為本,讓自然教育融入課堂內外
《教育家》:戶外活動中,教師如何跟隨孩子的節奏,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以適宜的方式促進他們親近自然、探索自然?
◎崔利玲:“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兒童在前”是鼓幼支持兒童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主動性學習策略。要跟隨兒童的探索節奏,需要教師在活動前期儲備各種支持性指導策略,以在實際活動中沿著兒童行為、語言、態度等線索找尋合適的教育策略,通過差異化的指導,支持并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盡可能多的發展。
如鼓幼每年4月開展的“到農村去”社會實踐活動,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三個單元。在活動前“我要出差了”準備階段,園內會分享上一屆小朋友在農村活動的照片。孩子們以調查表制作、繪畫的方式交流討論,如想和誰睡在一起、農村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到哪里洗臉刷牙。前期的交流解惑讓教師知道了孩子們的初期經驗,為后面活動的難易設置、安排、個別幫助做好準備。活動中,孩子們來到真實的農村。采茶、摘豆、摘草莓、井臺打水、灶臺燒火,他們比較著城市與農村生活方式的差異。活動后,教師和孩子們對農村社會實踐進行分享交流、討論探究,農村活動在留給孩子無限念想的同時,也激發出更多的興趣與愿望。
一位青年教師感悟:陪著大班孩子到農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漸漸學會思考,是什么賦予這次活動深刻的意義?當孩子們告訴我“牛糞好臭”“農民伯伯家真大”,我想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我們來到這里,就是為了和孩子們一起感受這本“活教材”。讓孩子們見到鮮活的、富有動態的社會環境,意義遠遠大于這些活動表面的熱鬧景象。
◎羅曉紅:第一步,教師放下心中的教育目標,親近自然。和孩子們在草地田野上聽風吹的聲音,看天空中云朵的飄過,漫無目的地走過樹林,讓孩子們自己決定節奏與腳步就是教師追隨孩子的基礎。
第二步,教師準備好觀察自然的材料,和孩子們一起感知自然。當兒童靜靜地觀察草地、魚池、花朵,然后寫下或者畫下他們所看到的,孩子就與這個時刻聯系在一起,這種體驗也就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步,教師在孩子觀察自然的過程中,傾聽孩子的疑惑,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大自然是一個能調動孩子所有感官,并且讓孩子在做中學的地方。即便孩子使用樹葉、樹枝簡單制作一艘小船,他也需要把一系列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去哪里能夠找到數量充足的樹枝與樹葉、選擇怎樣的樹枝與樹葉等。等待孩子自發地發起任務,并開始思考,教師的觀察與傾聽才隨之開始。
孩子拿起樹葉與樹枝準備制作時,又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才能讓樹枝穿過樹葉并保持直立。這種不斷地嘗試,讓孩子獲得了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的工程學的基本原理,進而建立起對世界的認知。教師無須在孩子操作與嘗試中介入過多,不必急于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自然中,孩子自發地試驗、檢驗,學到比“正確答案”更多的東西。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觀察,邀請孩子分享活動過程與經驗,傾聽孩子的困惑,運用同伴、家長和教師的力量為孩子提供繼續探索的動力與經驗,鼓勵孩子再次操作與探索。
《教育家》:幼兒園的自然角是孩子探索自然的窗口。可在實踐中,自然角的創設存在重擺設、輕教育等問題。有些班級的自然角形同虛設,幼兒只是偶爾參與其中。怎樣幫助教師走出誤區,科學規劃?
◎邢保華:的確,這些問題在許多幼兒園都存在。為了創設區角而創設,擺一些小花小草、置入小動物、放上記錄本,有的還讓小朋友去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動物的生活習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有意義的。但課程建設不可止步于此,一定要把孩子的目光和思想從幼兒園圍墻內拓展到圍墻外。教師和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孩子永遠是通過親身操作、體驗去學習的,自然角里能夠放置孩子產生濃厚興趣的動植物,但孩子永遠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同時,進行自然教育需要家園共育,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去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空氣、自然的聲音、自然的顏色。周末去賞花賞草,可以撿一些帶回來,看看落葉是怎樣由綠變黃變干,引發孩子對自然的感知和思考。內外結合、動靜結合,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然教育。
◎崔利玲:我們首先要清楚自然角的教育價值,是為了美化環境,還是為了激發孩子探索、求知的愿望?如果是前者,幼兒園購買些金魚、烏龜,孩子們再帶幾盆植物陳列,自然角就成功了。如果是后者,則需要回歸班級的主體——兒童,從兒童那里找答案。
陳鶴琴先生一直強調“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在鼓幼,自然角的功能正由單一轉為多元,格局由大塊規整轉向小型多樣,布置由整潔劃一趨向豐富多變。除了室內的觀賞區、實驗區,還有室外的飼養區、種植區,更有與此關聯的生活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借助園內的小情境萌發孩子的大興趣,通過即時興趣激發孩子持續的、全方位的參與和互動,形成孩子自發生成、自愿參與的課程內容。如“南非小羊來做客”的系列活動,因為室外的小木屋,喚起了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的念頭;因為小羊卡卡的到來,孩子們要從書本或網絡中了解小羊習性、學習照顧小羊的方法;因為想讓小羊快樂,孩子們要分工合作打掃羊圈、喂水投食、觀察巡邏,并制定卡卡的一日活動時間表;因為卡卡的到來,信息欄、問題墻,處處留下了孩子們主動求知的資訊,為班級近階段可以開展的活動提供了大量線索……飼養小羊的過程,變成孩子們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孩子、教材、環境四個要素形成“活教育”的系統,相互作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