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靜


教育家張雪門的“行為課程”理論提出,課程要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開展,從生活中結束。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結合辦園理念和教育資源,從幼兒已有經驗出發,順應幼兒天性,挖掘節日的教育價值,開展節日主題系列活動,讓課程回歸游戲、自然和生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園地處瀛海鎮,周邊環境為幼兒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空間;園所環境優美,種植園、沙池、水系等設施滿足了幼兒自主探究的需要;教師隊伍年輕有活力,能較快更新自身知識技能,探究意識強,為課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通過梳理生活中的節日,我們確立了節日主題系列活動的目標,即讓幼兒了解節日的意義,激發愛國情感。幼兒在探究中發展創造力,在游戲中鍛煉身體,在分享中培養合作意識,在互動中提升交往能力。
節日主題探究采取“三式三段”課程模式。首先,讓幼兒從傳統節日入手,了解節日文化。其次,通過創新節日活動,深入感知節日文化。最后,嘗試探究特色節日,傳承節日文化。幼兒從興趣出發,自主探究,最終回歸生活。
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幼兒了解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園所從幼兒已有經驗出發,以問題為線索,通過討論、搜集等形式拓寬思路,引導幼兒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源于經驗提出問題,挖掘有效信息。結合傳統節日內容,師幼共同討論,根據幼兒的前期經驗,發現經驗背后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歸納梳理,挖掘能為主題活動開展提供支持的有效信息。在“慶新年”活動中,教師收集并梳理了幼兒提出的問題,如“新年為什么要穿紅色衣服”“為什么要說‘過年好”等,依此確定了主題活動目標、制定了主題網絡圖,為開展活動奠定基礎。
梳理問題拓寬經驗,提供支持策略。針對幼兒感興趣的新年話題,教師鼓勵他們運用多種形式增長知識并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教師還通過故事、童謠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新年的含義,組織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趣味性。
體驗節日氛圍,傳承文化精髓。幼兒對新年的寓意、習俗、傳統活動感興趣,參與廟會的愿望強烈。教師根據幼兒對廟會的疑問,和他們一起探究了北京傳統廟會和小吃,決定以“小手拉大手之幼兒園里逛廟會”為主題開展親子迎新年活動。幼兒觀看廟會視頻、向家長詢問了解廟會的特點。根據幼兒生活經驗,教師和家長整理了二十余種廟會游戲,準備了特色小吃和售賣攤位,還邀請了民間藝人來園表演。幼兒自己動手設計邀請函,邀請家長一起逛廟會。活動當天,幼兒在游戲中積極闖關,用贏得的闖關卡換取美食,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活動后,幼兒對踩高蹺、舞龍等傳統游戲產生了興趣。探索高蹺的玩法時,幼兒發現用手提著繩子不方便表演,便將高蹺繩子調整為松緊帶以解放雙手。舞龍時,幼兒發現支撐龍身的棍子容易松散,便請中控爺爺用鐵絲加固。將傳統節日延伸到生活和游戲中,幼兒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精髓。
創新節日活動,引導幼兒感知節日文化
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我們對家長的定位是參與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幫助。
主動溝通,家園協同,整合主題教育資源。勞動節來臨前,幼兒提出了疑問:“為什么叫勞動節?”“什么是勞動人民?”為了幫助幼兒理解勞動節的含義、讓幼兒熱愛勞動,我們和家委會商討后決定開展“親子大掃除”活動,讓幼兒收獲勞動體驗和成就感。
走進社區,擴寬思路,開放主題教育模式。關于婦女節,幼兒只知道和媽媽、奶奶等關系親近的女性有關。為了深入了解婦女節,幼兒走進社區,了解各行各業女性的工作內容,用照片記錄下她們工作的身影。幼兒還精心設計了賀卡,送給工作崗位上的阿姨。回班后,幼兒間分享了對節日的新認識。“走出去”使幼兒了解了節日的深刻寓意。
幼兒園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的教育資源,為幼兒提供探索空間。幼兒十分關注地鐵的開通情況,在地鐵主題活動中,教師收集并梳理了幼兒的問題,邀請在地鐵工作的家長來園講解。為支持幼兒深入探究,教師還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參觀地鐵內控室,記錄下所見、所聞、所感,將經驗分享給他人。
另外,春天幼兒園組織親子走進南海子,爬山尋寶;夏天走進“三元”工廠體驗牛奶加工過程、邀請爸爸來園參與“我和超人爸爸過六一”;秋天邀請特種兵來園、開展十一“家”年華等活動。以開放與協同的方式引導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感受到了不同地點、不同人員、不同方式的教育。家長、社區合力使主題教育更有深度,為幼兒發展提供了支持。
探究特色節日,引導幼兒傳承節日文化
幼兒園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支持和尊重幼兒大膽想象和創新,開展特色節日探究活動。
挖掘生活資源,探究節日主題。春季的種植園、夏季的水池、秋季的果實、冬季的冰雪,都是幼兒討論的話題。隨著節日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萌發了創新節日主題的愿望。教師啟發幼兒從興趣入手進行探究,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特色節日,如秋葉節、清涼節、豐收節等。
支持尊重幼兒,豐富活動內容。為了讓幼兒在自主探究節日中獲得發展、積累經驗,教師引導幼兒從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深化活動。秋天是幼兒園的豐收季,師幼開展了“豐收節”主題活動。中班自留地的紅薯成熟了,幼兒討論著怎么把它們刨出來、怎么做才好吃,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后,幼兒將紅薯拿到小廚吧清洗,制成了紅薯干、紅薯粥、紅薯餅等。
回歸幼兒生活,享受節日快樂。幼兒園的柿子和菜花大豐收,幼兒將從“小超市”游戲中獲得的“換購經驗”進行遷移,決定直播賣菜。在“售賣前需要準備什么”“怎樣分工”“如何定價”等問題出現后,教師帶領幼兒到超市、菜市場了解柿子和菜花的價格,并確定了售價。幼兒進行自主分工,直播組、記錄組、分裝組默契地配合完成了售賣。對于“獲得的豐厚資金怎樣使用”的問題,幼兒開展了激烈討論,最終決定為社區工作人員、幼兒園中控爺爺和保潔奶奶購買禮物。幼兒在送禮物的過程中體會到關心他人的溫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夏天,幼兒在清涼節活動中感受玩水的樂趣;秋天,幼兒在秋葉節活動中探究葉子的秘密;冬天,幼兒在冰雪節活動中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特色節日主題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究興趣。
在“三式三段”的主題課程模式中,幼兒從興趣入手,自主探究,最終回歸生活。我們將繼續豐富課程內容,引導幼兒通過多元化的主題活動獲得并積累直接經驗,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