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堂明
在學前教育領域,幼小銜接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科學的幼小銜接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重視幼小銜接對幼兒發展的影響,確立了“問題導向,雙向聯動,整區推進”的研究思路。經過一年的探索,幼兒園和小學幼小銜接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家長的焦慮心理得到極大緩解,呈現幼小銜接整區推進的“環翠范式”。
變“分散研究”為“整區推進”。根據區域幼兒園、小學實際,結合教育部文件,我們制定了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整區推進方案,在研究共同體組建、聯合教研制度建設、教師研訓、督導調度、激勵措施等方面給予保障。此外,成立區級幼小銜接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工作推進和開展。目前,全區有6所市級實驗園(校)和2處省級課題組成員園,重點開展幼小銜接項目實踐研究,及時傳達貫徹總課題組研究思路、方向和建議,引領全區研究共同體的實踐工作。
我區25所小學和40所幼兒園組建了25個研究共同體。每個共同體通過座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學校、幼兒園、家長三方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科學分析幼小銜接開展情況。為促進幼小銜接工作整體落實,我們將全區幼兒園以教研責任區為單位,并入中小學5大協作區,實行幼、小、初一體化銜接。
變“口號銜接”為“理念銜接”。家長的教育觀念影響幼小銜接的實施,我們通過四種方式解決。一是在相關微信公眾號中開設幼小銜接宣傳專欄,以扭轉家長過度強調知識準備的認識偏差。二是舉辦幼小銜接家長講座,幫助家長摒棄提前學習小學教育內容的錯誤傾向。三是開展親子活動,引導家長充分認識游戲的作用。四是在大班下學期,教師與家長一對一溝通,給予針對性指導。
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決定幼小銜接的效果,我們在四個方面助力教師發展。一是以園(校)共同體為單位召開教師會,解讀相關文件,使教師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的意義、任務和具體分工。二是以園(校)本培訓為平臺,引領教師精讀專業書籍。三是對幼兒園業務園長、骨干教師開展幼小銜接專題培訓。四是每月組織幼小銜接園(校)共同體分享推進中的優秀經驗,提升銜接質量。
變“活動銜接”為“課程銜接”。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方式,幼兒園將游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有機滲透文明習慣、情緒管理、自我保護、規則意識、任務意識、時間觀念、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內容。比如,在幼兒園餐點環節實行自主取餐,中、大班推行使用筷子就餐等。還圍繞“你好,小學”主題,帶領幼兒走進小學,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近距離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小學方面要構建適應教育課程,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變“單打獨斗”為“教研聯動”。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為深入解決相關問題,我們以園(校)研究共同體為單位組建教研組。教研組以問題為驅動,以促進幼兒能力提升為直接目標,以課例或游戲案例為載體,開展學習心理、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等銜接方面的研究。我們堅持每月確定一個教研主題,通過聽評一節課、看一份教案(課程/游戲案例)、看一本學生作業(幼兒作品)、參加一次座談、觀摩一次活動(幼兒游戲)、寫一篇反思體會等“六個一”工作,共同促進教師對不同學段兒童年齡特點的理解。
我們通過真問題、真體驗、真解決的方式為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架起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對于今后的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將堅持從細節落實,通過科學、適宜的方式,幫助幼兒順利過渡。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幼兒發展的入學準備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20ZC001)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