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雨連續降了超過30多個小時,在無人機觀測和紅外夜視儀使用受限的條件下,監測隊員只能依靠象群活動軌跡,一步步探索接近象群精確位置。面對未知環境和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監測隊員沒有后退,他們也從未想過后退。夜雨天里,摸黑行進5個多小時,4次轉場,他們成功鎖定了象群,第一時間向指揮部上報了精確位置。
象,在哪里
經過1個多小時行進,我們來到了嘿膩村服務站。與以往交班不一樣,今天的白班并未向我們報送象群精確坐標。其實,我們從指揮部出發時就已經知道這一情況,也一直在關注著。
嘿膩村服務站擠滿了車輛,老鄉們圍坐在屋檐下討論著。我們到達時,夜幕已經開始籠罩了。眼前百米不到的地方就是一座高山。一抬頭,青山翠綠,煙霧繚繞,真有種人間仙境的感覺。
看到監測回來的特警,總隊無人機C組組長段孟抄和信息標繪員李鵬跑了過去。一番交流后,段孟抄和李鵬回到各自車上。段孟抄用對講機通知各車,從現在開始,各車嚴肅帶隊紀律,按白天劃定范圍逐個區域鎖定象群蹤跡。
怎么鎖定?段孟抄判定,沿途主要村莊路口都有卡點,只要象群下山我們就能接到信息。象群沒有下山,夜間又喜歡走公路,那就沿著指揮部劃定的群山繞。每繞5公里,空中組采取無人機紅外模式觀察;地面組對停車點200米范圍內持手電徒步探尋象群軌跡,結合紅外夜視儀觀察象群。
我們探尋的第一個點是土旦莫村。由于昨天夜間,象群在這一帶活動過。白天村民未見象群蹤跡,那么很可能象群還在這一帶附近。按照這樣的推斷,我們從嘿膩村沿著下山路向土旦莫村駛去。
路上,我們看到兩個身影正在往三輪車上搬下玉米,原來是給象群投食的老鄉。在雨里,我們默契的閃了一下燈。老鄉笑著,向我們打了個招呼。連綿幾公里的玉米,都是他們的成果。雨刷一直在劃,經過了一個急轉彎時。同行的戰友問,“假如就在此時,象群出現了,我們會不會很危險?”監測隊員晏其勇笑著,“倒真想它們快點出現呢,也不是第一次與它們偶遇了。”
大約10點左右我們來到了土旦莫村。
“雨小一點了!”段孟抄伸手淋了一會,“就在公路上起降吧,實在等不了。”無人機飛了一圈后,我們并未找到象群蹤跡。沿著象群大致方向,我們繼續向前尋找。
我們來到第二個關鍵點:左邊哨村和布者甸交叉路口。到了地點后,卡車師傅告訴我們,象群在1個多小時前經過這里,他們把卡車停在通往左邊哨方向的公路上進行堵截,留住布者甸方向讓象群通過。但大象選擇從兩條路中間的農地里往山下走。由于夜黑,又不敢接近,象群下公路后具體走哪里也不太清楚。
盡管象群未按照原始路線行走,但卡車師傅給的信息讓我們頓時有了信心。段孟超和李鵬各取一架無人機,采取雙機向四周監測。遺憾的是,并搜尋未發現任何象群的精確位置。
大象會往哪里走?根據現場群眾提供的線索和指揮部研判信息,段孟抄決定向左邊哨村尋找象群,理由是腳印的方向,加之象群昨天曾到訪過左邊哨一帶。
靜 默
順著通往左邊哨村的山路行進3公里不到,前車對講機讓所有車熄燈。興奮中,我們有些緊張。原來前車發現一些象群腳印和糞便。李鵬第一個從車里出來,他和段孟抄打著手電沿著公路和田邊的腳印走了過去。糞便還是新鮮的,在公路雨水作用下依然保持原有形態,說明象群應該剛走不久;隨后他又到一旁的竹林探尋,撿起一些掉在路上的竹葉。象群應該是順著下方走,我們的判斷是對的。
由于雨太大,無人機無法起飛,監測隊員只能用紅外夜視儀觀察。烤煙棚里好像有物體移動,段孟抄說著把夜視儀遞給李鵬,讓李鵬再次確認,但還是不能完全確定是否為象群。
“我們必須把車再往前開,抵得越近才能越接近真相。”段孟抄打算帶著李鵬和一名報道員往前探。其他車輛就地在原路熄燈停下。
“后車可以下來了,象群位置我們已鎖定,行車時注意不要鳴笛。”大約30分鐘后,段孟抄在對講機里向我們喊話,終于舒了一口氣。
然而事情就是這么不湊巧。在一個十字路口處,我們沿著公路直走,后來才知道前車走的是向下轉的路。走到公路盡頭,依然沒見到前途勘察的車。道路口亮著孤燈,在地上撒下一片光斑。我們只能將車靠邊停著,等待與前車確定位置。
“大象就在我們前面!你看,那有東西在晃動!”駕駛員張世凱聲音有點大。“小聲點!哪里?”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往下看,我們看來看去并沒發現什么,但又有些緊張,更不敢打手電確認。
“咔嚓”,先是聽到一陣啃食食物發出的清脆聲響。緊接著又隱約從黑暗中看到幾顆高大的竹子倒下,隨即傳來竹子落地的聲響。
“是大象!熄燈!回到車上!”晏其勇小聲叫了起來。我們連忙關掉車燈、手機。幸運的是,大象在溝箐里啃食東西,我們靜悄悄躲在暗處,聽著它們的聲響。
突然,一束光照了過來!“你們怎么跑到這個地方?”段孟抄語氣中透著焦急,“再早10分鐘,你們很可能就跟象群追尾了!太危險了!趕緊后撤。”
原來,前突組跟著象群后面追,發現有車輛接近象群,趕緊趕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