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蟬璐


一晃,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步入教壇八年,與恩師陳智峰老師也相處已八年了。初遇時,便知陳老師已于而立之年被破格評為溫州市最年輕的中學高級教師;再過四載,又親眼見證他于不惑之年晉升為浙江省最年輕的正高級教師;其后未逾三載,他又在今年獲評全省中小學僅29名的專技二級崗位。盡管仍舊耕耘在高中一線,陳老師已相當于大學二級教授的身份了,每每仰望其成就,愚徒只能滿懷孺慕地暗嘆:“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八年前的夏天,我前往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報到,彼時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走進辦公室,卻見陳老師持一茶杯,抬首向我微笑致意,一如此后相處的無數個瞬間,那抹從來都云淡風輕的笑意每次都能安撫一個年輕弟子的忐忑。沒過幾天,幸受學校師徒結對項目照拂,我拜他為師。結對項目雖只持續了三年,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的稱呼一直延續著,我對師父的尊重與敬佩也與日俱增。
“師父”這個稱呼,大約陳老師每日要入耳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此非言我是個聒噪徒兒,雖平日里時常勞煩師父答疑解惑,卻不至于吵鬧如此。而是師父不僅少長弟子眾多,還有廣大的“野生粉絲圈”。光是初入職時的備課組里,就有之前與他正式結為師徒的王鵬師兄、許寶丹師姐,又有和我同年與師父結緣的何其煒師兄,每每回到辦公室,此起彼伏的“師父,這本書如何?”“師父,這個問題你怎么理解?”“師父,我昨天把那文章寫好了給您看看?”“師父,出去走走?”讓整個備課組有了一絲溫馨的煙火味兒。我在心底默默想,下課如回家,家中有分享,有探討,有指導,有關懷——這樣的氣氛,是師父以身作則引領的;這樣的家庭,無形的精神領袖是師父。
此外,我們的辦公室是備課組混坐的,無論是第一年的歷史組,第二年的技術組,還是第三年的物理組……明明都不是我們師門的人,卻都下意識地隨我們一起喊,加個姓氏,成了“陳師父,早!”“陳師父,高!”可惜了師父彼時年未不惑,明明一星目劍眉的英俊男子,卻被聲聲喚出了脫塵絕世的白發高人氣質。究其原因,約莫逃不開這十六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師父對師門的照拂并不局限在成年人的世界,更絕非什么江湖義氣。葉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恰合了師生交流時的春風化雨般的無微不至。
每逢聽師父的語文課,不出意外開場總是能見他轉身信手在黑板右側豎著書下一二句流暢的行楷,少則不到十字,多則二三十個字,言簡義豐,能給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以啟迪。隨后請學生們或當場摘錄,或書寫感悟,或指點評論,力求再創造一個語境,把這句名言運用到日常的口語交際中。猶記一次高二期末考前,孩子們普遍沉浸于備考的壓抑氛圍,師父以胡適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相贈,既是撫慰也是激勵。師父的語文課開頭看似是細水長流的寫作教學匠心,實則暗含了對孩子們心靈處境不著痕跡的細微體察,這是真實教育的溫度。
去師父班上聽課,孩子們逐漸對我熟悉起來,于是有膽大的小伙子過來搭話:“你是我們師父的弟子呀?師父說你就是我們師姐唄!嘿嘿,師姐好!”初出茅廬,最擔心的就是師威不足,“鎮”不住學生,聽此親切的搭訕,我卻心頭警鈴大作。本想以長輩自居,這下好,師父與學生們的師徒之約成了攔路虎。轉而和師父抱怨,他回頭一哂:“這樣不好嗎?我想當師兄都不行呢!”他沒再說別的什么,我在心底品了這話許久,若有所悟。慢慢地,也不知幾時起,倒是享受起了和學生們無話不談的亦師亦友姿態。此后我另有三屆學生,偶爾托師父代課時,學生轉告:“他說他是我們太師父呢!”師父仿佛是有意無意地彌補了我第一年的惱恨,給自己安個名頭的同時順帶強調了我的“師父”身份,然而現在,我更愿意被稱為“師姐”,只是沒什么機會了。
前幾日和已畢業的楊生聊天,他高一受教于師父,高二高三由我教授語文,提及師父,他津津樂道起高中三年每年收一本書的快樂——最初那本是師父贈的,后來兩本是師姐送的。隨后夸我倆果然是師徒,很有默契。他哪知道呢?彼時我每學期至少收師父一本書的饋贈,因師父啟發,才要將這收書的滿足感傳遞給“徒子徒孫們”。
說起禮物,師父不僅給學生送,也收到過不少徒弟們的感恩禮。最叫人歆羨的是一次某位男生興沖沖地小跑來辦公室、拿著一方親手做的印章送給師父,在座的老師們皆好奇印章上刻了什么,湊近了腦袋去看:“良師更為益友。”嚯,這是對一名科任老師多么珍貴難得的評價!我見這男孩有些眼熟,不由仔細詢問,原來正是在期中考時段里語文成績前10的小W。聽說剛開學時他本是課上典型的沒精打采沉默派,但打從一次周末放學后師父與他的相遇后,一切便發生了轉變。那時這位拎著行李箱預備獨行歸家的孩子,恰巧在校門口碰上了等待最后一個孩子離開教室后才開車回家的語文老師。兩人的家其實遠隔20多公里,但師父堅持將其送回了家,一路上小W逐漸放下了羞澀與顧慮,兩人聊起各自的篆刻愛好,小W說到初高中時自己拿的獎,并對師父那本印著大學幾年得意之作的印譜頗感興趣,央其何時帶來學校一觀。一小時不到的車程,讓原本沉默寡言的男孩似是找到了同道中人,還在最后笑著與師父在住宅區門口揮手道別。此后,小W學習語文的熱情高漲,不僅課上積極發言,課后還主動拿習作來辦公室與師父交流,甚至在在期中考試還取得了班級語文單科成績的第三名。所謂良師,擁有卓越的課堂,但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一方印章,是學生贈予老師的感激,也是為人師者悉心刻下的真誠關懷。
在師父身上,我看到了一例例出乎其誠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與學生們相處的路還很長,但走過的路上都有師父啟迪的痕跡。
人如其名,師父之智,彰于書山。 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可見,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次有幸去師父家坐坐時,師父還住在政府特批的人才引進住房中,倉促搬入,并未作甚精致裝潢,但進門的小小廳中,除了沙發,擺滿了高高低低的書架,還有一些書放不下,便有些潦草地橫七豎八堆疊在地上,令人咋舌。在小小沙發與書架之間的縫隙中要小心地走,不然是要打到或踩到書的。掛在墻上的有他的字,還有大女兒阿熹的書法作品,我們問起,他就捧出一整盒阿熹大小作品的收藏,跟我們細說阿熹在書法和篆刻上的進益,與往日的言簡義豐大相徑庭。談起阿熹,我還收到過一本特殊的贈書《淺草集》,那是師父在阿熹十歲時為小姑娘編的文集,清雅可愛的封面、封底竟都是師父自己操刀設計的,書中涵蓋了阿熹上百篇文章中的60多篇佳作,讀著這些選文,不難想象師父為愛女營造了怎樣濃厚的家庭閱讀氛圍。果不其然,2017年師父一家被評為全市僅30戶的“愛閱讀榜樣家庭”,成了溫州市家庭的讀書楷模。
后來,師父搬入了與師母用心打造的新家,挺大的復式,客廳卻依舊顯得略微局促,正常的客座與過道,以及墻上掛的錢夢龍先生親筆所寫“沂水春風”匾額,便幾乎塞滿了。瞧著這與房子面積很不相襯的客廳,我正滿腹疑惑,卻見師父反手輕輕一推,在電視墻上推開一道暗門。好家伙,原來是這一洞天分走了客廳超半的面積!踏入這方天地,方知此乃真正寶貴的待客之處,整整三面連到天花板的靠墻書架里,書本們相比往日顯得格外整齊,但明明剛喬遷新居,它們卻又隱隱有要占“地”為王的趨勢了。不過書山有路,閑聊之際師父信口提及某書,便能飛快從幾十個架子中找到它交于我手,叫人暗自驚嘆。
自己愛閱讀,守護著女兒的閱讀,引領著徒弟們多讀,除此之外,師父還能將這種愛閱讀的風氣貫徹入他的教學。新課程改革尤其倡導“整本書”閱讀,師父通過“寢室書評”的形式來落實:每月由一名寢室代表在書評專題交流課上與全班進行分享。傳統的簡介不必多言,最讓學生們興趣百倍的便是100字左右的薦書、5-8句的分工推薦名言與每人500字以上的書評。這場全班同學的思想盛宴上還會民意票選出本月最佳書評,排在前三名的同學各得其贈書一冊。如此一學期下來,每個寢室的每位同學均能集中深入地閱讀3—4本書并撰寫書評,且較系統地了解了其他20余冊書的內容和相關評論。每月書評,是寫作與閱讀的雙管齊下,讓他們成為了二外學子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師父不僅愛讀書,還愛寫,寫字、寫文、寫書。每年在各大刊物上發表十幾篇自己的大作已是常態,被人大復印資料收錄的也比比皆是,最叫人敬佩的是他竟還同我的大師兄戴柏蔥比賽,看誰每年能發文更多。說是競爭,師徒倆卻樂于相互轉發對方文章,毫不掩飾對“對手”之文的贊賞之情。在師父的推動下,柏蔥師兄現在也成了看書寫文的大戶,還開了個“人間師語”的公眾號,幾乎每日更新,隨筆戲談、讀書手札、評點論文都載于此,很有點“青勝于藍”的意思。我們十幾人的師徒小群叫“陳門礪學”,師父和師兄們每日將自己所讀有意義之著作資訊,得刊載的期刊論文共享在小群,激勵兄弟姊妹跟上,當然屬師父發得最多。盡管我很不爭氣,寫文寥寥,但這個勵學群仿佛晨鐘暮鼓,日日敲打著渾渾噩噩的腦瓜,催人生出一股必要勤讀勤看、筆耕不輟的使命感來。
2018年,我的碩士生答辯論文有幸得了華東師大教授們的認可,獲得了校優秀畢業論文,其選題還是師父給定的,正是取材于前些年協助師父一同完成的高中假期作業設計探索。依托溫州的靈山秀水,師父帶領我們設計了江心嶼系列假期作業,上了《人民教育》,上了《中國教育報》,上了溫州電視臺,還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將組內成員悉心評點的優秀學生作業集付梓。深知溫州的人杰地靈,師父又帶上備課組出了一次非遺保護系列的假期實踐語文作業;此后又恰逢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歌手鮑勃·迪倫,我們又設計了諾貝爾文學獎主題的假期作業。那三個假期,我們段的孩子玩得格外歡騰,寫就的作業靈氣四溢,是裝著真思考與真實踐的氣息的。師父研究的課題與論文大抵如此,很少只局限在書閣中的陽春白雪,總是接地氣,接時事,以及最重要的——接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真實訴求與興趣點。他將這些語文創意實踐活動寫成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等各類文章,從2015年下半年至今共發表了80多篇文章,彼時新課標、新教材與課堂革新的春風尚未吹來,但現在仔細一想,師父一直在做的,竟早已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了。
談起教學,師父曾致力于“主問題·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型的探索研究,這場漫長的項目化研究可以說自1999年其入職萌芽起一直延續至今,也是深深影響我課堂設計的原則。
2015年,師父將“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申報了浙江省教研課題進行研究;2019年1月,這種課型的研究成果獲浙江省教研成果一等獎;2019年年3月,人大復印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了這種課型的研究報告;2020年3月,研究成果獲溫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21年6月,研究成果作為溫州市高中語文唯一代表被推薦參評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盡管萌芽頗早,但恍然回首,現在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任務,竟和“主問題”有不謀而合之意趣,這大約便是高瞻遠矚的教學智慧吧。
師父上課不愛時時多言,大都拋出核心問題引生思、激生論,偶作點撥,興起處侃侃而談,這樣的課堂風格和他為人處事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恰如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師父領導下的溫州二外語文備課組,都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善用自主生長單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猶記師父教授《<指南錄>后序》時的主問題“請研讀課文,談談你如何看待文天祥的生死觀”,便是脫胎于課前學生“課文第五段為何寫了這么多個“死”(共22處),是不是有些夸張甚至矯情?”的疑惑。在其層層深入的點撥下,學生們經過充分閱讀、思考、討論后,提煉了“生、死、義”等價值觀關鍵詞,并與之前的“行、羈、奔、還”等行路關鍵詞和“欲、忍、痛、悲”等心路關鍵詞,組成了一個“士”字形的板書,以呼應單元板塊“烈士的抉擇”主題,這樣以問題意識推動的思維深刻化、系統化,叫每一位聽課人都不由擊節贊嘆!
與師父相反,工作最初,我偏好在教案里事無巨細地寫好預設的每一句話,別人常夸認真,師父卻總不置可否,反倒潑潑冷水,“沒關系,課堂上可靈活處理”;我很不自信,每堂公開課往往要磨七八堂,師父往往并不贊同,認為過度的磨課會損傷教學真正的火花,但逢我磨課,他還是愿意堂堂聽,堂堂評,而每次的點評總能切中肯綮。后來,隨著教齡日日見長,我與學生的代溝也眼見著變大,原先仗著年齡優勢與共同興趣而生成的活潑風格,隨時光流轉有時變得無的放矢,這幾年的課堂并未如自己所想的得心應手,反而遭遇了頻率越來越高的教學挫敗。有困惑和挫敗了,就去聽聽師父的課。無論何時師父的課堂一如既往地舉重若輕,且見他氣定神閑地在黑板上與孩子們分享“今日佳句”,既不插科打諢強求注意力,也不硬拉著學生解析內涵,一切點到為止即可,恍然明白了語文也可以帶點距離美;又看他淡然自若地面對課堂沉默時刻,細心觀察真正進入思考的孩子,給予他們抒發己見的機會,創造學生與學生論辯的空間,猛然醒悟到自己將課堂讓給孩子的程度還是太低,思維的進階未必非靠強行制造的師生對話……與其當一名手舞足蹈的演員,不如靜下心來做一位智慧眼力并存的幕后指導,或許才是課堂長青的真諦。
前幾年師父成了兼職的市師訓員,又適逢參評正高級教師,分身乏術,便主動地少去麻煩他;再之后,師父有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要承擔起工作室教師隊伍的引領建設,時常各處奔波。然而,每逢大小開課,我總還是至少要給師父聽過一節才能放心——深夜回復我的教案修改建議,匆匆聽課離開后在午休時給我發來的長語音,都是給小徒弟吃下的定心丸。我參加市優質課比賽,師父擱置手中冗務,不僅幫忙拿主意,指導我修改教案,打磨課堂;更是聯絡異地友人一同出謀劃策,陪我去比賽場地熟悉設備,踩點模擬。平日里對自己之事隨性如風的師父,遇到徒弟的事,卻站成了一座給人以堅實支持的巍巍高峰。
很遺憾,我和師父已不在同一個辦公室四年了,但很幸運,這一學年,我又能同師父在一個學段了。但無論距離遠近,我的學生們始終都知道一位名為“智峰”的神秘高人是我動輒提起、深深仰望的巍巍高峰,斯人不言,依舊山高水長。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