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管彥輝 張超云 高麗 黃顯章 陳隨清

中藥資源不僅是我國醫藥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中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近年,野生藥用植物生存環境不斷遭受破壞,致使諸多中藥資源總量嚴重下降,部分物種已面臨瀕危甚至滅絕。因此,如何在合理開發利用野生中藥資源的基礎上有效保護和發展,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距今已30多年,在這期間,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量、質和應用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的開展對摸清現階段中藥資源家底,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區域內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可以掌握該地區野生和栽培中藥資源的生態條件、種類、分布特征、蘊藏量、利用現狀、中藥資源的消長變化及更新能力等信息,可進一步對中藥資源現狀及利用程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和提出對策。
一、汝州市概況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連綿起伏向中部延伸,北汝河自西向東南穿境而過,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間的地貌,總面積1573 km2,地理坐標為北緯33°56′~34°20′,東經112°31′~113°07′。全境最高海拔1 165.8 m(峴山),最低海拔145 m,平均海拔655.4 m,山地與丘陵占全境的78.1%,平原占全境的21.9%,河灘占全境的4.3%。汝州市氣候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為15.0 ℃,最高溫度40.7 ℃,最低溫度-15.8 ℃,年平均日照時數2 258.8,年平均無霜期為226 d,年平均降水量為606.5 mm。
二、汝州市藥用植物資源調查
(一)調查內容
汝州市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河南省中藥資源普查市,按照《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要求,本課題組于2019年3—10月對該地區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實地調查,主要包括:重點及常見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種類、栽培品種、分布現狀以及蘊藏量等。
(二)調查方法
采用野外調查、走訪調查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
1.野外調查。根據汝州市的地理地形條件及植被分布情況,設置36個樣地進行野外樣方套調查。根據每個樣地內的地形、地勢、海拔與小生境等,在樣地內設置5個樣方套,每個樣方套間距大于200 m。每個樣方套包括6個小樣方,分別為1個10 m×10 m的喬木樣方,1個5 m×5 m的灌木樣方,4個2 m×2 m的草本樣方,并對樣方內出現的藥用植物種類及數量進行記錄、拍照、統計、標本采集、藥材種質收集等,所采集和壓制的藥用植物標本均由南陽理工學院黃顯章教授鑒定。
2.走訪調查。根據汝州市氣候和地形情況,有選擇性地走訪該區域內藥農、藥材收購站及基層醫生,并依據普查系統填報的藥材名、基源、入藥部位、收購價格等信息對藥農和收購站進行追蹤調查。
3.文獻查閱。通過查閱《中國植物志》《河南植物
志》《中國中草藥圖典》等參考資料,將所調查到的藥用植物進行科屬分類,并對其生活型、分布環境及功效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三、結果與分析
汝州市資源普查共完成36個樣地以及13條樣線的相關工作,每個樣地設5個樣方套,共調查180個樣方套(每個樣方套6個小樣方)。
(一)重點種類藥用植物資源
普查隊總共調查到64種河南省重點調查名錄中指定的重點藥用植物,其中汝州市域重點名錄中共調查到50種,分別為:菝葜、白屈菜、白頭翁、半夏、薄荷、蝙蝠葛、萹蓄、北烏頭、柴胡、穿龍薯蕷、菘藍、丹參、枸杞、杜仲、杜仲葉、葛根、瓜蔞、瓜蔞皮、瓜蔞子、合歡花、合歡皮、何首烏、鶴虱、香加皮、白茅根、酸棗仁、黃精、忍冬、大戟、決明、楝、連翹、祁州漏蘆、牡丹、三葉木通、沙參、枇杷、千里光、白蠟樹、苘麻、垂序商陸、射干、紅蓼、栝樓、馬兜鈴、播娘蒿、獨行菜、麥藍菜、莎草、北蒼術。白芷、板藍根、草烏、大青葉、冬凌草5個品種在調查中沒有發現,增加了禹州漏蘆、白蘞、北劉寄奴、柏子仁、地黃、防風、黃芩、卷柏、桔梗、連錢草、絡石藤、麥冬、牛膝、女貞子、前胡、瞿麥、青葙子、石韋、天冬、遠志、銀杏葉、芫花、和紫蘇子23個河南省重點品種。
(二)一般種類藥用植物資源
汝州市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豐富,除對重點品種進行調查外,還調查到57科164種非重點藥用植物,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如菊科:艾、蒼耳、刺兒菜、金盞銀盤、菊芋、蒲公英、青蒿、茵陳蒿等;禾本科:稗、狗尾草、蘆葦、毛竹、牛筋草等;毛茛科:多葉唐松草、松潘烏頭、鐵線蓮、禺毛茛等;車前科:大車前、平車前等;唇形科:糙蘇、黃芩、荔枝草、益母草等;大戟科:蓖麻、大戟、乳漿大戟、烏桕等;豆科:草木樨、胡枝子、歪頭菜等;蘿藦科:鵝絨藤、牛皮消、朱砂藤等;木樨科:秦連翹、小葉女貞、野桂花、迎春花等;葡萄科:蛇葡萄、烏蘞莓等;薔薇科:白背委陵菜、白鵑梅、地榆、杜梨、蛇莓、繡線菊等;茄科:龍葵、毛曼陀羅等;忍冬科:莢蒾、接骨木等;傘形科:蛇床、野胡蘿卜、異葉茴芹等。整體來看,汝州市的氣候特征及地理地貌適合諸多藥用植物生長,該區域內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較為豐富。
(三)汝州市中藥材栽培現狀
汝州市的氣候特征及地理地貌適合藥用植物生長,該區域內野生中藥資源較為豐富。當地部分農民也有藥材種植習慣,但由于沒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尚未形成規模化、規范化的種植基地。在本次普查中,共調查到6種栽培類型的藥用植物,分別為皂莢、柴胡、桔梗、牡丹、丹參、漏蘆,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汝州市的東北和西南地帶。
(四)重點藥用植物資源分布特點
在此次中藥資源普查中,共上報1028條野生藥用植物信息,并結合現有分布情況對該區域內重點藥用植物的分布面積、數量及蘊藏量等進行估算,詳見表1。
(五)藥用植物科種分布統計
普查隊在河南省汝州市調查到77個科238種野生藥用植物,各科種類分布差異比較大,所含植物種類較為集中的科有菊科(34種)、豆科(13種)、唇形科(12種)、薔薇科(11種)、禾本科(8種)、毛茛科(8種)、木樨科(7種)、傘形科(6種)。只調查到1種藥用植物的科占139種,其中,在汝州市境內較少見的主要有苦苣苔科、水龍骨科、罌粟科等。
(六)重點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信息
植物藥的種質資源包括種子、塊根、種莖和完整植株等,普查隊在汝州市普查期間種質收集保存情況為種子類48種,塊根類34種,種莖類8種,完整植株35種。
四、評價與建議
汝州市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適合藥材生長,野生藥材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但是,由于距離藥都禹州較近的虹吸效應,該區域規模化種植和開發利用中藥資源很少。經過普查得知,汝州市香加皮、白頭翁、酸棗、何首烏、苦楝皮等藥材儲藏量較大;蒼術、艾葉、金銀花、連翹等藥材品質較好。該區域內不僅有蒲公英、茵陳蒿、益母草、青蒿、黃芩、半夏、柴胡等臨床常用中藥材,還有君遷子、瓜子金等有潛力的藥材。
當地政府應充分重視和發揮資源優勢,以汝州市的地理地形條件和現有的中藥資源為基礎,實時調整品種結構,合理進行區域化布局,著力打造規模化和規范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并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藥材專業化種植帶。可重點考慮規劃西北部種植帶:包括夏店鄉、陵頭鄉等,以南沙參、柴胡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丹參、連翹、三葉木通等相關品種;西南部種植帶:包括寄料鎮、蟒川鎮等,以南蒼術、白頭翁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杜仲、金銀花、元胡等相關品種;東部種植帶:包括大峪鄉、焦村鄉等,以艾草、黃精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何首烏、酸棗仁等相關品種。
針對汝州市的地理地形條件和植被覆蓋情況,要研究生產結合、林草結合、長短結合,充分利用荒山、林下荒地發展藥材生產。山區主要發展林木中藥材,以杜仲、連翹、酸棗、側柏、金銀花等為主;淺山區發展林草中藥材,以南蒼術、柴胡、板藍根、丹參、穿山龍、黃精、白頭翁等為主。當地政府也應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幫助藥農選好種植品種,開展擬種植中藥材的技術研究與品種選育工作,提高藥材生產技術水平,并鼓勵建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對外發展訂單生產,簽訂銷售合同,加強藥材的銷售。同時,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模式,構建中藥材銷售平臺,將汝州市豐富的中藥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