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雷,張琳琳,王曉丹,袁 揚
(1.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鄭州市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1)
文獻綜述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在全面掌握某一研究領域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各種已有成果進行的系統而深入的歸納、總結,綜述需清晰地梳理出該領域的發展脈絡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或空白點,為開展后續研究創設必要的情景和學術對話空間。文獻綜述不僅集中表達了研究生關于領域研究現狀及問題的個人見解,體現了研究生的學識水平,也為評審專家評判研究生的寫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與科研能力提供了觀察窗口,還為快速判斷申請人的學術視野和論文的研究價值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綜述中引用的大量文獻隱含了研究生對被引文獻的觀點、理論、方法、結論、數據等成果的認可、質疑或批判,可為學術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獻綜述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屬性,其對領域前沿知識的系統梳理可為學界同行獲取一手文獻、開展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線索和參考。
為系統了解綜述質量評價的發展現狀,筆者通過網絡和數據庫調研了相關學位論文撰寫規范和文獻。筆者于2020年4月2日調研了39所“985高校”有關學位論文文獻綜述的撰寫規范及評價標準,發現關于文獻綜述質量的要求散見于學位論文撰寫標準或規范中,并沒有專門的規范性文件或評價指標。有27所高校列出了具體的學位論文撰寫規范,有的還對綜述的位置與篇幅作出規定,如:論文應在前言、緒論或者引言中包含必要的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可獨立成章,有足夠的文字敘述,不宜超過實證或者試驗研究的篇幅等[1-3]。另外,高校普遍強調文獻綜述應做到述評結合,如北京大學要求學位申請者應指出現有研究狀態、尚待解決的問題、即將展開研究的探索性內容[4]。少數高校對文獻閱讀或引用情況有具體要求,如東南大學要求總結至少十年以來與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動態[5];華中科技大學要求碩士學位申請人的文獻閱讀量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獻至少占1/3,博士學位申請人的文獻閱讀量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獻至少占2/3[6]。還有部分高校對引用規范提出具體要求,如湖南大學提出如果參考文獻格式、表格等不符合規定,應予退改或緩評學位[7]。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學位論文文獻綜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綜述的撰寫方法、常見問題及質量評價等方面。張麗華等(2004)指出研究生在撰寫文獻綜述時的常見問題為羅列堆砌文章、輕易放棄研究批判的權利、回避和放棄研究沖突而另辟蹊徑、選擇性探討文獻,建議研究生按照概述(歸類)、摘要、批判、建議的步驟組織文章[8]。張文杰和侯云翔(2014)認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綜述中的問題有:缺乏應有文獻、沒有緊扣主題、簡單羅列堆砌文獻、綜述缺乏權威性、綜述與背景描述混淆、只述不評、多主題并存,建議遵循“文獻樹”原則、突出權威性文獻、評述結合[9]。肖湘杰(2018)調查了湖南農業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論文,發現文獻綜述部分的問題為:簡單地羅列堆砌文獻、參考文獻不正確、不能緊扣主題、引用的文獻不夠權威等[10]。王新(2019)也從“綜”和“述”兩個角度梳理了研究生撰寫文獻綜述時的常見問題[11]。楊培濤(2012)從選題、寫作能力、知識水平三個角度建立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指標體系,文獻綜述是其中的二級指標,主要考察文獻量及對本領域國內外學術動態的了解程度[12]。俞婉琦(2017)利用文獻調研法和德爾菲法建立了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文獻綜述、論文題目、摘要等九個一級指標,其中文獻綜述又分為“學術價值高、文獻收集充分,質量高、邏輯論證嚴謹、參考文獻更新到最近”等四個二級指標[13]。唐耀彩(2019)認為,衡量碩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寫作水準的標準應包括文獻挑選、術語界定、現狀把握、視角運用和文字表達這五項[14]。
綜上所述,目前尚無專門的學位論文綜述質量評價標準或指標體系,少量相關研究雖注意到文獻綜述質量評價問題,但仍著眼于學位論文的整體評價,所提建議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筆者擬基于學術授信評價理論建立研究生學位論文綜述質量評價體系,并就如何提高綜述質量展開討論,希望可以為提高我國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規范研究生的學術引用行為提供一定的參考。
文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指綜述中提及的樣本文獻對研究主題所有相關文獻的覆蓋程度,可從來源渠道、語種、時間跨度等角度進行判斷。檢索文獻時,合理的檢索策略是保障文獻全面性的關鍵因素。部分研究生對檢索渠道了解得不夠全面、構造的檢索式不恰當、檢索語種單一、檢索時間跨度較小,致使所獲樣本不夠全面,進而難以準確把握領域研究現狀和脈絡。檢索文獻后,研究生需認真閱讀文獻原文,其內容和質量是進一步判斷文獻相關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指標。研究生應注意平衡文獻全面性與代表性的關系,不能為了全面性而評述不相關領域的發展史,導致綜述漫無邊界。
文獻綜述不能簡單地堆積文獻,需要對文獻內容加以提煉,做到“述”“評”結合。在撰寫文獻綜述時,述評深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一是簡單羅列文獻,未對引用文獻進行系統分類、歸納和提煉,缺乏對以往研究的深度分析以及自身獨特性的見解。二是文獻述評不到位,難以完整勾勒現有研究的輪廓,無法全面梳理領域學術史,不能明確指出自身研究與現有研究的區別與聯系。
規范使用學術語言是評判文獻綜述質量的重要標準,常見的語言表達問題有:①概念術語表述不清、語言表達口語化。不能正確使用專業術語,文中出現大量病句和錯別字會嚴重影響學位論文的嚴謹性和學術性。②論述不得要領。論點與論據不一致,論述層次不清晰,主次、詳略欠妥;行文缺乏邏輯,缺少必要的連接詞、過渡句。
在撰寫綜述時,研究生應嚴格遵守引用格式規范和引用行為規范。在引用格式規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①作者標注不規范。外國學者姓氏和名字順序混亂、違背大小寫與縮寫要求,作者較多時不知如何選取。②位置標注不規范。引用標識位置未能按照規則正確標注,不能辨別標注在作者后與句尾的區別。③著錄標注不規范。沒有按照通用的參考文獻格式著錄,字體、字號不統一,腳注編號混亂。在引用行為規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①遮蔽引用。參考他人文獻時,通過改變句式結構、轉換表達方式規避對引用文獻的標注。繞開原始文獻,轉引二次文獻,甚至冒用其他中文論文中對原始外文文獻的描述。②濫引。為增加參考文獻數量而隨意引用,對文獻的相關性和質量把關不嚴,致使綜述成為堆砌應付之作。
部分研究生由于自身研究水平有限,加之受不良風氣影響,在綜述中會出現一些有違學術道德的行為,常表現為:①剽竊他人文獻內容或觀點。采用他人觀點卻不予注明,故意掠人之美;抄襲他人已正式發表的成果或未正式發表的項目申請書、手稿作為自己的創新點。②對他人文獻內容斷章取義,歪曲他人觀點。部分研究生出于論證自身觀點的目的,對文獻內容或觀點任意裁剪,罔顧事實。③虛假引用,夸大研究價值。部分研究生在沒有認真調研大量文獻的情況下,不加考證地采信未經證實的、虛假的信息,甚至虛構引用,刻意夸大研究的價值。
學術界是一個高度依賴信任傳遞機制的自組織系統,評審研究生學位論文及授予學位活動是非常嚴肅的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學術評價及專業認證行為,所有參與者都必須保持較高的專業水準及職業素養。只有這樣,學術界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否則必然會出現各種學術失范現象。根據學術授信評價理論[15],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綜述中引用相關文獻并評述的行為,從本質上說是在以自身的學識素養和專業聲譽為擔保向學術界和社會傳遞其對國內外同行的學術評價意見。根據這些意見和對相關文獻的描述,評審專家可以分析出研究生的學術判斷力及學術視野,這會為他們判斷論文是否達到有關學位論文水平、申請者能否通過學位答辯提供重要參考。一般情況下,那些通過答辯的學位論文會被認為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其中記錄的內容是真實的、可信的,綜述中的大量引文數據也會被視為非常有價值的學術資源,可以用于衡量評價對象在新生代學者群體中的影響力或判斷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因此,學位論文綜述中對領域文獻的描述應做到全面、客觀、準確。如果一篇學位論文不符合學術界和社會的期待,不僅會影響學位論文作者的學術聲譽,也會對相關學位授予機構甚至評審專家的學術聲譽造成影響。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構建了學位論文文獻綜述質量評價體系,詳見表1。

表1 學位論文文獻綜述質量評價體系及指標說明
文獻搜集能力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評價:①文獻的全面性。全面性主要考查文獻的數量、語種、來源、類型、時間跨度以及文獻覆蓋度等方面。在數量與語種方面,文獻綜述應包含大量相關文獻,中外文文獻的數量與比例應與研究主題的實際情況相符。綜述可引用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網絡文獻等各種類型的文獻。研究生可綜合利用學術數據庫、圖書館、搜索引擎等多種工具和渠道,結合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綜合查找法等檢索方法搜集相關文獻。在時間跨度方面,綜述應包含研究領域的早期文獻和最新成果,如實反映該主題的學術發展史和研究動態,涵蓋該領域核心作者群的主要學術觀點和經典文獻。②文獻的相關性。在檢索文獻時,要選取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中、英文檢索詞,所引文獻要對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主題、觀點結論有明顯的支撐作用。③文獻的新穎性。綜述所選文獻應具有新穎性,能覆蓋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④文獻的代表性。代表性是指引用文獻應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能代表或反映某一研究主題的學術觀點、研究水平、研究進程和發展趨勢,研究生可結合文獻計量學指標(如被引量、影響因子、h指數、Altmetrics指標等)與方法(社會網絡分析、引文分析、同行評議等)對文獻的學術價值進行綜合判斷。
文獻組織能力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①述評概括能力。高質量的文獻綜述應做到述評結合,“述”要兼顧深度和廣度,“評”應做到客觀公正,這就要求研究生能夠準確提煉文獻觀點,指出該文獻與本研究的關系。研究生還應總結研究主題的歷史演變、研究進展與尚待解決的問題,闡述本研究的繼承性和創新性,展示文章的邏輯框架,突出本研究的意義與價值。②文獻梳理能力。組織文獻時應條理清晰地揭示文獻間的內在聯系,常見的梳理方法有:主題分類法,即按照綜述對象所屬的細分主題進行梳理,或按照不同學術流派、研究視角或觀點進行分類;時序分析法,即按照研究對象發生、發展的順序梳理文獻。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均要清晰地展示研究主題的嬗變過程,不可簡單堆砌文獻、羅列人物和觀點卻不加分析。
書面表達能力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評價:①嚴謹性。綜述中出現的新名詞、新術語、新概念應給出必要的解釋,尤其應注意外文術語與作者新提術語,解釋應客觀、準確、嚴謹;如多次提及可使用縮寫,但首次出現時要使用全稱并進行相應說明。②學術性。文獻綜述的語言應言簡意賅,盡量采用學術性用語,避免非必要的口語或網絡用語。③邏輯性。綜述的論證過程應符合邏輯,可按照“論點—論據”的次序展開,避免出現論點與論據不一致、觀點前后矛盾的情況。④連貫性。撰寫綜述時應正確使用介詞、量詞、銜接語、轉折詞、過渡句,保證上下文連貫、流暢。
引用規范程度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①引用格式規范。文獻綜述需要注意參考文獻的標注位置、著錄格式、字體字號、中英文標點以及作者的署名方式及格式等。對于標注位置,要根據具體情況將參考文獻標注于作者后、句中或句尾。參考文獻著錄格式應符合《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CAJ-CD B/T1-2006)等的規定。參考文獻列表一般另起一頁,所用字號小于正文字號,依據在正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研究生要按照正確格式引用國外學者的成果,可采用“姓前名后”的引用格式,名字用縮寫、姓氏名字首字母均大寫。在具體引用中,要根據不同的作者數量采用不同的引用格式:當作者為一人時采用“XXX認為(提出了)”;當作者為兩人時采用“XXX、XXX認為(提出了)”;當作者為兩人以上時只需列出第一作者名字,其余作者以“等”代替,如“XXX等認為(提出了)”。②引用行為規范。引用文獻時應遵守引用行為規范。研究生應閱讀原文并為文獻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宜轉引他人文獻;應避免濫引、引用注水等現象,不宜為了裝點門面而傾向外文文獻、權威學者,不宜過度自引;不能刻意規避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代表性文獻。
學術道德素養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①學術不端。研究生應堅守學術道德,不得有抄襲、剽竊、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具體包括:不得抄襲剽竊他人觀點、結論,據為己有,要如實標注引用;不得編造資料、注釋、引用,用以支持文章論點;不得對所引文獻斷章取義,使其對己有利;不得在參考文獻中加入未引用文獻;不得將轉引文獻標為直引文獻,包括對譯著的引用標注為對原著的引用。②評述失實。撰寫評述時應尊重原文,以其學術價值或社會效益為基本標準,不可斷章取義、偷換概念、歪曲事實;不應夸大自身課題的學術價值、經濟或社會效益,不應放大已有研究的不足、故意貶低他人的研究成果,評述要客觀真實,避免使用帶主觀感情色彩的詞語。
雖然本研究探討的問題是針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而言的,但其實對本科畢業論文也同樣適用。這類論文在撰寫文獻綜述時都需要經歷相同的步驟:搜集文獻、梳理文獻、組織撰寫、審查格式,在搜集文獻過程中都應保證文獻的全面性、相關性、新穎性與代表性。撰寫者在梳理文獻過程中,可按照主題分類法、時序分析法等方法梳理文獻,保證綜述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在組織撰寫時,用語要嚴謹,力爭做到言簡意賅、上下連貫;內容上要述評結合,體現自己的文獻概括與評價能力;在審查格式時,應根據有關要求對所引文獻的格式進行全面審查。
為提升學位論文文獻綜述的質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廣泛搜集高質量文獻。學位論文所引文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位申請者的學術視野和專業素養,申請者在搜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過程中要重視檢索工具和檢索策略的應用,還要對所得文獻的質量和代表性進行鑒別,為文獻梳理和評述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對所選論文實施可信度評價。合格的學位論文是研究生證明自身具備專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社會信賴的重要學術資源。研究生應珍惜這種學術話語權,自信地對本領域的國內外文獻實施學術評價,為學術界提供可信的高質量公共物品。研究生應獨立自主地衡量相關文獻的價值,既關注國外優秀成果,又重視國內成果,客觀公正地評價同行的學術成就。三是系統梳理、科學組織文獻。撰寫綜述時,研究生應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文獻進行客觀解讀和引用,對整個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做出合理的評述。四是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學術規范是每個學術共同體成員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是保障學術秩序的重要條件。研究生在撰寫綜述時要有學術共同體意識,注意語言表達規范和引用規范,提升自我約束意識,自覺抵制學術失范行為。五是堅守學術道德。由于缺乏專門訓練,某些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意識較為薄弱,對抄襲、剽竊、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缺乏清醒的認識。廣大研究生可將撰寫綜述與提高個人學術素養有機結合起來,深入了解有關學術規范并積極加以實踐,養成實事求是、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好習慣,這樣既能提高學術鑒賞力,又能為凈化學術風氣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