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2022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在山東日照舉行,本次大會也是在全國煤炭價格經歷大幅波動的情況下舉行的,將對2022年國內煤炭的穩定供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了解,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中長期合同簽約首次實現了發電供熱用煤全覆蓋。
在簽約現場,來自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煤炭企業和國內部分發電、供熱企業簽訂了中長期合同,首批簽約量超過了2.6億t。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張宏表示,在中長期合同簽訂的過程中,對于發電用煤和供熱用煤要實現100%的全覆蓋,來保障電力用煤供應和冬季取暖用煤的供應。
合同明確要求,核定能力在30 萬t 及以上的煤炭生產企業原則上均被納入簽訂范圍,而需求方,要求發電供熱企業除進口煤以外的用煤100%要簽訂中長期合同。對于合同價格,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表示,“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不變,具體浮動范圍根據全國煤炭交易中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等幾家機構發布的價格指數確定。
此次2022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明確要求,供需雙方力爭在12 月15 日完成合同簽訂工作,鐵路部門要在12月24日前完成產運需三方合同的簽訂工作,同時,要優先保證中長期合同電煤的運輸。
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五部門日前發布《“十四五”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依托示范區城市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對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振興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充分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積極支持示范區城市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
《方案》指出,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產業優勢重點在先進裝備、工程機械、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能源資源清潔利用等領域布局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鼓勵示范區城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科研創新平臺,以及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探索“互聯網+人才”柔性引進模式,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實現就業遠程服務。
《方案》明確,全面增強制造業競爭力。聚焦強鏈、補鏈、暢鏈,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支持在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集聚區)。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加大高端裝備制造、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鼓勵依托龍頭企業培育發展上下游鏈屬企業,國家開發銀行對重點鏈屬企業給予傾斜支持。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支持在冶金、石化、汽車、家電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智能制造標桿工廠,支持沈陽機器人、洛陽農機裝備、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方案》指出,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深化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數字產業,推動知識、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和利用。加快構筑數字社會,支持發展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樓宇、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5G 網絡規模化部署,爭取至2025年覆蓋所有示范區城市。
《方案》明確,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加快實施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促進能源資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加快建設新能源發電和裝備制造基地,創新“光伏+”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積極發展儲能產業,因地制宜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等,推動“新能源+儲能”深度融合,實現一體規劃、同步建設、聯合運行。
《方案》還指出,充分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積極支持示范區城市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落實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發行指引,進一步加大企業債券對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內重點園區、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國家開發銀行結合職能定位進一步加大對示范區的投融資支持力度,通過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專項貸款、制造業專項貸款等對示范區城市優勢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給予傾斜支持,對示范區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基礎設施、城市更新改造和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方案》,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上,要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已有礦山改造升級力度,新建、擴建礦山全部達到標準要求。
《實施方案》明確,目標到2025 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普遍覆蓋,綠色宜居環境初步形成,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在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方面,《實施方案》共提出3項主要內容:
首先,在統籌資源能源開發與保護上,《實施方案》指出,加強對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和開發利用的統一規劃,建立安全可靠的資源能源儲備、供給和保障體系,提升資源能源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按照資源型地區資源環境特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確保資源能源的有序開發利用和保護。
其次,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上,《實施方案》要求,要提高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循環利用模式。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已有礦山改造升級力度,新建、擴建礦山全部達到標準要求。推動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與下游行業耦合發展,支持資源型企業的低碳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最后,在加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建設上,《實施方案》明確,要依據資源稟賦、開發利用等情況,布局一批能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打造戰略性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核心區。實施礦產地儲備工程,構建產品、產能和產地相結合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加大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做好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
近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會同價格成本調查中心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開展調研,就建立健全煤炭生產流通成本調查制度召開座談會,聽取協會及相關企業意見建議。
與會單位認為,成本是價格的基礎,正常情況下,煤炭價格應當反映行業生產流通成本水平和實際供求狀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與會企業提出,煤炭生產流通成本會受開采難度、技術水平、安全環保投入、運輸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而變化,希望國家通過成本調查,及時了解煤炭生產流通成本變化情況,綜合采取相應措施,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內運行。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盡快建立煤炭生產流通成本調查制度,為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提供支撐。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近日發出通知,就統一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名稱有關要求加以明確,以加快推進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
據了解,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存在事項名稱不統一的問題。
通知稱,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分為勘查礦產資源審批、開采礦產資源審批和采礦權抵押備案。勘查礦產資源審批包括新設探礦權登記、探礦權延續登記、探礦權變更登記、探礦權保留登記和探礦權注銷登記;開采礦產資源審批包括開采礦產資源劃定礦區范圍批準、新設采礦權登記、采礦權延續登記、采礦權變更登記和采礦權注銷登記。其中,探礦權變更登記細分為擴大勘查范圍(含合并)、縮小勘查范圍(含分立)、勘查主礦種、探礦權人名稱和轉讓變更登記,采礦權變更登記細分為擴大礦區范圍、縮小礦區范圍、開采主礦種、開采方式、采礦權人名稱和轉讓變更登記。采礦權抵押備案包括抵押備案、抵押備案解除。
通知要求,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按此要求統一本地區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名稱,并同步調整實施清單、服務指南。同時,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細化礦業權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的具體情形。
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截至2021 年11 月30日,全國為4800多戶煤電和供熱企業累計辦理“減、退、緩”稅215.1億元。
據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切實減輕煤電和供熱企業稅費負擔,緩解企業資金困難和經營壓力,國家稅務總局進行了逐級壓實責任、逐戶摸清情況、逐日跟蹤成效等措施。
逐級壓實責任方面,建立稅務系統一竿子到底工作推進機制,從總局到省局、市局、縣局均成立了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由各單位一把手負總責,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同時,加強與發改、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要求各地稅務部門主動融入發改部門牽頭的能源電力保供協調機制。
逐戶摸清情況方面,各級稅務機關按照總局統一部署,逐戶摸排煤電和供熱企業經營和稅收情況,形成了3 個清單,即煤電和供熱企業清單、稅費優惠清單、可辦緩稅稅種稅額清單。同時,通過12366 納稅服務專線、電子稅務局等方式“點對點”提醒通知企業辦理緩稅,確保政策全覆蓋。
逐日跟蹤成效方面,10 月份以來,國家稅務總局建立臺賬,按日跟蹤煤電和供熱企業辦理“減、退、緩”稅情況。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有關專家在北京召開“陜北煤礦區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及生態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科技成果鑒定會。
《陜北煤礦區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及生態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于2018 年立項,由陜煤集團、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陜北礦業公司、西安科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歷經三年,聯合攻關完成。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本項目取得以下幾方面創新:一是建立了采動覆巖結構與含水層富水性演化的時移綜合立體探測方法。采用時移地震、時移探地雷達和時移電法相結合,通過同步觀測,揭示煤炭開采強度對上覆巖層及地下水的影響規律。二是創新性提出了橋式含水結構的概念,創建了基于導水裂隙帶高度的橋式含水結構分區方法,確立以導水裂隙帶高度作為橋式含水結構劃分的準則,從空間上實現對橋式含水結構分區。三是建立了檸條塔礦覆巖完整波速數據庫,發現了采動地下水“三階段”流動規律;構建了大尺度三維精細地質模型,自主研發出高精度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獲得了地下水“類雙曲線”流動特征和匯集區位置。四是揭示檸條塔風沙區地表移動變形規律,構建了下沉預計模型;發現了風沙區采煤動態裂縫單峰發育規律,并構建其動態裂縫發育周期數學模型。五是構建了采煤地面塌陷損傷程度的分類分區評價體系和Fisher 預測模型,研發了黃土溝壑采煤塌陷區的谷坊群式、隔坡梯田式、壟溝式地表裂縫治理技術,提出了風沙灘地采煤塌陷區“三圈式”生態修復模式。六是構建煤炭開采與生態重建協調的生態修復模式。優選出不同微生物+植物的生物組合,建立了微生物-種子包衣搭載無人機飛播的規模化快速生態修復技術與方法。
項目成果先后在陜北礦業檸條塔、張家峁和紅柳林公司等煤礦區成功應用,累計完成示范工程1.6萬余畝。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的實施,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也是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深入貫徹落實《河南省煤礦智能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文件精神,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近日召開進一步強化煤礦智能化建設工作座談會。
會議指出,2021年全省煤炭行業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截至目前,按照河南省標準,已累計建成40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4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和7處智能化煤礦,預計全年將建成42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1 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和11 處智能化煤礦,屆時全面完成年度省定工作目標。
會議提出,下一步全省煤礦要加快推動智能化建設向縱深發展,促進全行業安全、高質量發展。各煤礦企業一要完成智能化建設(發展)方案編制工作,搭建總體框架,理清工作思路,明確目標內容,確定步驟節點和投資計劃;二要加大煤礦智能化建設資金投入,并建立煤礦智能化投入專項臺賬;三要建立完善煤礦智能化建設資金投入管理使用機制,保證資金合規、高效使用;四要建立健全煤礦智能化建設長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
2021年12月3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發改委、省能源局介紹,山西省積極落實省外保供任務,截至11 月30 日,累計供應煤炭2694.56萬t,完成率58.58%。目前,山西省煤炭產量保持高位運行,對全國電煤供應保障有力,煤炭全年產量有望突破12 億t。保供穩價政策執行到位,煤炭價格回歸到合理區間。
山西省積極落實省外保供任務,率先與14個省(區、市)簽訂四季度保供合同4600 萬t,按月分解、及時兌現。有關部門全力組織煤炭企業增產,煤炭產量顯著增長。作為山西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晉能控股集團承擔了6個省(區、市)的保供工作,該集團開足馬力加緊生產,協調組織洗選運銷各環節,全力以赴完成煤炭保供任務。山西焦煤集團積極主動加快推進煤礦接續產能釋放,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千方百計組織協調運力,確保產運銷順暢銜接。總體來看,全省煤炭日均產量近期保持在330 萬t 以上,11 月30 日達到363.28 萬t。7 月份以來,全省煤炭月產量保持在1億t以上,全年有望突破12億t。
9月份以來,國內煤炭價格持續上漲,屢創歷史新高。作為煤炭主產區,山西省積極落實國家有關政策,促進煤炭市場回歸理性,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近期,山西省5500kcal/kg動力煤坑口價格降至900元/t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