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萌 胡 果 陳 昊
(1.四川大學 成都 610065 ;2.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1331)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重慶市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到總人口的21.87%,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45個百分點,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根據2019年《重慶養老服務發展藍皮書》的預測,到2035年重慶老齡人口將達到871萬,2050年將接近1000萬,重慶市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在加速發展。
老年群體作為智慧養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其特征和需求決定著智慧養老的發展前景。作為未來養老活動的主要參與者,“60/70后”人群的養老需求和群體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為了把脈重慶城區未來智慧養老模式的發展趨勢,以更好促進重慶城區智慧養老的發展,筆者團隊于2019年2-3月期間,以具有重慶市戶口的1960年至1979年出生的“60/70 后”人群為調查對象,將建置較早且具有完整城市功能的9個傳統行政區作為抽樣區域,采用滾雪球和偶遇抽樣的方式,獲得有效問卷138份,男女比例5:5,通過問卷調查獲得重慶城區“60/70后”人群的養老需求、養老資源以及對智慧產品的認知等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了重慶市“60/70后”人群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變化以及在未來養老中的突出需求 ,以此探究重慶市未來智慧養老的發展方向。
智慧養老是通過智慧信息技術手段為老年群體提供養老服務的新型養老模式,老年人是智慧養老的服務對象,由于智慧養老的科技含量,其服務對象的情況及狀態對其未來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意識、消費結構以及對智能產品的接受度等都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調查發現,重慶市“60/70后”人群與他們的前輩相比,“自我養老意識”增強、消費結構呈現出升級的趨勢、對智能產品也有一定的接受度。
首先,影響“養老意識”的兩大因素,一是與當前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是個人自我養老能力的提高。調查發現,樣本中76.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退休后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自己的退休金(社保金),23.2%的受訪者表示“退休后最主要的生活來源”為存款或租金,這個數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說明隨著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老年人經濟獨立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重慶城區未來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得到了增強。更重要的是,這也反映出過去依賴子女養老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反映出重慶城區未來老年人“自我養老”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不再是養老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養老的積極參與者。
其次,消費結構升級主要體現在家庭開支費用從飲食、衣著等“必需品”向服務性消費等“非必需品”轉變。通過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近3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的數據對比,我國居民對“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已經成為居民各項支出中僅次于“居住”“食品煙酒”“交通通信”后的第四大支出,并且在全年收入和消費支出中的占比逐年都在提升,我國居民的需求層次正從“吃飽穿暖”的傳統消費轉向教育文化娛樂等新興消費。調查發現,被訪的“60/70 后”人群,日常主要花銷前三名項目排名依次為:飲食消費、教育文化娛樂消費、衣著消費。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位居“60/70后”人群家庭開支第二位,充分表明“60/70 后”人群的消費結構正處于不斷升級的趨勢之中 。
第三,當前智能產品推廣的難點在于老年人度互聯網的適應困難以及對智能產品沒有足夠的使用能力。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樣本中的“60/70后”人群每天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的平均時間約為4個小時,說明互聯網在重慶城區“60/70后”人群中已經得到了普及。對于目前使用智能產品的情況,有87%的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智能家電類的智能產品、52.2%的受訪者正在使用文化娛樂類的智能產品、52.2%的受訪者正在使用出行安全類的智能產品、38.4%的受訪者正在使用家居安防類的智能產品、21.7%的受訪者正在使用健康醫護類的智能產品,表明“60/70 后”人群相比于當前的老年人,對新興事物的接納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的能力更強。
重慶市“60/70后”人群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變化,表明這些未來的老年人已經具備了接受和使用智慧養老服務及其產品的能力,這為智慧養老在重慶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庭養老”是我國上千年來最主要的傳統養老方式,進入現代社會,由于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空間斷裂,使得“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調查發現,在被問到“未來養老生活中與子女的居住關系”時,樣本中72.9%的“60/70后”人群認為自己未來不會與子女共同居住,但在被問及“未來最期望的養老模式”時,樣本中51.45%的“60/70 后”人群選擇了“在自己家里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提供贍養服務”的傳統家庭養老、35.5%選擇了“居住在家中,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說明重慶城區的“60/70 后”人群對“家”這個養老空間依然有著強烈的情感與心理依賴 ,“不離開家”的養老方式依然是未來老年群體的共同期望。
目前,我國養老呈現出“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一般而言,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大多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年群體,對于普遍的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來說,居家養老更符合實際情況。受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影響,“家”對于中國人不僅僅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還是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和連接血緣親情的紐帶,除了傳統“家文化”的影響,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支付能力不強和支付意愿較弱等現實因素,以及當前養老機構自身發展的局限性等原因,大多數老年人還是希望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親情的陪伴下居家養老。根據2019年《重慶養老服務發展藍皮書》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重慶市養老床位21.8萬張,而2018年末,重慶市60周歲及以上人口有638.38萬人,超過90%的老年人仍然是在家中養老。在我國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背景下,當前重點發展以“家”為空間載體的養老服務模式才是最適合中國國情、最符合大多數人意愿的養老模式。
當前重慶市智慧養老還處于起步階段,智慧養老的運行由不同的平臺在不同區域進行試點,在這些試點的平臺中,養老機構與智慧養老平臺結合得比較好,智能健康監測、室內監護等智慧養老智能化設備或者技術主要應用于養老機構;而智慧居家養老主要是借助智慧養老平臺提供“線上+線下”的“輔助服務”,線上為老人提供緊急救援、生活信息咨詢、心理慰藉等24小時服務,線下為老人提供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助行等上門服務。重慶市智慧居家養老存在著智慧水平較低、互聯網嵌入程度不高、支撐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的配套工程不到位等問題。
從調查結果來看,受訪的“60/70 后”人群對于未來養老生活中最擔心的兩個問題就是“生活無人照料”和“身體健康狀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與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關,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規律,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慢性病的患病率會逐漸增加,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會逐漸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對日常照料、安全監護、健康監測和醫療救助的需求會不斷加大。數據分析發現,“60/70后”人群作為我國家庭結構變遷的主要親歷者,“子女”這個家庭養老的重要資源嚴重不足,受訪的“60/70后”人群的子女平均數只有1.21個,而且“60/70后”人群子女較大的遷移流動率也使得未來老年空巢、獨居家庭比例提升。隨著“60/70后”人群逐漸步入老年,以核心家庭為主的二代戶比例將大大降低,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數量將大大增加,未來養老對日常照料服務的需求凸顯。
其次,分析發現“60/70后”人群社會關系網絡總量較小,當前關系網絡主要以朋友和親戚關系為中心。社會網絡規模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小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會逐漸斷裂,而新的社會關系網卻很難建立。社會關系網絡對老年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好的社會網絡類型和社會關系質量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對老年人的健康具有促進作用。
智慧居家養老是重慶市未來養老服務的重點發展方向。智慧居家養老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養老理念,是對傳統養老的補充與優化,它立足于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以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智慧居家養老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家庭乃至個人的力量,建立養老服務多元主體參與的居家養老服務機制,還需要從養老觀念和養老技術上進行組織和創新 。重慶市未來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除了一定要聚焦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加強對日常照料服務的拓展、加大安全監護和健康監測技術的發展、加快適合老年人的社交平臺的打造外,還必須認識到在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老年人不再是被動的技術使用者和被照顧者,而是具備了選擇技術應和使用產品能力的智慧個體 ,老年人是智慧居家養老的直接參與者。因此,在發展和打造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和產品設計時,一定要重視老年用戶的體驗感,通過互動同時也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社會適應,引導老年人主動養老,實現老人自主自立式養老;另外,智慧居家養老產品是實現智慧居家養老模式的工具和手段,應加強對智慧居家養老技術和應用功能的研究,加大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的配套工程的建設,以促進智能家居的普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