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全
(貴州開放大學 貴陽貴陽 550004)
仲裁第三人是借鑒訴訟第三人的概念而提出來。訴訟第三人的概念起源于中世紀的意大利,后為德國民事訴訟法繼承,迄今已形成完整的訴訟第三人制度。通說認為,民事訴訟第三人,是指原、被告之外的利害關系人,由于與案件的審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或者對原、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因而參加到原、被告之間已經開始的訴訟中的人。由于仲裁案件可能涉及到與該案有牽連關系的案外人,為了全面公正地解決糾紛,學者便根據訴訟第三人的理論和法律規定提出了仲裁第三人的概念。根據訴訟第三人理論,訴訟第三人可以分為有獨立請求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更有學者將無獨立請求第三人又分為輔助型無獨立請求第三人或被告型無獨立請求第三人。參照訴訟第三人的概念,我們將仲裁第三人定義為:與案件有一定牽連但沒有同涉案當事人簽訂仲裁協議,由于與案件審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加入到業已開始的仲裁程序的案外人。不少人認為,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把仲裁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有人認為,仲裁第三人制度不能完全照搬訴訟第三人制度,不必把仲裁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仲裁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通稱為仲裁第三人。民事訴訟中有追加當事人的作法,比如在財產給付之訴中,原告中可能遺漏財產共有人,在繼承糾紛中,原告中可能遺漏法定繼承人,比如可能遺漏被繼承人的私生子、被收養的子女、繼子女等;在必要共同訴訟中,有可能會遺漏有贍養義務的被告、共同合伙的被告等。訴訟當事人有可能申請或法院有可能以職權追加,這些追加的都不是第三人,而是當事人,那么在仲裁中被申請追加或主動申請參加仲裁的,是當事人還是第三人呢?我們認為,在民事訴訟中追加的當事人,在仲裁中只能被列為第三人,因為在仲裁活動中,仲裁庭只能依據仲裁協議確定當事人,不存在追加當事人的說法,凡是在仲裁協議之外的人,都是第三人,能夠參加到仲裁活動的第三人就是仲裁第三人。因此,仲裁第三人與訴訟第三人應該有所區別,因為仲裁第三人在民事訴訟中有可能就是當事人。為厘定仲裁當事人和仲裁第三人的分野以仲裁程序開始的時間作為當事人和第三人的界限[1]。另外,為體現仲裁的自身特點,即自愿、靈活、寬松,避免仲裁的過度訴訟化,仲裁第三人就不再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商事仲裁中應不應該設立第三人制度?
對于此問題,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是持否定的觀點,堅持仲裁理論的傳統。認為根據合同相對性,合同不約束第三方,仲裁第三人制度破壞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其次,認為仲裁第三人制度影響仲裁案件的私密性,為保障仲裁的私密性,仲裁案件不公開審理,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擴大了案件的知曉范圍,破壞了仲裁案件的私密性;再次,仲裁第三人制度破壞了仲裁的民間性,因為仲裁機構屬于民間組織,不具有國家公權性,在仲裁中追加仲裁第三人,超越了仲裁機構的職權。對仲裁第三人持肯定觀點者認為,仲裁第三人制度對于仲裁庭公平公正地審理案件,徹底解決糾紛,提高糾紛的解決效率,減少訟累,具有重要價值。
的確,在商事交易合同中,不少合同在爭議解決條款中約定了仲裁裁決的解決方式,仲裁法規定了仲裁管轄的條件,那就是必須在商事合同中簽訂仲裁條款或者當事人另行簽訂仲裁協議,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不管是合同的仲裁條款或另行簽訂的仲裁協議,只對合同當事人有約束力,不涉及第三人,對第三人也無拘束力。而現實的仲裁案件中,有不少涉及到仲裁第三人,在民事訴訟中這些案件的程序問題易于解決,就是通過當事人申請追加第三人或法院以職權追加當事人,而根據現行的仲裁法在仲裁程序中就比較難處理,因為仲裁法中沒有規定第三人制度。
我們認為,矛盾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仲裁案件中,仲裁庭時常遇到是否追加第三人的矛盾,“掛靠”的工程糾紛、按揭貸款的房屋買賣合同、轉租的房屋租賃合同糾紛,個體獨資企業裝讓引起的糾紛等等。
“掛靠”的工程糾紛基本會涉及到第三人。某建筑單位掛靠中鐵某局與某勞務公司簽訂勞務承包合同,某建筑單位未能按約定支付勞務款,某勞務公司以中鐵某局為被申請人申請仲裁,而中鐵某局抗辯提出自己并非實際承包人,某建設單位才是實際承包人和施工人,并拿出與某建筑單位的掛靠合同,為查明案情和減少訟累,公平處理案件,需要追加某建筑單位為第三人,但是,仲裁是以仲裁協議為前提的,某建筑公司不是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如何加入到仲裁程序中,是個問題。當然,也可以不追加仲裁第三人,對中鐵某局的掛靠抗辯事由不審查,根據合同的相對性直接裁決,中鐵公司與某建筑公司的糾紛另行訴訟,但是,這樣可能會造成裁決與后面的法院判決不一致,同時也增加當事人的訟累。
涉及到按揭購房合同,房開商因超期3個月未交房,購房者主張退房,裁決支持購房者的請求,但按揭房款已由銀行支付給了房開商,此時銀行作為第三人參與仲裁效果最好。
約定仲裁的轉租合同也會涉及到第三人,某房主王某將自有房屋租給租客陳某賓館,陳某未經業主王某同意將該賓館承包給李某,由于陳某超過半年沒有交納房租,王某申請仲裁,提出解除租賃合同、要求陳某支付房租和違約金的仲裁請求。受理案件后,陳某申請追加王某為被申請人。此案中,李某是否應作為仲裁第三人參加進來。
個人獨資企業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轉讓,因合同糾紛進行仲裁。某個人獨資企業與他人楊某簽訂了買賣合同并簽訂仲裁協議,在履行過程中,該個人獨資企業被其投資人孫某裝讓給了劉某,后因貨款問題楊某將孫某作為被申請人請求仲裁,但是被某仲裁委裁定駁回,理由是楊某與個人獨資企業簽訂的仲裁協議,而該個人獨資企業已被轉讓給劉某,應當以該獨資企業和劉某為被申請人。如果是法院民事訴訟程序,則不會出現該問題,原告楊某可以把劉某作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追加到訴訟中來,但是,由于仲裁沒有第三人制度,導致該案不能一次性解決糾紛。
一物兩賣仲裁案件,A把同一房屋分別賣給了B和C,都沒有完成過戶,A和B簽訂有仲裁協議,因糾紛提交仲裁,C是否作為第三人參加仲裁?
以上的案例真實地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案件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認為,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是解決該問題和矛盾的可行途徑。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仲裁程序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都有其必要性。從理論上看,訴訟第三人制度是民事訴訟中成熟的制度,對于法院提高訴訟效率,全面公正地審理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如此,為了保障案件審理結果的公正,民事訴訟法還規定了兩審終審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審判監督制度。雖然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撤銷仲裁裁決,但從實踐經驗來看,法院對當事人申請撤銷的案件著重于程序方面的審查。對于一裁終局的案件,仲裁庭更應關注案件的公平公正地審理結果。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設立更能促進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地處理,也不違背一裁終局的程序原則。從實踐上看,有國家和地區乃至國際商事仲裁已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986年《荷蘭民事訴訟法典》第1045條和現行《仲裁法》規定了仲裁第三人制度,現行比利時《仲裁法》也規定了此項制度。[2]
第三人如何加入到已經開始的仲裁程序中,根據國內外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經驗,對仲裁第三人做以下制度建構:
仲裁當事人一方申請,另一方當事人和第三人書面同意。仲裁庭的對案件的管轄權源于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議,即源于爭議當事人的授權,第三人沒有與已經參加到仲裁活動的當事人簽訂仲裁協議,不能直接參加到仲裁活動中來,如果一方當事人向仲裁庭提出申請,請求第三人參加仲裁,經仲裁另一方當事人和第三人本人同意,第三人即可參加到業已開始的仲裁活動中來。
仲裁當事人雙方申請,第三人書面同意。由于仲裁庭按照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既然雙方當事人雙方共同申請第三人參加仲裁,第三人也書面表示同意,視同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共同達成了書面的仲裁協議。
第三人自己申請加入。第三人申請參加已經開始的仲裁活動,仲裁庭審核其請求是否具有必要性和正當性,審核通過后,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告知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
仲裁庭通知第三人參加。對于仲裁庭能否通知第三人參加仲裁活動,多數學者持否定意見,認為人民法院享有公權力,可以以職權追加第三人,通知第三人到庭參加訴訟,而仲裁機構作為民間組織,無權通知第三人到庭參加訴訟。對于仲裁庭能否通知第三人參加仲裁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賦予仲裁機構這個權利。因為仲裁機構是準司法機構,其作出的裁決書與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一樣具有可強制執行的效力。這實際上是國家對仲裁權力的適當擴張,因此,為查明案件事實,讓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地處理,可以適當擴張仲裁組織在仲裁程序方面的處理權,可以書面通知與本案有牽連關系的第三人參加仲裁,但為避免與人民法院發出的追加第三人的通知相區別,建議仲裁組織發出的通知名稱為“是否加入仲裁的意見函”,與法院追加第三人的通知更大的區別在于,第三人不參加仲裁,仲裁組織不得就第三人的實體義務作出裁決,而對于法院通知追加的第三人,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可根據證據材料,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對于經仲裁庭通知不愿參加仲裁的第三人,仲裁庭可在裁決書中對此予以說明。
因為我國仲裁法沒有規定第三人制度,第三人如何加入仲裁以及第三人在仲裁中的地位都不明確,不少仲裁組織也在不斷探索中。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具有當事人的權利,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只有被確定承擔責任的情況下才具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但由于仲裁是一裁終局,不可能等到第三人被裁決承擔責任時才確定該第三人是當事人,所以,凡是加入到仲裁中的第三人都應具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由于仲裁組織的民間性,仲裁活動更能充分發揮當事人主義的優點。賦予仲裁第三人當事人地位,讓其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對于查明案情、保障一裁終局的正確和公平合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仲裁第三人制度對于解決仲裁中出現的關聯方權利義務糾葛問題,對于實現仲裁公平公正的價值目標,促進仲裁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國商事仲裁應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