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晶
特約編輯:艾 華
【導讀】相比單純的觀花、觀葉植物,觀賞果樹似乎更具有景觀藝術感染力。除了同樣需要遵循相關的規劃設計原則,觀賞果樹也有其特點,即要因地制宜選對品種,才能達到觀果的目的。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公眾對美化公共環境的需求不斷提升,觀賞果樹逐漸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的主要配置樹種和造型元素,引領城市園林景觀新時尚[1]。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觀賞果樹的配置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無論在城鎮主干道兩側、公園、廣場或公共建筑群周邊,甚至在居住區內部均可種植配置,不僅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讓人品嘗鮮美果實,體驗豐收的樂趣[2],最大程度滿足人們對植物的多元需求,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具體來說,獨具特色的觀賞類果樹能豐富城市景觀的空間層次,滿足藝術構圖。與其他的綠化樹種相比,大部分果樹的觀賞期較長,隨著四季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不僅能夠滿足豐富多彩的綠化美景,還能體驗果香陣陣的豐收喜悅,在園林植物配置中逐漸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3]。因此,以園林設計的視角系統探尋觀賞果樹的配置方式和造景原則,并由此提出實用的造景建議,助力園林景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生態適應性。為保證果樹配置相對合理穩定,首要條件就是須考慮觀賞果樹對氣候、土壤等生存條件的適應性,亦稱為“生態適應性”[4]。觀賞果樹無法適應當地的生態因子,勢必生長發育不良,嚴重影響其觀賞效果。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自然環境,主要包括氣候、土壤、水肥等生態因子。果樹只有與生態因子協調,才能發揮出較好的觀賞效果。因此,系統界定生態環境因子與觀賞果樹生長發育的內在關系,這是果樹配置與造景的前提條件。換言之,觀賞果樹在城市公共環境中生長,受制于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景觀需求,比如水域環境、道路環境、干旱環境、鹽堿環境等。在長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果樹會特別依賴各種不同的生態因子。這就要求觀賞果樹在園林綠化設計中,必須滿足當地的生態環境,比如在水域環境中應選擇喜水樹種,在缺水區域要選擇耐旱樹種,在鹽堿區域則要選擇耐鹽性強的樹種[5]。
二是藝術性原則。除了要滿足生態適應性之外,觀賞果樹在園林設計中的造景配置還需要遵循藝術性和科學性并重的原則。通過巧妙的藝術構圖營造景觀效果,充分體現出觀賞果樹個體與群體的有機融合,保證受眾群體在觀賞時能夠產生藝術美[6]。以石榴樹為例,其枝干遒勁有力,姿態造型優美,橢圓披針形的綠葉表面仿佛涂抹上一層蜜蠟。每逢5 月,艷紅似火的石榴花層層疊疊,綴滿枝頭,十分喜慶,而且石榴盛花期長,具有很好的觀賞功能。石榴的果實在中華傳統文化里有著很好的吉祥寓意,“萬子同苞”象征多子多福,在園林植物的造景與配置上,能充分表達設計者的造景意境。因此,觀賞果樹可以借鑒藝術符號和傳統文化價值來表達其藝術內涵,巧妙地運用觀賞果樹的形態、造型、色彩及寓意進行藝術造景,營造出四季變化的園林藝術動態景觀。
三是適地適樹原則。即根據城市氣候條件及社會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將適宜的觀賞果樹種植在特定區域。這對園林設計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即充分考量周邊環境和觀賞樹種的協同性,因地制宜地進行造景。尤其是在引種外來觀賞樹種時,必須考慮環境適應性及病蟲害防治等諸多要素[7]。適地適樹的重點在“地”[8]:一方面考慮大氣環境因子,比如溫度、光輻射、日照及極端天氣的適應性;另一方面,將重點放在本地區可利用的鄉土果樹資源上,盡可能選擇耐旱、耐寒及耐貧瘠的具有園林觀賞性的樹種,最大限度呈現景觀效果。
一是孤植。孤植是一種相對獨特的果樹配置手法,即在一定的閉合空間中單獨種植一株喬木型觀賞果樹,充分體現樹木的個體形態美。孤植一般處于空間造景的中心位置,作為景觀的主景,體現觀賞果樹的“造型美”和“雕塑感”。觀賞果樹常常種植于空曠的草坪、低矮的灌木叢、道路口、橋頭、湖邊、微地形等區域,除起到凸顯觀賞果樹的個體美,還可以作為某景觀節點的標志性事物。與此同時,在面積較大的城市公園,觀賞果樹采取孤植方式也可為觀賞者提供方向引導的作用,增加園林景觀的空間層次,起到襯景或框景效果,更好地凸顯出觀賞果樹在形態、色彩等構景元素與整體景觀的協調統一,保證觀賞效果更加豐富及多樣。在蘇州傳統園林的植物造景中,孤植的藝術手法被廣泛地應用。例如留園中的漏窗造景,往往在精美的漏窗背后種植一株姿態優美的芭蕉,粉墻黛瓦搭配綠葉奇石。觀賞者透過窗戶仿佛見到一幅寧靜優雅的花鳥畫,植物與建筑融為一體,遙相呼應。又如杭州西湖的初春景色,在湖邊配置了單株桃花,與湖面相得益彰,近景、中景、遠景層次感極其鮮明。由此可見,孤植造景方式對園林景觀空間的效果營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叢植。所謂“叢植”主要是指將3 種不同類型的觀賞果樹進行組合布景,是園林景觀配置中較為普遍的一種配景方式,可以當做主景或配景,也可起到隔離空間的效果。因此,這種造景方式更加貼近于自然,符合空間構圖的藝術表現,從而在整體上凸顯觀賞果樹的群體美,在綠化群體中展示個體美。比如在景觀道路兩側種植觀賞果樹作為主景,幾棵海棠點綴于綠色灌木叢中,顯得格外醒目。一方面,叢植能更好地體現綠化配置的層次感,上層以常綠性質的觀賞果樹為主,中層主要配置中矮型的花灌木(如海棠、枇杷、櫻桃等),而下層為草坪花卉,上中下層次分明,協調統一。另一方面,叢植也可當做景觀的背景,尤其是在一些硬質景觀節點的設計上,刻板的構筑物在柔和的自然植物的調和下,能更顯勃勃生機,增進景觀效果的多維化。比如杭州市郭莊園林的一角,主要配置了一叢芭蕉作為墻體的背景,充分發揮了芭蕉葉大、高低起伏變化等顯著優勢,增強了園林造景的層次,使得景觀效果更加醒目。當然,在觀賞果樹叢植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樹木類型的搭配,尤其是下層要選擇耐陰、喜濕潤的樹種,同時樹木的種植要做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也就是適當調整稀疏度,調節樹木高度,疏則高、密則低,通過動態的起伏變化營造生動的輪廓線。
三是群植。“群植”就是將不同類型的觀賞果樹進行自由組合,重點在樹木的數量上,最終以綠化配置整體美的效果呈現出來。多個樹叢組合成樹群,可以增加觀賞樹木的數量,也可以增加樹木的種類。由于樹群中觀賞果樹的數量遠遠超過叢植,因此在尺度變化、層次感營造等方面應更加豐富多樣,才能夠在更大的景觀空間中自由發揮。譬如,上海植物園溫室前的景觀營造,主要是采取群植配置方式,上層配置主要是桃、梨等成片的花灌木,中層主要為常綠灌木和彩葉植物(龍柏球和紅花檵木球),下層以草坪為主。通過多樹種混合配置,改變了建筑物單調的色彩體系,營造出絢麗的景觀效果。
四是林植。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林植,主要有規則式和自然式兩種形式。前者采取規則的幾何形方式進行植物排列,保證前后左右能夠整齊配植。后者主要根據地形和自然環境進行自由配植,前后左右不對稱,只是簡單意義上大概進行排列,在特定空間區域內保持一定的觀賞果樹數量。此外,同一種觀賞果樹類型采取林植方式能夠使得景觀效果整齊劃一,凸顯出觀賞果樹的群體特征。當然,由不同觀賞果樹組成的混交林,不但能使景觀層次更加豐富,還有助于營造生態多樣性并減少病蟲害發生。林植首先要選擇鄉土樹種,凸顯出地域景觀特色。觀賞果樹林植要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地形及土壤等諸多因子,有利于后期養護。
五是果籬。果籬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配景方式,相對小眾化,主要以綠籬種植模式形成帶狀的籬垣,側重于水平方式的景觀效果營造。相對于傳統的綠籬造景模式,果籬可充分利用葉、花、果等不同觀賞元素,促使景觀效果更加豐富。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果籬主要起到劃分空間、遮擋視線、襯托主景和防護的作用。因此,在選擇合適的果籬樹種方面,多選擇樹形低矮、萌芽力強、耐修剪的果籬。
六是垂直綠化。即在園林設計中利用爬藤類植物的特性,選取觀賞果樹來美化圍墻、枯樹及圍欄等物體。比如將獼猴桃作為觀賞樹種配置在公園枯樹四周,或將葡萄架在古典建筑周邊進行造景。因此,垂直綠化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景觀的視覺效果,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憩場所,既可裝飾空間,亦可食用,一般在庭院設計中最為常見。
一是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是果樹配置與造景的前提條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觀賞果樹進行排列與組合,營造一種線性輪廓和路徑,同時可根據觀賞果樹的樹種進行外輪廓的設計。例如在水域空間的植物造景上,觀賞果樹可以按照水域邊緣進行配置,不僅能通過水面產生美妙的倒影,而且可作為一種視覺的上引線,拉長空間景深。其次,在整體場所的營造上,要重視觀賞果樹的數量搭配,協調果樹與園林景觀中的附屬小品、水景、草坪等元素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的循環漸進感。另外,觀賞果樹的整體規劃設計還可以根據園林景觀的建筑和空間的實際情況,采取叢植、孤植、列植等排列方式,結合觀賞路徑的方向營造出“漫步式觀光”的空間場所。
二是多元化豐富果樹資源。為豐富觀賞果樹資源庫,最大程度地滿足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求,要充分挖掘本地的觀賞果樹種質資源,將區域景觀特色全面呈現出來。同時,也要考慮引進果樹資源,對觀賞效果好、適用性強的果樹進行馴化、培育,從而保證觀賞果樹資源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此外,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果樹配置方式,豐富城市景觀層次,從而形成兼具經濟、生態、觀賞為一體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議在城市周邊鄉村地區建立觀賞果樹種質培育基地,進一步擴大果樹資源的多樣性及繁殖系數,尤其是對當前觀賞效果極佳且未能大面積推廣的觀賞果樹進行繁育、馴化及示范推廣。大力引進生態效益較高的觀賞樹種,比如菩薇科、忍冬科、小窠科等,豐富城市園林綠化資源。
三是適應性遵循生物特征。掌握生物學特征是觀賞果樹健康生長的關鍵。觀賞果樹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賴于建筑物、地形環境、氣候因子等諸多要素,將觀賞果樹科學地配置在城市景觀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不僅要保證觀賞果樹配置方式的合理性以及種植資源的豐富性,還需要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征進行適應性配置。具體而言,按照觀賞果樹的生物學特性合理配置,主要是根據果樹不同物候期的葉、花、果等觀賞元素的四季變化,滿足不同時段人們觀花、觀葉、觀果的需求。因此,在觀賞果樹配置與造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果樹對生長環境和生長條件的要求,遵循果樹的生物學特征,為其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此外,還要對果樹中雌雄異株的類型進行合理配置,促使觀賞果樹開花結果,提升園林綠化的整體觀賞效果。
四是因地制宜的種植造景。實踐證明,為了營造具有層次感的景觀效果和觀賞環境,必須要根據觀賞果樹自身的生物屬性,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配置和造景。如依據地域特征,可以構建城市生態經濟果林、觀賞果樹主題園、果品采摘園等。具體來說,觀賞果樹與其他城市園林配置要素進行搭配時,首先要綜合考慮觀賞果樹與其他配置元素的協同性。對種植區域、樹種選擇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建議在城市園林公園內部的廣場、道路、建筑物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區域種植果汁少、不易脫落的觀賞樹種,比如具有堅硬果皮的核桃果樹等。盡量少種植類似于杏、桃等樹種,避免人們因過度采摘而破壞景觀,保證環境的整潔。在人流量相對較少城市風景區、社區等區域,可以種植果艷汁多的觀賞果樹,則能提升整體景觀效果,豐富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