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
中華民族崇尚“和”?!昂汀笔侵袊軐W的價值追求及文人的最高理想,也是美學的重要范疇。中國傳統文化將“樂”視作修身養性之道,正是看到“樂”與“和”的相通之處:音樂巧妙地包含了“和”,能對人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和諧產生巨大影響。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通過所授之“六藝”?,要求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借助樂教中的“德”的本質與樂道中的“和”的內蘊實現樂的“成人”價值,并將“成人”的過程概括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堪稱最早的美育。
當今,我國音樂教育不同于孔子時期的樂教,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均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音樂育人功能的重新探討,在當下音樂教育越來越趨于專業化,失去了“和”的根本、“德”的傳統時,仍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指導方針,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為高校美育工作回歸傳統、以樂育人指明了方向。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話題之一。中國古人將“和”視作統一和諧的狀態,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事物之間存在差異與對立,而這種差異與對立正是通過“和”來統一的。而且“和”并非“同”?,和而不同、相異相依是宇宙最本質的屬性及天地萬物存在發展的基礎。萬物由“和”而生,對立因“和”而合。因而,“和”不僅統一差異,更蘊含了關系:用“和”來化解矛盾沖突,統一多樣性,既是自然法則,也為地球上的物種提供了相互尊重的方式。這種樸素智慧的哲學觀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因“樂”由音聲相和?而成,傳遞出“和”之本質令其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如此,“樂”更被視為天地相和的產物?:“樂者,天地之和也”。既然“樂”為生命之律動,“和”為樂之內涵,在音樂或藝術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逐漸被中國文人接受與認同,成為傳統文化貫而有之的精神內核。莊子更是提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就此明確了德、天、和、樂之關系,天樂與人樂之根本在于德與和,而樂則是德與和的顯化,樂教由此產生。
古之樂教與今之音樂教育確有區別?!皹方獭敝械摹皹贰?不僅涵蓋了詩、樂、舞多種藝術形式,其“樂教”也并非單純的審美教育,更是德與和、審美體驗與修身實踐、個人與社會并置的宏觀育人體系,可謂最早的美育典范。
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的追求相對的是西方音樂對“技”與“?!钡膹娬{。不同文化語境催生不同的音樂發展方式,以適應各自的社會意識形態。西方音樂史上,有兩個時期非常注重音樂技術的發展:一是古羅馬時期對音樂享樂功能的重視,推動了音樂的職業化與排場化;二是古典后期,資產階級興起后,音樂步入市場化。浪漫主義突出個體張揚與炫技風格的興起更極大地推動著音樂表演技術的發展。鴉片戰爭后,西方以堅船利炮摧毀了腐朽的清朝政府,觸及了岌岌可危的民族自信,引發了傳統文化的信任危機。“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從軍事、政治迅速蔓延至文化領域。很多音樂家開始主動學習西方音樂文化,希求用西方近代音樂文化批判、改造甚至取代本民族音樂文化,實現美育救國、振興中華之目的。中國音樂教育也出現“以西代中”的現象。
“我國近代以來的音樂教育是基于西方音樂文化觀和音樂教育體系基礎構建的”?,其中主要以大小調和聲語匯為代表的古典與浪漫音樂體系為代表。古典與浪漫是西方音樂規則與范式確立的重要時期,是科學與理性在音樂中的體現,也是當時工業化生產、資產階級興起、二元對立哲學、文化強勢、殖民擴張的象征與濃縮。西方音樂中心論以西方音樂作為基礎和中心來規范、定義其他民族的音樂。盡管學堂樂歌及以后的西式音樂教育,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積極意義,“它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科學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但近百年來的中國音樂教育以西方音樂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在集體潛意識中忽視樂的育人傳統,著力發展音樂的專業性與技術性。事實上,中西音樂文化不是差距,而是差異。
受西方影響,中國的藝術教育也越來越側重于技藝訓練,普遍出現了“有術而無藝”“技進而道失”的現象?。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右腦的功能;而技術更多體現著身體的能力,受左腦與理性控制。對技術的過分強調割裂了身與心的和諧統一。把人的培養放在專業與技術之后,技藝的增長與美育的精神背道而馳。而傳統樂教與文人音樂恰恰是不以技術追求為目的的。音樂從強調修身、修心到強調專業、技術,是人轉向對象的教育。音樂從自我成長的傳統向表演外顯模式的目標追求引發了學習者的心理沖突,音樂的中和屬性亦轉變為情緒情感的過度宣泄,音樂的教化功能日漸衰退。
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目標追求與體系構建呈現出巨大差異。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引發了音樂家的身心矛盾與情感宣泄,打破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均衡唯美。同時,西方社會的“以人為本”,強調競爭關系中主體主動感的獲得。樂與人之間充滿了對立與競爭的關系,演奏者與音樂之間體現著控制與被控制、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演奏技術則成為演奏者主體地位的顯現途徑與價值來源。音樂的專業化與技術化推動著人類在音樂演奏的技能上挑戰自身能力的極限。但用奧林匹克似的競爭與挑戰精神來對待音樂教育,恰恰錯失了傳統音樂文化中“以人為本”“獨善其身”的“和”的品質與人文關懷,西方音樂教育在中國矯枉過正地嫁接給中國音樂教育帶來劇烈沖突:傳統文化中,人的主體感的獲得是通過“和”與“德”實現的,物與我、樂與人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共生關系。樂與人和、天人合一才是“成人”價值實現的途徑。樂與樂教的根本目的是身與心、人與物的和諧共存,而演奏中的物我兩忘、無我才是與天地融合的最佳狀態。
德國一位大學校長曾就學習他者與認識自我的關系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學習外語是學習他人的語言,學習他人的藝術是更好地理解他人思想情感, 更好地認識他人以便更好地認識自己?!?學習他者的目的是回歸自我。這也是習主席反復強調要回歸傳統、立足當下、構建民族自信的原因。“我們現已進入一種解構殖民思想的時期,解構西方文化中心論或一元論,其目的不是否認西方音樂文化的價值,而是解剖、疏理、理清它的構成方式與價值根源?!?
傳統觀念中,“和”體現著人與樂、樂與德的關系,樂教的目的不在樂,而在人?!叭恕笔侨寮宜枷氲某霭l點與落腳點。“成人”作為生理過程與人格理想的完成,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終極幸福,更是國家與社會的立足之本。而“成人”的核心正是修德(或為修身)?。這與今天美育育人、立德樹人之根本不謀而合。因而,依托傳統之“和”來構建當今音樂育人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樂教與今之美育的區別恰在于此:傳統樂教從整體和諧觀的角度看待人的發展,注重樂的“成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德”與“和”是樂教的核心;西方美育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人格完善,注重美育的系統化,“美”是美育的核心。當前時代背景與社會形勢下,大學生“德”的培養尤為重要,德的缺失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孔子樂教注重“德”的本質與“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形式,將德與樂、審美體驗與修身實踐、個人與社會并置,構建了一個宏觀美育育人的體系,恰恰彌補了當前美育的不足與育人的需要。而汲取傳統文化進入美育課程體系也逐漸成為目前部分高校的共識。如北師港浸大(UIC)將中華文化傳承視為使命,建成了一個以“嶺南禮樂”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人教育)傳承基地。學校設立了雅樂、古琴、射道課程,扶持學生組建了近十個與中華優秀文化相關的社團(傳統藝術文化體驗社、南海清音古琴社、太極社、中華射道協會、嶺南拳社、玄圃·歷史研討社、“玉振金聲”雅樂團、龍獅隊、健身氣功隊等)。同時,每年舉辦大學成人禮、大學敬師禮,傳播嶺南雅樂、古琴與廣東音樂,讓學生在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之時,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華文化精神,該校也成為廣東省教育廳開展的全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第二批單位之一?。在美育體系中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核心,既是中西音樂文化“和”之體現,也是傳統之回歸。
除教學內容回歸傳統外,今之美育體系的目標也應回歸傳統。西方文化注重先局部后整體,推崇個體與客觀,強調專業與科學。中國傳統文化卻推崇整體與宏觀,注重集體與主觀抽象。事實上,分門別類的西方學科體系打破了學習者對生命的整體認識,西方也逐步意識到知識支離破碎、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局限?!拔覀兘洑v過知識支離破碎的時代,可是‘完整’的夢想還在…長久的分裂以后,每個學科都有一些人在努力重建知識的整體。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努力融合的新時代”?。音樂在遠古時代是以三位一體的綜合形式存在的。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藝術的表現源自情感的涌動,而情感的反應是身心一體的。因此,傳統樂教強調“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在當今的美育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借鑒“樂者,樂也”的審美體驗,借助樂的情緒感染力,釋放學生的天性;更要尋找盡美盡善、美善兼具的樂教內容,通過內容與形式的雙重熏陶對學生產生影響;同時,亦要借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樂去塑造“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君子品格。
《樂記》云:“樂者,德之華也”。傳統文化認為和聲“正樂”能使人心氣平和,樂之中和能使人保持中庸之道,而樂與禮的結合則對“德”產生潛移默化之影響,所謂“禮以節人,樂以發和”。在孔子看來,個體的言行舉止基于內在的價值觀。道德修養高的人,因其價值自覺而自愿遵守禮之秩序,行為也相應符合德之根本;而踐禮習樂,又進一步提升了個體的內在價值自覺。因此,孔子樂教的“目標所向在于通過藝術感染熏陶,熔冶心性,身心統一地合于天地的大道,實現與世界萬物融合為一的‘天地同流’境界”。因此,儒家的樂教體系倡導“身——心”一體的感受,注重知行合一的體驗。在樂教中感受到的德與禮只有在表演實修與社會實踐中保持始終如一的狀態,才能真正達到美育育人的目的。若要回歸至儒家禮樂傳統中人與天地同情共感的內在深度,則需在當今音樂育人的過程中,將審美體驗與修身實踐結合,在生命體驗里升華美的感受、泛化美的應用。美育應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在藝術中體驗美,在生活中發現美,在表演中傳遞美,在德行中踐行美,強調樂與人和、人與社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樂聲之和與君子之美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音樂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的特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于個人,樂聲之和能凈化心靈,促進身心健康;于社會,“樂者,通倫理者也”,樂聲之和能移風易俗,利于社會和諧;于文人,琴樂能“聚天地之元氣,養中和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鼓琴者“心超物外,則音合自然”,利于人格完善。樂與禮、德相通,三省吾身,令人獨善其身,既與社會倫理相合,達則兼濟天下。
西方因專業化的局限,將音樂專業、音樂教育、音樂治療視作不同的專業且目標各有側重。但中國傳統文化卻將樂藥同源、樂與人和、樂與技和看作一個整體。《史記·樂書》中記載“樂者樂也,琴瑟樂心;感物后動,審樂修德;樂以治心,血氣以平”,精練地描述了音樂對于身心的影響。中國傳統的五行音樂,更把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五志(思、憂、怒、喜、恐)相聯系,在音樂中追求“樂與人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強調陰陽平衡、五臟相生,通過傳統音樂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進人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情志舒暢。行樂、樂教、樂療成為統一的和諧整體。事實上,我們每個個體都能通過樂聲之和,達到身與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注釋: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論語·述而》。
?《論語·泰伯》。
? http://www.gov.cn/xinwen/2019-04/12/content_5381880.htm。
?張燕嬰譯注:《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99頁。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春秋]左丘明:《國語》,陳桐生注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515頁。
?陳彤:《由老子的“音聲相和”談音樂的和諧之美》,《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 “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靡,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476頁。
?楊柳橋:《莊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0頁。
?孔子認為“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禮記·樂記》)。
?朱玉江:《管建華音樂教育思想探賾》[J].《音樂研究》2019年第5期,P96。
?朱玉江、管建華:《音樂教育思想探賾》,《音樂研究》,2019年第5期。
?宋偉、謝納:《人文-理論: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兩個基本性向》,《藝術百家》,2019年第2期.P28。
?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音樂藝術》,2009年第1期。
?管建華《中國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P159-160。
?見《論語》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https://uic.edu.hk/cn/home/news/7438-whccjdjs。
?易曉明:《論創生性藝術教育》,《藝術百家》,2019年第1期。
?《墨子·公孟》。
?西漢·戴圣《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