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志豪(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新文創,指新時代下根據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審美意識,出于對傳統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保護、推廣的目的,開發其社會、歷史、文化價值,圍繞傳統的物質或精神文化為中心而研發創造出商業性文化衍生品,使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間最大限度地結合的文化產品創造過程。在新文創背景下如何傳統漆藝使活化,憑借新文創手段來催化傳統漆藝的衍生文化性商品創新性發展,有效活化與傳承傳統漆藝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近年以來,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逐步跨入新文創時代,文化產業結構產生重大變化,數字技術與互聯網相關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營收增速加大。消費者和生產者融為一體,社交生活與商業活動無縫連接,文化價值鏈深度重組,由管道模式轉向網絡模式。
傳統漆藝屬于歷史悠久的優秀文化遺產資源,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同時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和時代力量。
漆器起源于中國,是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遺產。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我國最早的朱漆木碗。我國的漆器制作史上,主要的分類是漆器為主,現代則出現漆畫及衍生飾物等形式。
漢代的漆藝是中國漆藝史上的一個繼往開來、全面發展的時代,是漆器空前絕后的繁榮時代。它繼承了過去漆藝的許多優點并把漆藝進一步推向頂峰。例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現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漆木器陪葬品,數量達到驚人的5012件,其風格古樸,代表著當時高超的漆器工藝制作水準。
漆器制作最鼎盛的時期是在清康、雍、乾三朝,其中以清宮造辦處的造作工藝水平最高。在造辦處活計檔中,乾隆時期制作雕漆的記載屢屢可見。乾隆年間的雕漆百寶嵌數量極豐,其風格深受明晚期嘉靖、萬歷雕漆藝術風格的影響。剔紅漆器也極盡華飾,巧奪天工,藝術水平與制作工藝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
但漆器藝術發展至近現代,隨著傳統手工業生產結構的改變和社會工業文化沖擊,以及國外同行業的競爭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出現了暫時的斷層危機。隨著生活方式的迅速改變,許多漆器產品被現代家居所淘汰,傳統手工藝產品在大量廉價新穎的工業化產品的競爭和沖擊之下,因缺乏有效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加上一些行業內的惡性競爭,漆器廠進退失據。
漆藝有著極悠久的歷文化和審美沉淀,藝術附加值極高,我們可以借助現代的新文創的手斷,為其注入現代設計理念,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傳統的漆器藝術流淌著數千年的“器以載道”的文化思想,我們可以將其活化,使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身為現當代的重要藝術性文化商品開發的重要資源,追尋古昔的文化記憶,重塑中國人的精神空間。
我們要在新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有效地活化傳統漆藝文化遺產,化無形為有形,使其便于社會認知,以促進其傳承和開發利用,從而充分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
目前漆藝文創產品,更多是漆藝與現代產品的直接嫁接,例如漆茶具、漆香爐、漆屏風、漆盒,漆手串等等。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世界,簡單的拼湊無法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而更為明顯的現象是,產品研發同質化明顯,大多數的漆藝文創幾乎離不開簡單的裝飾品,產品高度同質化,創新性不足,漆藝產品同質化明顯。
創新思維和創意形式是發展漆藝的一種思路,它可以以多種方式展現,為傳統文化產業創造了無數的可能性。傳統漆藝應走“物化”產品,創新產品,化無形為有形,從傳統走向現代之路。漆藝包含了材質的天然美、工藝技術美、精神意境美三個方面,它融合了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語言、心理、信仰和價值觀。漆工藝中自帶的技法形式和表達方法可以借助其它藝術或工業門類進行跨界融合,使之更有創意以轉化為新形式的漆工藝產品走向生活。
新文創背景下對漆藝傳承策略,要推陳出新,跨界跨合,依托于新文創使其合理適度地商業化,使傳統的漆藝文化得以活化和發展。
現在是商業文化興盛的生活快節奏社會,其個人消費品首先要滿足消費者的實用性需要,在實用基礎上的美飾升華是第二性的。漆藝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出現,正因為這個民族對漆藝喜愛,所以將其打造成享譽全球的產業。例如小轎車上的內飾用漆,漆壺、漆杯、漆碗、漆筷等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見。受視漆藝為貴的觀念影響,日本在國家層面上對其大力支持和保護,使得漆藝在日本被廣泛接受和長久興盛。螺鈿鑲嵌漆藝在韓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普及。
反觀我國,雖然是最早使用漆的國家,但現代人的生活中卻很少有使用漆器的習慣,漆與現代人生活脫節,藝術與生活并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它被大多數人視為奢侈品而束之高閣,僅為少數人服務。因此,學術界應該更加關注研究傳統漆藝發展和轉型的更多可能性,使天然大漆這一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的傳統工藝媒材能運用在現代生活中,重新與現代生活結合,讓現代漆藝走向更大的國內外市場。
跨界融合是指并不相關的獨立領域或有些對立相反的領域互相交叉融合,激發出新了創作靈感創意。傳統文化要適應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常常要借助跨界融合,創造出全新的文化產品形式,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漆藝尤其如此。
大漆有著豐富的可塑性,因其結合材質的不同,又具有了強烈的地域特色。它還可以和高科技產品結合,創造出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新文化產品。例如將漆藝引入到VR技術空間場景的布置中;運用3D打印技術實現漆繪、漆雕的數字化,解決個人化藝術創作與工業生量化生產之間的制約;將漆裝飾工藝引入到電子產品外表、汽車內飾、室內裝潢、城市燈飾、廣告設計等眾多領域當中,創新漆藝技法、豐富表現形式,融入更多現代性的元素,創造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漆藝產品的結合形態。以數字化科技新產業為支撐,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實現跨界融合,開創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漆藝產業。
漆藝的創產活化必須堅持以實用性為本,將藝術與生活最大程度地結合,將漆藝融入當代人的家居生活,在生活中流轉傳承才能激發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一切傳統文化的瀕危,都伴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審美觀念變化這兩個重要因素。未來漆藝的發展還是應該秉持著實用性必須品的基本思路,以求最大限度地被社會大眾認知接受并普及。漆藝只有在現代商業市場中具有足夠的流轉性,才能提高大眾對漆藝的情感認同,才可能脫離“遺產保護”的狀態,從而具有了自生的生發力量。商業性漆藝產品只有同時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融合了傳統文化并適應現代審美價值,它才有可能具有較高商業附加值。
在新文創的現實背景之下,傳統漆藝傳承載體要從數字技術化、人才培養、精品意識和品牌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展開。
傳統的作坊式師傅帶徒弟的傳承形式,產品樣式單一,缺少設計元素和創新理念。漆藝產品生產速度慢,研發水平低,更談不系統的宣傳和推廣?,F今高校漆藝教育的形式也不容樂觀:高校的漆藝發展有一定的學術和創新優勢,但是高校漆藝也呈現出相對局限與需求錯位,還存在著定位模糊、方法偏差、師資薄弱等問題。
創新精神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創意研發人才需要將抽象的文化物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要鼓勵漆藝從業者堅持產品的原創性,并帶入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發揮產業價值的功能。
漆藝文創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取決于高端創意人才的培養。推廣漆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師資、從業人員還是受眾,都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歸根結底,就是“人”的培養。因此必須從教育角度入手,增加高職院校開設漆專業數量,擴大學習非遺藝術的學生基數;完善學科目標和體系,制定符合學科發展規律與適應市場需要的課程體系;增加對非遺藝術專業的教育投入,解決師資與硬件條件制約;努力增加非遺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課程比例,從小培養,為高校相關專業輸送人才,強化高校與中小學教育的聯系;大力提倡校企互動,使高校與市場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使漆文創產品從設計到產品轉化有體制化的保障,將藝術與商業價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活化漆藝的傳承。
藝術與數字科技跨界結合,可以作兩個層次理解:一是藝術品實體從線下流通變為線上交易;一是把藝術品實體電子化,借助網絡和流量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傳播效果以及開發出大量周邊的文創產品。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功能和創意需求日益增高,并更強調對產品使用的體驗感、滿足感。而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將最前沿的科技革新成果注入到產品當中,最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新鮮感和體驗感的滿足,讓傳統的文化產品煥發新的生機。漆藝相關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必須要抓住“互聯網+”的變革潮,實現藝術與網絡技術的跨界融合。漆藝藝術家要抓住“互聯網+”的技術應用紅利,適時改變漆藝術產品的傳播、營銷方式,以適應數字化、集群化的新型產業變化趨勢。
品牌是文化自主創新、產品質量口碑和商業服務信譽的綜合展現。它能對產品所能發揮的商業價值倍值放大。由于過去作坊的漆藝生產,不足以形成知名的商業品牌。我們需要整合社會資源,適度利用商業資本和品牌營售策略,以構建有創新形態的、有地域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漆藝文創品牌,以品牌效應推動漆藝文創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強化地方特色,將產品的實用性與地方特色材質相結合,打造特色品牌形象;提高品的辨識度與市場競爭力,推動地方旅游產業和與漆藝文創產品的結合,活化地方經濟;強化與工業設計、生產的跨界聯合,使藝術產品成為大眾消費的精神產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推廣宣傳,打開自主文創品的宣傳和營銷渠道。品牌效應建立,消費帶來的商業營利又會再促進新的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形成正循環。
新文創,指新時代下根據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審美意識,出于對傳統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保護、推廣的目的,為開發其社會、歷史、文化價值,圍繞傳統的物質或精神文化為中心而研發創造出商業性文化衍生品,使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最大限度結合的文化產品創造過程。近年來我國新文創產業快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傳統漆藝可以借助現代的新文創的手段,創造出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
具體的傳承策略有:加強和重視漆藝產品的實用性和用戶體驗;漆藝與科技融合,將其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將漆藝文創產品生活美學化與創意常態化。要實現以上目標,就要培養和儲備創意人才并鼓勵原創漆藝產品,依托于數字文化進行產品創新,打造品牌彰顯文化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漆文創產品從設計到產品轉化有體制化的保障,將藝術與商業價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活化漆藝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