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吉首大學美術學院)
一
對于人類生命的繁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品格之后,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居所環境空間才有了明確的選擇與建設的意義。于是,在一定地理位置的區域里,人類選擇性地停留并居住下來,這時的人類與居住的周圍環境就有了密不可分的且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從空間學角度來簡單定義,就是指人類工作勞動、生活起居、休閑娛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會所與場地。這種關系發展到后來,形成了專業研究科學領域,即人居環境科學(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它以人類群體化居住的形式與現象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覆蓋面涉及鄉村、城鎮、城市等;它側重分析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強調把人類群體化居住作為一個整體化的概率資料文本,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系統地加以分析研究。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了解和把握人類群體化居住產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選擇與建設適合于人類群體化居住的理想環境。
人類居住環境的最終形成有種種促成因素,在這當中,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向前發展,并且引起人類的生存方式不斷變化是其關鍵的主導促成因素。社會當中存在的人與自然有個遞進關聯性,即人類有從被動地依賴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動地改造自然的階梯式行為意識。有資料顯示,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采集和漁獵等基本上是生存行為方式的主導模式與單一勞作方式。為了不斷從自然界獲得賴以生存的食物,人類選擇尋覓水草的跡象來生存,其居住地點不會固定在哪一處,各個居住點之間也是零零散散,不會集中在一起。為了能夠遷徙時的便捷,這個時期的人類鉆進山頂洞穴,棲身于地上陋室,爬上樹上窠巢,當這些極簡單的居處散布在一定的可識別的環境區域時,我們所說的最原始的居民點雛形就出現了。
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向前發展,更高級別的社會生產方式“農耕與飼養”出現了,而且促成了從事不同類型的專業化勞動性質的人群:農夫、漁夫、牧人和獵人等。農耕文化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化分工向人類提出了在田野定居的要求,從而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鄉野村寨人居環境。
二
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湘西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湘西自治州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與此同時,湘西州為加大歷史建筑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著力改觀城鄉面貌,推動全域旅游和精準脫貧,制訂了《湘西自治州特色民居與傳統風貌保護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精準扶貧”①指引下的湘西州計劃重點建設60個鄉村旅游精品村寨和一批旅游風情小鎮,著力鄉村旅游扶貧脫貧工程。
在保證民族特色的大前提下,精品村寨的規劃,首先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當地民意。注重以土家族、苗族傳統人文風貌為主基調,防止拆除大面積民族典型性的寨群來建新樓區。特色村寨修繕與新建應充分尊重當地獨特的民風民俗,房屋外觀上應與少數民族傳統建筑風貌整體協調統一,生活居住的使用上保證經濟適用、舒適安全、功能合理三大原則。要通過典型樣板示范和集中整治區域,著力凸顯少數民族建筑特色和傳統風貌特征,使特色村寨與民族建筑傳統風貌保護與整治真正地成為群眾喜愛、惠及子孫后代的暖心工程和民心工程。其次應該堅持文化基因內核傳承,突出中華民族區域化特色。加大民族傳統文化風貌和歷史建筑群的保護力度,注重從科學與技術的角度借鑒,進行理性思維模式的保護與開發。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留住血脈里的鄉愁記憶。再次應該堅持推廣應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與傳統風貌技術原則及經典圖案, 突出少數民族圖騰文化符號和特色建筑基因元素;運用少數民族傳統建筑裝修紋樣,精心于建筑細部的建造和修飾。最后應該堅持結合自然地理環境與民俗生活習慣相互適應匹配原則,對住宅建筑群體進行科學思考與定位,在個體布置和寨群組合設計層面講究依山傍水、鳥語花香,在少數民族區域人居規劃層面做到可游可居、張弛有度。
三
從人類感知世界的跡象學角度回溯世界美術史的端口,原始洞穴墻壁所呈現的刻跡造像形式在中西兩個國度里不謀而合。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些墻壁上的原始跡象形式只是一種記錄式的表達,亦或是在還原真實生存環境的片段,還沒有朝著美化裝飾的審美角度邁進。在古埃及神廟、金字塔以及陵墓,其墻壁和柱子上保存著流傳至今的各種雕刻紋樣以及壁畫。在中國歷代宗教宣揚場所,人們習慣于把宗教故事中的人神以及天地萬物繪制在墻上,以此到達驅除邪惡祈求平安的美好訴求。
文化墻是以倡導文明、宣傳公益、健康運動、綠色環保、宣傳新城市、新城鎮、新鄉村文化建設為己任。特色手繪文化墻是支持城市、城鎮、鄉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載體,它與改善美化城市、城鎮、鄉村街景結合起來,構建了和諧、文明、人文、藝術的城市、城鎮、鄉村風景線。
在湘西州精品村寨建設中,把村中的一條文明街和一片“文化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充分發揮民智民力,根據各村的實際,因地制宜將政策法規、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社會治安、計劃生育、農業科技以及衛生保健常識通過特色手繪的形式描繪在墻體外觀上。
2018年10月12日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按照湖南省住建廳的工作項目安排,以特色手繪文化墻助力湘西十八洞村扶貧脫貧工程建設。項目組全體成員前往十八洞村村寨進行實地考察,計劃展現土家族苗族傳統文化生活為十八洞村村民生動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省廳、學校相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項目組圓滿完成了該村寨特色手繪文化墻的樣板應用項目,得到社會認可和肯定,吉首大學美術學院也被作為十八洞村的援建單位提名公示。
十八洞村是湘西州精品村寨建設之一,在該村進行的特色手繪文化墻項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樣板性。這樣的一種在墻體上運用特色手繪形式進行裝飾美化,可復制、可應用并加以推廣。貼近生活、貼近普通百姓進行民族特色濃郁的人居環境改善手段,也是值得研究的。十八洞村村民的房屋建筑群體有其民族的獨特性,有個別房屋墻體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水泥磚塊質地結構,它是利用了植物混合的動物的糞便以及沙子作為粘附材料,附著在編制好的藤條竹木架子上,最后再把這樣的架子固定在房屋墻體的左側和右側。據當地村民介紹說,這樣的墻體,能夠更好的驅趕蚊蟲。在這樣的一種特殊材質墻體上面進行手繪墻畫,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要考慮到這樣的墻體,可能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脫落;其次,要考慮到在這樣的一種材質上面顏色和顏料具有一定的滲透與吸收,不會像普通的白底磚墻那么美觀。因此我們進行了一定特色化的改良和改造,尤其是對于繪制筆刷和顏料的選擇。
作為項目組主創成員之一,對于這次湘西州精品村寨特色手繪文化墻的樣板應用研究,我感觸頗深,其一,特色手繪文化墻的形式為十八洞村增添了漂亮的本土風景線,獨特描繪了村民們美好的生活愿景,倡導了良好社會風尚;其二,文化墻的建設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還激發了老百姓對家鄉的熱愛,增強了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其三,我院有5名優秀學生非常熱情地加入了項目組的繪制上墻施工工作階段,他們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所學專業知識,創作適合鄉村本土的文化作品,為十八洞村的建設獻一份力,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的實踐體驗。
注釋:
①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