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優
(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明珠幼兒園,廣東 佛山 528041)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設置各類區域讓幼兒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區域。豐富的區域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自主選擇、探索、交往、合作的機會。但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經常會出現沖突,為爭搶同一個區域而爭吵,或為一份玩具誰先玩而出現爭執。
區域的設置是開放的、自由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自由的活動范圍,在區域中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與興趣會更濃。但由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突出,以至于容易發生沖突行為。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在區域活動中引起幼兒沖突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幼兒園區域設置除了考慮課程安排、教育目標外,還需要考慮教室環境條件、幼兒學習特點與發展水平。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考慮較多的是“我希望幼兒怎樣?”“我要做什么?”而較少考慮“幼兒喜歡怎樣?”“幼兒需要什么?”以致在區域設置上有欠缺考慮的地方,例如:動靜區域未分開,相互干擾大;通道窄小,不方便出入;空間小,幼兒肢體發生碰撞從而引發矛盾;在材料投放上欠缺適宜性和豐富性,不能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不能滿足幼兒同時使用的需求,導致幼兒之間發生爭搶。
3~6歲兒童的大腦發育迅速,他們的語言發展很快,認知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思維發展較慢,他們做事情、想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幼兒的抽象思維處于發展階段,很難把外部的規則、要求內化為自己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遵守區域活動的規則。他們渴望與同伴交往,喜歡探索,但未能掌握正確的交往方法與技巧,容易產生沖突。還有的幼兒是想獲得教師關注或“打抱不平”,因而打架、哭鬧、告狀。因發展因素造成幼兒之間發生沖突的現象比較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工作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等原因,教師缺乏對幼兒的關注,區域活動的規則設計不合理,對幼兒沖突行為的解決方法不妥當,不能有效解決幼兒之間的沖突。
鑒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發生沖突的原因,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筆者從環境入手,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得到了預期效果。
為了解決區域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我們對區角位選擇、大小規劃、區角環境和材料投放,分別進行了整改。
1.根據活動室的空間、區域功能進行整體規劃。區域設置不僅要根據活動場所空間的大小、采光等條件因素,還要根據課程內容與教育目標、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特點等進行規劃。先根據區域功能需求進行整體規劃,繪制區域布局圖,再具體實施。例如,閱讀區應選在采光較好的地方,也可以將私密區設置在里面,既能美化環境,又能滿足幼兒安靜閱讀的需求;表演區選擇靠近通道、空間稍大的地方,便于幼兒走動、取放道具,而且產生的噪聲也不會給里面的區域活動造成很大的干擾。
2.根據區域功能進行環境美化。溫馨、有趣的區域環境能引發幼兒主動觀察、探索、認知,獲取相關的經驗。例如,在美術創作區,教師用枝條、麻繩等自然物品加以擺、掛、粘,將幼兒的作品布置其中,打造一個藝術空間,讓幼兒在得到藝術熏陶的同時體會成就感;在益智區,教師將多維度不同種類的材料貼在墻壁上,讓幼兒自主擺弄,成為一幅立體的操作圖,深受幼兒喜愛。在進行區域布置時,教師要注重多采用自然的原材料,注意色彩搭配,色彩不宜過多、過于艷麗,以免干擾幼兒的專注力。
3.根據幼兒需求投放材料。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愛好和個性,在能力發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區域材料的投放應有層次,照顧到不同能力、興趣幼兒的需要。同時,教師要關注幼兒活動過程,觀察、記錄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適用,以便及時做出調整。例如,當中班幼兒在進行“高高的大橋”建構活動時,剛開始只是想搭建一個兩層的高架橋,后來想搭三層的、有車輛在上面行駛的橋,這樣一來,材料就出現了不足,教師發現后應及時地投放相關的罐子、紙張、紙盒、玩具汽車等材料。
為了保障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充分的體驗,區域活動規則的建立必不可少。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轉變思維模式,以幼兒為學習主體。活動規則應面向幼兒,因此規則的制定要讓幼兒能理解、容易記、能做好。在制定規則前,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共同討論:“某個區域空間這么小,小朋友可以一起進入嗎?同時進幾個小朋友比較好?材料怎樣擺放才方便取放?活動時聲音太大了會怎樣?”幼兒的討論過程也是一個學習規則的過程,能加深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并且遵守規則。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習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現并體會不同的情感,但由于個性特點與缺乏交往技能,在區域活動中容易發生沖突。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學習一些交往方法,有意識地訓練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故事、圖片的方式讓幼兒知道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要分享,想交換玩具時要先征求對方意見,不能搶、不能打人等;學習一些語言交流的句子與技巧,讓幼兒學會用合適的語言把自己的需求傳達給別人,正確理解別人的需求和想法,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對于區域活動中出現的沖突現象,教師要進行梳理、分析,屬于偶發的案例采用個別教育的方式,并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對于發生頻率較多、影響比較大的沖突,教師要利用這些典型案例,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引導幼兒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處理問題的方法,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等,與幼兒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加強規則意識,培養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建立初步的是非觀與價值觀。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達成共識,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教育方法。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可以分批次邀請家長走進課堂,了解區域活動中的學習模式和幼兒的學習表現,爭取家長最大的理解與支持。家長可以為區域活動提供材料支持,也可以參與家長助教,提供管理支持,還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孩子的語言交流、合作交往、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發展的情況,從而在家也能給予支持,幫助幼兒良好發展。
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幼兒通過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討,可以提高自身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發生沖突,屬于常見現象,教師除了采取正向引導的方法強化教育,讓幼兒學會與他人相處、懂得相互謙讓、培養寬容的品質外,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多給予引導與鼓勵,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