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鳳翔的家國情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戴珂(湖南 婁底)
戴鳳翔,字鐘奇,號光曄,漢族,1881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縣東鄉(今北山鎮),國民黨早期高級將領、軍事教育家。他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反清革命浪潮中,參與發動長沙起義,支持震驚中外的萍瀏醴起義,策應安慶起義,密謀廣州起義,響應武昌起義以及派遣湘軍援鄂。他身先士卒,智勇雙全,是辛亥革命湘籍領袖集團中威名顯赫的功臣。原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為戴鳳翔將軍題字“勛業長昭”,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宋楚瑜也為戴將軍題寫墓碑,以此紀念這位為辛亥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國民黨元老。
戴鳳翔出生于晚清風雨飄搖時代,15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擔任其國文教學的正是后來的湖南都督府副都督陳作新。陳作新帶給孩子們一個全新的世界,他講課聲如洪鐘,十分有感染力,說到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動情之處涕淚交加,很受學生愛戴,教學之余在學生中傳播《海國圖志》《明治維新》等進步書籍。在陳作新的教育引導下,戴鳳翔開始明白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源,痛恨滿清的愚昧守舊。時值日俄戰爭爆發,看似弱小的日本打敗了強大的俄國,少年的他萌發了去日本學習軍事的愿望。然而,父親的病故使家道很快中落,不光日本去不了,連生計都成了問題。他進城在太平街一家南貨店從事學徒營生。1900年,戴鳳翔和掌柜押運一船貨物去安徽,晚清時局混亂之際盜賊叢生,合肥的街頭到處是淮軍招募公告。陳作新的教誨再次激發戴鳳翔從軍報國的愿望,他告別掌柜,直奔淮軍大營。經歷過舊式課堂又接受新式教育影響,而且寫得一手好公文,戴鳳翔很快在淮軍兵勇中脫穎而出。時新任兩江總督魏光燾來軍營視事(魏系湖南邵陽人),得知呈報公文系一名同鄉年輕兵勇所做,令來召見。見其眉清目秀,談吐不凡,當即決定帶入兩江總督府,任勤務兵兼督府子弟陪讀。督府地處大城市南京,各種思潮、刊物來源較寬,戴鳳翔和魏府兩名思想較為激進的侄子偷偷閱讀和談論著天下大勢。1903年他和這兩名侄子同時投考江南將弁學堂,得以順利入學,開始接觸現代軍事指揮理論。1904年戴鳳翔畢業充新軍第9鎮馬標任排長,時晚清政府為培養現代軍事指揮人才,鼓勵在職軍官進新式軍校繼續學習,經魏光燾舉薦,戴鳳翔同年入江南騎兵學校。
戴鳳翔人生的轉折點,就是結識了同盟會成員、廣州“黃花崗起義”總指揮——趙聲,從此開始職業革命生涯。
戴鳳翔從江南騎兵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新軍第九鎮任馬標隊官(相當于連長),駐防南京儀鳳門內淮軍公所。受該鎮三十三標統帶趙聲影響加入同盟會,在新軍中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秘密開展武裝反清活動。震驚中外的瀏萍醴起義爆發后,清政府派南京新軍步兵一營,馬隊、工兵、輜重、炮兵各一隊,前往鎮壓。戴鳳翔與各部負責人柏文蔚等均系趙聲所發展的革命黨人。臨出發前,趙聲把他們召集到清涼山寺廟內做了秘密交代和布置。他說此次同盟會在萍鄉、瀏陽、醴陵起義,安源礦工有六千多人參加,領導人是龔春臺、姜守旦,你們遇到他們兩個,握手時用第四指勾緊,以示與他合作共抗清軍。計劃先攻下南昌作為根據地,再候各省響應。過萬載、宜春、瑞州等地時,如果沒有遇到抵抗,不可妄殺一人。聽完吩咐后,戴鳳翔、柏文蔚等即率隊從南京出發,乘船到九江上岸后,走了四天路才到達南昌。接著趕往宜春,準備暗中支持義軍。這一路都有同盟會的人前來接洽,但趕到萍鄉時,萍瀏醴起義因起事匆忙已失敗,龔春臺等人不知去向,戴鳳翔只能扼腕長嘆,返回南京。
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決定在安慶刺殺清政府安徽巡撫恩銘后發動起義。時戴鳳翔的同學薛哲充任安慶步兵營長,熊成基充步兵隊官,他們已與徐錫麟相約一起發動安慶起義。薛哲派專人送信來與戴鳳翔聯絡,要戴鳳翔在他們刺殺恩銘成功后,在南京負責發動軍隊響應。戴鳳翔當即回信表示策應。他考慮馬標三營的連排長都是他騎兵學校的同學,發動工作不應有什么問題,立即安排譚禮秩、袁奉明分別負責三十三標和工兵營的起義發動工作,計劃7月8日安慶巡警學堂舉行結業典禮時發動武裝起義。首先由徐錫麟率警校學員槍殺參加典禮的恩銘等滿清大員,薛哲、熊成基率新軍進城協助,戴鳳翔隨即發動九鎮新軍起事,秋瑾在紹興大通學堂發動學員和浙江會黨起事。當時駐扎江浙皖最具實力的新軍九鎮,中下級軍官幾乎全部支持革命,待三地同時舉義,滿清政府一時難以應對,勢必引發其他新軍、會黨的附和,如此一來浙皖可望迅速光復,屆時天下響應,大事可成。由于叛徒的告密,起義改在7月6日倉促進行,當時,徐錫麟對著恩銘連開七槍將其刺殺后,即率巡警學堂學生攻占了軍械所,由于當時倉促起事,薛哲、戴鳳翔、秋瑾還全然不知,徐錫麟終以寡不敵眾被俘,慷慨就義。秋瑾也因紹興當地士紳告密,7月13日,清兵包圍大通學堂被捕,秋瑾從容就義。
戴鳳翔參與的兩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他們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其他武裝起義一樣,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清朝的腐敗統治,清王朝不久便壽終正寢了。
1911年2月,戴鳳翔從保定軍校畢業回蘇州馬隊任營長。一日,一商人裝扮的人送來一封趙聲的親筆信,請其立即前往廣州一晤。來客告知,同盟會計劃在近期發動一次最大規模起義,急缺軍事指揮人才,希望他能親自參與,戴鳳翔隨即以赴江西招募新兵為借口,隨送信人趕赴廣州。
分別4年后,在南國異鄉再次遇到革命領路人趙聲,戴鳳翔心中十分激動。由于時間緊迫,趙聲當日即安排戴鳳翔赴同盟會在惠州一處秘密基地,負責敢死隊的軍事訓練。一周后,趙聲和一位身材敦實的客人來秘密基地了解訓練情況,客人聽完戴鳳翔的工作匯報,對戴滿口長沙鄉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得知來客竟然是與孫中山齊名的黃興,對這樣一位仰慕已久的傳奇英雄,戴心中十分崇敬。兩人同為長沙東鄉人,黃興對這位先后就學于當時三所最著名軍校的同鄉也有相當好感。他說,革命黨發動過這么多次武裝起義,都沒有取得成功,最關鍵一點就是缺少一支像北洋軍一樣訓練有素的軍隊,他勉勵戴盡快訓練出一支高素質的軍隊,保證這次起義的成功。戴鳳翔和黃興第一次見面的時間很短,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多種原因,廣州起義的時間被迫推后,趙聲命令戴鳳翔先回部隊任職,避免暴露身份,待起義時間確定后再通知其回廣州。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起義遭到清政府血腥鎮壓。不久又傳來革命領路人趙聲病故于香港的消息,戴鳳翔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消息傳來,戴鳳翔興奮不已,革命黨人多次起義都流產了,這勝利來得多么不容易。激動之余,他想起了趙聲的教誨,“一地發難,各省響應”,思謀湖南若能起義響應,則湖北方面便可解除后顧之憂,對全國的影響亦將是極為重大,乃以奔母喪為名,星夜兼程回湘。
當時,湖南革命形勢甚好,同盟會員焦達峰、陳作新等在會黨和新軍中的活動卓有成效,并與湖北黨人商議好一方發難,另一方響應,所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湖南后,焦、陳等革命同志即加緊了進行起義的工作準備。戴鳳翔于10月16日抵達長沙,即見到四十九標任職的同學、同事,參加了在天心閣召開的秘密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四五十人,都是新軍連排長。湘軍的連排長大都是陸軍小學畢業,也有少數出自江南將弁學堂,軍事素養不等但革命激情很高。而營長都是日本士官畢業,他們此時仍然不想放棄既得利益,對革命還持觀望態度,因而沒有一人到會。會上發言的眾說紛紜,有的說,黎元洪已通電各省響應,希望湖南盡快舉義旗。有的認為應早動手,這是千載一時的機會。也有人認為武昌獨立已一星期,還未見其他的省份響應,馮國璋正在攻打武昌,形勢尚未明朗,主張再等等,待有一兩省響應,再行繼起,以圖萬全。此時,戴鳳翔立身而起,慷慨陳詞:湖南應首先響應,盡早獨立,黎元洪擔心湖南襲其后方,顧慮必多,不能專心前方作戰,若是湖南響應,革命聲威益壯,不要十天,一定會有不少的省份繼起響應,如此一來大事可成。由于戴鳳翔系會場中唯一的營長,加之畢業于保定軍校,在新軍中威望很高,參會的主體成員,49標幾名連長都是其同學和原部下,很快統一了意見。最后戴鳳翔提議舉手表態,反對者只有三四個人。他隨即提議起事時四十九標派兵于城廂內外,十字路口,遇有巡防營隊伍即不準其通過,反抗就開槍鎮壓,五十標圍攻撫署,不準有傷百姓及撫署僚屬的事情發生。這一提議又得到全體與會者的贊同。
10月22日早晨八時左右,新軍分別由北門和小吳門進城向撫署衙門發起進攻,進展極為順利,巡撫余誠格在起義軍進轅門時,急急忙忙在衙門后面圍墻靠近四堆子處挖一個洞溜走了,其它文武官員也都學著撫臺的樣子開了小差。巡防營統領黃忠浩在起義新軍沖進撫臺衙門后故作鎮靜,在花廳里踞坐床上一動不動,起義戰士向他走近,他的隨丁進行保護,雙方發生沖突,起義士兵驅逐了他的隨丁,黃被一陣亂刀砍死。起義軍占領撫署后,即將撫署改為“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次日又改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宣布湖南革命政權的建立。
長沙光復后,戴鳳翔配合湖南軍政府組織湘軍援鄂,并親臨前線督戰、指揮。10月28日首批援鄂湘軍通過水路開往武昌,援鄂湘軍以新軍第49標為基礎,補充部分新兵共約1700人,組成湘軍獨立第一協,命王隆中為協統。第49標屬湘軍精銳,該協革命黨人最多,武器裝備最好,也是長沙起義的主要軍事力量。好消息接連而至,同日黃興抵達漢口,次日山西新軍起義,戴鳳翔十分振奮,立即組織第二批湘軍前往接應,并且自己作為督戰官,隨劉玉堂統率的第三批援鄂湘軍迅速向北開進。第三批援鄂湘軍共約兩千多人,人數為三批之最,但新募民軍較多,武器裝備最差。11月23日到達時,漢口已經失守,漢陽戰事極為激烈,清軍計劃一舉攻下漢陽,繼而圍攻武昌,漢陽門戶美娘山曾多次易手,黃興命令湘軍立即投入戰斗,目標為攻下美娘山。湘軍當日駐扎在磨子山,磨子山地勢較低,戰術地形不適合排兵布陣,要翻過扁擔山方可進攻美娘山。戴鳳翔提議先占領扁擔山作為炮兵陣地,發揮火炮優勢一舉奪下美娘山。敵我雙方都十分重視漢陽戰役,25日,黃興親執軍刀于前線督戰,袁世凱也從孝感趕往漢口督戰。因湘軍將領劉玉堂不幸中彈犧牲,戴鳳翔迅速接任湘軍總指揮,湘軍士氣十分高昂,殺聲震天。連日來,北洋軍自持武器精良、訓練有素,在扁擔山布下重炮陣地并投入大量步兵防守,加之前一日重創湘軍,認為湘軍也不過如此,普遍存在驕兵情緒。湘軍借助薄霧迅速接近敵軍陣地,敵軍火炮一時難以發揮作用,只能用步槍作機械防御,湘軍將士視死如歸,前赴后繼和守軍展開白刃戰,不到兩個小時就奪取了敵人的炮兵陣地,自己也付出了傷亡近半、戴鳳翔兩處負傷的慘重代價。在扁擔山稍作休整后,戴鳳翔迅速布置炮兵陣地,掉轉敵軍重炮方向,山炮全部集中于扁擔山,步兵藏于掩體,向美娘山發起全面炮擊,敵軍亦向扁擔山實施炮火還擊,雙方鏖戰至下午三時許,對方忽寂然無聲,戴鳳翔下令步兵跑步通過山谷,迅速占領了美娘山。次日,戴鳳翔料想敵軍必來反攻,便排兵布陣,將山炮前置美娘山,預先計算好火力區域。待敵軍進入預定區域,戴鳳翔下令全部火炮猛烈轟擊,前置步兵在戰壕內堵截,機動部隊迅速繞入敵方后側斷其歸路,敵軍大潰,尸橫遍野,向河南邊境倉皇逃竄。此役為湘軍援鄂殲敵之最。當日馮國璋親率清軍主力再次反攻,漢陽全線失守,磨子山、扁擔山相繼淪陷,駐守美娘山的湘軍成為漢陽孤軍,清軍將美娘山圍成鐵桶,湘軍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清軍部隊都不愿意帶頭強攻美娘山,只得連日炮火轟擊并企圖分化誘降,湘軍身臨絕境卻上下同心誓死抵抗。據當時親歷戰場的英國記者埃德溫·J·丁格爾在《1911-1912親歷中國革命》書中記述:“革命軍在這里占領數天,在山上安營扎寨,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天然要塞。就是在這兒,革命軍憑著無畏的勇氣同敵人戰斗,這種勇氣遠勝曾令世人難忘的日俄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勇氣。”12月1日在英國公使的調停下,南北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敵軍暫停對美娘山的炮擊,但仍然保持包圍態勢。湘軍頑強的斗志感動了武漢民眾,當地士紳紛紛組團前往美娘山慰問,轉運傷員。根據南北停戰協議,12月6日,清軍退出漢陽、漢口,湘軍撤回漢口休整。漢陽保衛戰意義十分重大。革命軍在兵力、裝備、訓練各方面均處在劣勢的情況下,為保衛漢陽,與敵人浴血奮戰,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銳之師一舉將武昌起義扼殺在搖籃中的企圖,給北洋軍以重大殺傷,不但保衛了武昌的安全,而且為各省組織起義、完成獨立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湘軍班師后,戴鳳翔經黃興舉薦任湖南軍務部長、湖南陸軍小學校長,1912年授陸軍少將軍銜。
戴鳳翔1902年考入江南將弁學堂,開始接觸西方軍事指揮理論;1904年入江南騎兵學校;1908年,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保定軍校、陸軍大學前身),與李濟深、齊燮元同期。因先后就學于中國近代著名的三座新式軍官學校,軍事理論全面豐富,漢陽保衛戰后,他向在南京的黃興總結湘軍戰況時說:湘軍的優勢在于將不畏死、卒不惜命、士氣高昂。劣勢在于新兵太多,又未受過任何軍事訓練,徒有一腔殺敵激情,一遇失利就驚慌失措,難以指揮調度,無法組織反擊。部隊缺乏新式武器,冷兵器占了三分之一,軍官的指揮能力差,戰術思想仍停留在老湘軍的“深溝高壘”上,不善于組織攻堅,部隊傷亡過重。但湘軍新勇大都為在校學生、耕讀子弟,學識為各省兵源之冠,建議加強軍事教育,培養湘軍后俊。黃興非常認可戴鳳翔的總結,尤其贊成湘軍要加強現代軍事教育,盡快轉變為新式軍隊。
戴鳳翔曾針對湘軍的現狀,全力開展整訓工作,然而涉及到各部正常的調配工作,往往充滿利益糾葛。加之總督譚延闿亦非軍人出身,無法形成強力支持,整訓工作推進十分艱難。
戴鳳翔毅然辭去軍務部長職務,交由程潛接任,而他自己則擔任陸軍小學校長,潛心辦陸軍小學,以提升湘軍的整體素質為己任。陸軍小學仿日本和西方軍事學新概念,培養基層軍官和年輕士兵,為高等軍事院校輸送后備力量,戴鳳翔竭盡全力辦軍校,時湘軍后俊多出于此,如湖南陸軍小學歷屆畢業生中就有唐生智、賀耀組、陶峙岳、曹伯聞等國民黨的高級將領。1912年初夏,南京留守黃興飭令南方各省停辦陸軍小學,將在校學生送入南京入伍生隊。當時湖南陸小有在校學生一百六七十人,接到命令后,戴鳳翔即率領學生乘“快利”輪船由長沙到達南京,陸軍小學學員除個別因體檢不合格被剔除外,大都被編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至此,辦了七年的湖南陸軍小學宣告結束。次日,黃興在留守府接見戴鳳翔,這是兩人第三次見面,前兩次都因戰火紛飛未及多言,此時局艱難之際,兩人感慨萬千,多次徹夜長談,黃興充分肯定戴鳳翔的軍事才能,鼓勵其響應軍政府號令,裁減湘軍,并建議在職軍官按照中山先生規劃,走實業救國道路。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受該校教練部主任、保定同學李濟深邀請,戴鳳翔赴廣州參與黃埔軍校建校工作。之后他退出軍界,赴日本考察軍事教育,潛心軍事學術研究,著有《兵要地理》《騎兵要術》《九一八以來之中日關系》等著作。期間他曾多次上書國民政府,積極應對日本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日軍侵華期間他峻拒偽職,重回陸軍大學授課(1938年陸大遷長沙),鼓勵學生殊死抵抗。抗戰勝利后,他擔任“辛亥革命湖南同志會”會長。全國解放后,潛居老家的戴鳳翔由時任湖南省長的老戰友程潛接到長沙。經程潛專題報告,湖南省人民政府確認戴鳳翔等9名國民黨早期湘籍將領為愛國民主人士,并聘其為湖南省政協文史委員。
戴鳳翔始終胸懷家國,非常重視家風傳承,對子弟教育十分嚴格,按陸軍小學的管理模式,根據兒女的學習、工作情況將他們列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動態管理,對處于乙、丙的子弟嚴加督促,限期進步。抗戰期間,他鼓勵適齡子弟報考黃埔軍校,投身抗日救亡戰斗,直至最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