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妍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積極推進,幼兒園不斷創新課程體系,教師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強調:“課程游戲化要求教師必須專業化。”可見,教師只有不斷提升專業化能力,充分尊重幼兒天性,努力創新課程思維,才能體現“自主、自由、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闡述了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路徑。
大多數幼兒教師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能夠關注到“游戲精神”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價值,認同游戲是幼兒最好的學習方式。但是,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是“真理的掌握者”,幼兒在很多時候還是被動的受教育者。
在課程游戲化過程中,有的教師絞盡腦汁設計了很多游戲內容,千方百計豐富課程內容,但是忽略了幼兒的創造力。一場游戲下來,教師像一名導演,幼兒成為他的演員。幼兒一旦出錯,教師便急于把幼兒帶回“正確”的軌道。教師應該是幼兒的守護者,以幼兒為中心,陪伴幼兒健康成長。
有的教師認為,課程游戲化就是把課程全部按照游戲要求進行設計。但是,課程游戲化不是重新設計一套游戲化課程,拋棄以前的課程基礎。重新設計是不可取的。課程游戲化不是用游戲去替代其他實施活動,不是把幼兒園所有活動都變為游戲。課程游戲化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固定的游戲時間。在這段時間,教師不能去進行其他的教學或者指導幼兒進行活動;第二,幼兒課程需要游戲化,要有“自主、自由、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充滿這種游戲精神;第三,其他環節應和游戲化相結合,如集體教學活動要盡可能地采用游戲的形式。
教師認可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特性。首先,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讓幼兒體會快樂;其次,教師在設計游戲時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往往會在原有的游戲基礎上發揮和創造。在游戲中,教師不應讓幼兒從始至終被動地接受指令,而要關注幼兒的變化,尊重幼兒的創造力。
課程游戲化的改革來源于幼兒直接的活動,即從幼兒的生活環境中搜集、選擇和組織活動,對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和深挖,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觀察是幼兒教育的起點。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持續捕捉并記錄幼兒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如進餐、種植等)的行為,發現并解讀幼兒在某個領域的發展水平與特點,從課程角度系統反思教育的內容、組織方式、環境、資源等,并進行調整和改造。
教師要讓幼兒玩起來,就要為幼兒提供游戲環境和游戲材料。為幼兒創設寬松、舒適的游戲化情境,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學習和發展。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多關注幼兒喜歡的材料,也可以和幼兒一起自制各種材料,力求活動材料來源多元化,確保數量的合理增長和不斷更新。
課程安排上,教師要從觀察和了解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從中找到課程的“種子”,而不是一開始就限定了框架,限制了課程的發展思路。幼兒不能堅持玩游戲,其根源在于教師,由于環境不到位、材料不更新或者因為伙伴太少等。
幼兒需要在游戲中獲得經驗的積累和重組,教師在其中要給予適度、合理的指導。教師要尊重幼兒,在幼兒游戲過程中,不過度使用命令式語言;對幼兒的游戲活動評價時,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予正向的評價。
課程游戲化不是把幼兒園所有活動都變為游戲,而是確保基本的游戲活動時間,又可以把游戲理念、游戲精神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