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濱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 普陀 200333)
所謂復合型教材,即在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審核通過的紙質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添加相應的配套數字資源,并對其進行細粒度解析(也稱“碎片化”)和深度標引,同時以一定的數字標識技術(如鏈接、二維碼、點陣碼等)將其與教材內容建立聯系的立體化數字教材。其呈現形式可以是“紙質圖書+數字資源標識”的形式,也可以是純數字化形式。數字資源是復合型教材內容呈現和詮釋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比紙質教材更為靈活的呈現形式。復合型教材充分利用了數字化交互功能,強調互動性和高效性,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學習經歷和體驗,為教與學的有效實施提供支撐。
既然是教材,那么無論是傳統紙質教材,還是復合型教材,都必須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編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唯一依據,教材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必須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只有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的解讀和理解,才能明確教材的編制思路,制訂完善的編制方案,確立完整的教材內容框架、內容組織策略、學科邏輯與概念,以及需要體現的科學人文精神和道德、責任意識。
復合型教材是信息化技術與紙質教材內容的結合。在教學結構的引導下,進行復合型教材的編制,將進一步推動教材的設計和編制向有利于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改變學習方式發展。因此,復合型教材的開發在進行系統框架設計和體例構建時,應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一是以課程標準指導的學科知識體系結構為依據;二是以教學結構的基本環節為線索,在教學結構的引導下,進行配套數字資源的策劃。
復合型教材的各項指標可通過標引工具進行自查與檢測。整個標引的過程要嚴格依據課程標準,針對教材的目標特征、內容特征、教學特征、形式特征,兼顧資源、作業、項目活動等內容的屬性進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必須領會和掌握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體現。以高中信息技術復合型教材的內容框架設計為例,我們必須使教材的設計完全符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的要求。
1.解讀課程標準。第一,深化學科育人價值,凝練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反映了人、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從中挖掘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思想與文化內涵,確定學科核心素養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明確學科大概念為“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按髷祿薄叭斯ぶ悄堋薄拔锫摼W”等新知識、新技術的加入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個體的信息行為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帶來的影響,提高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的生存、發展與創新能力。
第二,聚焦學科前沿成果,優化課程內容。課程標準融入信息技術學科前沿成果,倡導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理念,設計數字時代下的多學科融合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加強學生的信息道德與安全教育,提高其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
第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其個性化發展。課程標準綜合考慮了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個性化學習需要,通過必修和選修的方式反映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性和選擇性,促進每個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其中有旨在提升我國高中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每個學生必須修習的必修模塊;也有按照學生學習興趣和升學發展需要設計的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模塊,為有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機會。
第四,推動學習創新與團隊意識,培養數字化人才。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體驗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真實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其創新思維;在交互性、真實性的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開放、合作、協商和注重證據的行動能力和團隊意識。
2.設計教材內容框架。第一,設計項目活動與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架構,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教材設計項目活動與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架構體系,以項目引領學生對信息問題的思考,提供探究學習機會,圍繞學科大概念組織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支持項目活動實施。教材采用單元項目活動方式,突出大單元、大項目設計與開發,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融合,貫穿整個單元學習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更多生成性問題,實現知識技能學習與解決問題的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第二,設計“項目活動—知識技能”相互交融的內容主線,推動學生學習創新。教材梳理出“項目活動—知識技能”相互交融的兩條內容主線。在章知識技能分解的基礎上,設計項目活動中的各個子活動,將項目活動貫穿知識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邊活動、邊思考、邊總結”。在項目活動中進行探究學習與作品創造。
第三,設計配套的數字化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由于學生發展需求不同,教師水平、學生基礎等差異較大,教材在保證滿足基本要求的同時,還通過配套數字化資源,對教學內容及學習活動進行適當取舍、個性化調整、及時更新和有效拓展,從而滿足不同教師和學生對多樣化教材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學習機會,使其實現個性化發展。
數字資源是復合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數字資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展示微觀和宏觀領域,實現教材知識的立體分層、教學活動的動態交互、學習過程的“腳手架”支持。數字資源能夠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習體驗。交互式數字資源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教學過程的優化,促進師生之間信息的傳輸,幫助教師及時把握學生情況,實現有效的個性化教學。
數字資源的內容設計要關注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有機關聯,與相關知識、實際應用之間的有機關聯,特別是要重點關注對學科教學結構的體現。根據復合型教材設定的對教學結構的體現方式,對數字資源進行整體思考和設計,在確定的環節要素中配置相應的數字資源,可以使數字資源的編制更加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復合型教材的整體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教學結構是引導教師教學和學生認知的重要依據。教材的教學結構,對教師來說,是引導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對學生來說,是包含知識技能、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逐步深化的認知過程。教材對教學結構的體現是有意識地設計與組織所選取的內容素材,在向學生展現概念結論的同時,更向其傳遞形成這一結論的思想方法,從而建構內在的邏輯關聯,揭示學科的本質內涵,體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2.教學結構為復合型教材的整體架構設計提供了必要參照。教學結構的研究可以為復合型教材的整體架構設計和體例的構建提供必要參照。強化對教學結構重要性的認識,可以提高復合型教材具體內容的編選和活動、作業策劃的科學性,提高各類數字資源設計、配置的有效性。通過強化教學結構在復合型教材編制中的體現,可以凸顯復合型教材的教學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教材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的落實,有效引導教學活動。
3.對應教學結構可以確保配置數字資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常見的基本教學結構一般可以歸納為:創設情境,引入問題—組織活動,激發思維—聯系知識,明確本質—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針對不同的環節,可以通過知識的陳述、欄目的設置、課件資源與活動的配置、作業例題及思考的設計等,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材,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這里所說的基本教學結構并不是固定的、唯一的標準?;谡n程標準和高中信息技術復合型教材內容框架的設計,我們從“項目活動—知識技能”相互交融的兩條內容主線,以及項目活動與知識技能相結合的內容框架中,梳理出教學結構:創設情境,導入項目—分解項目,梳理邊界—引入知識,講解概念—運用概念,設計方案—實踐交流,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反思評價。
在設計高中信息技術復合型教材數字資源時,就可以從資源內容的基本屬性、對應的教學結構環節、對應的課程目標、體現的育人價值及教學作用等方面進行考慮,從而保證數字資源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和有效性。
標引即“標記和指引”,通過對知識、信息等進行標記,指引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具體而言,是指依據一些屬性特征項對內容對象添加規范化的詞或術語的過程,以便通過這些規范化的詞或術語查找到相關的描述對象,或者實現對符合某些條件的描述對象進行統計、匯總及其他應用。
復合型教材所添加的標引賦予教材及其內容片段以檢索標識,描述其屬性特征,從而實現教材目標特征、內容特征、教學特征、形式特征的匯總和索引。復合型教材呈現要素的屬性及其與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教學內容與要求、教學結構環節之間的關系均可以進行標引。屬性的標引為界定教材內容片段提供了依據,關系的標引可以檢測目標的達成、學科教學內容與要求的落實,以及單元內在結構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只有通過詳盡的標引體系,我們才能通過相關學習數據,分析教師、學生的教學與學習行為,然后調整、重組復合型教材使用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碎片化”數字資源,使其能夠不斷滿足不同地區、水平的差異化教學要求,以及不同教師和學生對多樣化教材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學習機會,從而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目前,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傳統紙質教材有一整套完善、嚴格的審查和管理制度,但是對于配套數字資源并沒有相關審查要求和制度,出版單位往往會在紙質教材內容送審通過后再啟動開發配套數字資源,這就使得復合型教材的內容與資源開發不同步,質量和要求也有所差異。此外,復合型教材的標引工作是由技術公司而非編寫人員完成的,其對教材內容、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的理解難免有誤差,這就影響了標引結果的正確率,再加上技術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導致后期會出現數字資源重組利用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同時,復合型教材的使用還處于小規模試驗階段,其編制方案和教學效果還有待廣大師生在未來教學活動中進行驗證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雖然復合型教材目前還是一個新鮮發展的事物,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但其對于傳統紙質教材的融合創新,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的完善,數字化一定是未來的大勢所趨,教材最終也必將徹底走上融合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