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艷
(蘇州科技城西渚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當下,小學生似乎變得越來越脆弱了。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課題組調查研究發現,32.5%的孩子害怕困難,34.2%的孩子膽小屈從,20.4%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19.5%的孩子認為自己經不起挫折。這些“玻璃兒童”既沒有堅韌冷靜積極的心態,又缺乏科學處理問題的能力,而層出不窮的心理危機事件則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小學生處于身體發育迅猛、心理日漸成熟的特殊階段,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壓力與困境,小到瑣碎日常,大到人生的苦難缺憾;這其中既有認知與情緒發展的不平衡、不對等,又有人際關系不良帶來的困擾……凡此種種,都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實踐證明,逆商高的人往往有強大的心理韌性力量,面對逆境會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毅力,這不僅能夠幫助個體在壓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機能,還能使個體獲得成長和積極發展。
眾所周知,心理韌性是人人都具有的,而韌性潛能則有待開發。從孔普弗提出的心理韌性理論模型(圖1),我們可以知道個體、環境和適應結果三者之間的交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個體的心理韌性是在與環境、與壓力的適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挖掘與提升。

圖1 心理韌性理論模型
我們可以嘗試從個體內部的心理韌性因素及外部的環境支持系統兩大方面有策略地建構有利于韌性發展的支持資源,對小學生進行逆商培養。
個體的內在心理韌性因素和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心理韌性。內在心理韌性因素包括認知、情感、精神、行為和身體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具體包含許多保護性的子要素。積極的韌性特質是指有助于個體應對挫折情境、保證個體良好適應并能積極發展的特質性因素,比如充滿希望、自尊自信、良好的溝通能力、計劃決策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等。教師可從兩個方面不斷地為學生注入心理能量。
1.自我畫像,強化學生的自我優勢。面對挫折和困難,學生如果能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的優勢,就會產生自信心,并在獨立應對挫折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發展自身的優勢和強勢。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可以應對外界的挑戰。為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助力學生不斷深入地認識自我、建設自我、超越自我和實現自我?!白晕耶嬒瘛保且环N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和明晰“我有”“我是”“我能”的心理干預策略。
2.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生的堅韌品質。自我效能感是個人相信自己能在特定情境下成功的信念。在各種挑戰面前,種種的正面情緒如樂觀、熱情等,不僅影響學生對困難情境的正確認知與判斷,還會使學生擁有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在真實的生活中對學生進行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韌性特質。首先,要從心理上取勝,能以積極的信念直面現實,不退縮、不逃避、不放棄,學會把應對不利情境當作促進自己成長的契機,愿意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其次,能夠化整為零,將自己的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在應對困境的過程中培養樂觀、堅韌、勇敢等積極品質;再次,增強學生的續航能力,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團體的素質拓展訓練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或者虛擬的情境中提升生活技能、溝通技巧、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最后,注重發掘榜樣的感染與熏陶力量,用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學生的精神品質。
從心理韌性理論模型可以得知,學校、家庭、同伴、文化、社區等因素在個體面對壓力源或挑戰時是一個變量,心理韌性是否發揮作用取決于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之間的力量對比。當學生能從學校、家庭、同伴等社會支持系統獲得幫助時,即為保護因素;當這些因素缺失或者過度時,則成為危險因素。
從模型中還可看到,個體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逆商的培養還需要營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幫助學生運用自身的有利資源進行調節及主動應對,促進自我適應與發展。
1.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逆商的培養。學校應努力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呈現一種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諧友愛、安全健康的良好氛圍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在安全、愛、歸屬、尊敬、權利、成就和學習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時,教師的肯定和鼓勵、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同伴好友的理解與支持等,可以緩解負性事件對學生心境的影響。
2.開放民主的教養方式有利于逆商的培養。當孩子遭遇壓力、挫折、困難等逆境時,首先要尋求家庭成員的幫助與保護,和諧的家庭關系、父母的理解與愛護是其韌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難時,溺愛型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更多的是包辦、代替、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身處逆境時則會像茫然無助的羔羊容易受傷;專制型父母往往控制欲太強,規定孩子一切要照著自己的劇本走,孩子遭遇逆境時常常束手無策,沒有主見;而正確的方式則應是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堅強地面對困境,學會獨立處理與解決問題,在積極應對中找到更多的方法。最后,父母定位一定要準確,適時放手,用心傾聽、安慰、鼓勵與建議,化解孩子心中的疑慮、苦惱、困惑、煩憂、恐懼等,促進孩子心理韌性品質的形成與提升。
3.豐富多元的校園生活有利于逆商的培養。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學校首先要開展耐挫教育,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逆境,重新認識困難和能力,允許犯錯、接納失敗,從而使自己意志頑強、勇敢堅毅;其次,積極倡導并創造平臺讓學生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如參與學校日常事務管理、建立勤工儉學基地、開展志愿者活動、組織校外拓展訓練及公益活動等有挑戰性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在親身體驗中學會溝通與合作,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最后,要多鼓勵、少批評,采用多元化評價的方式發現學生潛能,保持一種高期望值,如可以圍繞“五育”(美德小標兵、學習小能手、勞動小模范、藝術小明星、健康小達人)開展系列主題評選活動,為更多的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并重塑學生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逆商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心理韌性重組一般會有三種結果:一是期待中的最佳狀態,經逆境洗禮而奮起,個體心理功能變得更加強韌;二是個體從各種壓力與困境回彈到初始的狀態與水平;三是經歷壓力與困境后,個體心理功能并未達到韌性狀態,需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