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燦
(無錫市新吳區坊前實驗小學,江蘇 無錫 214028)
教材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依據,教育者能否正確解析教材并加以有效利用決定著教學成效的好壞。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理念從道德知識的學習轉變為生活建構,教育者應從全局出發,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認真鉆研編者的設計意圖,用好教材資源。
首先,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視角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基于生活的視角適當增補內容,基于活動視角開展教學。《憲法是根本法》一課引入了很多體系性內容和抽象的知識,學生難以理解。為有效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基于兒童視角,筆者引入智慧普法機器人“小律”這一卡通人物,小律呆萌的造型不僅拉近了憲法與學生的距離,作為一條主線,它還有效地推動了課堂教學。筆者還設計了“勇闖憲法島”環節,將抽象的憲法知識以闖關這種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中獲得知識。此外,筆者注重教學與活動的融合,將教材中的憲法知識以活動的形式進行滲透,讓學生在活動中內化憲法知識。
其次,教材注重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的知、情、行的有機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幼稚懵懂、敏感沖動,幫助他們樹立法治意識,培養法治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憲法是根本法,學習法律應先學習憲法,培養憲法意識。在執教本課時,筆者設計了搶答環節加深學生對憲法的認識;通過找不同法律條文中第一條的共同點感受憲法作為根本法的地位;通過設計憲法宣傳日活動激發學生學法、守法的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行之有效的活動,提供道德實踐的途徑,讓他們在豐富的活動體驗中充沛情感,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首先,情景再現,幫助學生體驗情感變化。在執教本課前,筆者對本班學情進行了解,得知超過一半的同學對憲法只有模糊的概念。為了讓學生直觀具體地感受憲法的地位,激發他們學習憲法的熱情,筆者在導入新課時播放了2018年的憲法入場儀式。憲法入場儀式的再現,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憲法的崇高地位,也為后面憲法的學習打下了情感基礎。憲法作為根本法,具有絕對的權威,并相伴我們一生。為了讓學生明白憲法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系,筆者在“智尋憲法跡”環節播放了視頻《憲法與我們的一生》,視頻以卡通動畫的形式講述了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結束,憲法賦予人們的權利,學生饒有興趣地觀看,拉進了與憲法的心理距離。
其次,鏈接生活,聯系生活滲透法律知識。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習得的基礎,教育者應基于學生已有經驗設計教學,并通過不同維度、不同層級的活動設計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感知自己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筆者設計了將憲法的部分條款和一些生活場景進行連線的環節。通過連線,學生了解到原來學校開展“普通話推廣周”活動,市政府大力治理太湖藍藻等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都能在憲法的條款中找到蹤影。學生認識到憲法不僅是書中的條條框框,它還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深對憲法的了解。
教師要把文本教學轉換為活動化教學,為學生設置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體驗、內化、實踐,讓品德教育融入學生心靈,使課堂成為學生道德品質提升的文化場所。
首先,結合實例,主動探究。很多學生能輕松掌握書面知識,但很難以“知”導“行”。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者的教學設計脫離學生生活,沒有激起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熱情。在執教本課時,讓學生了解憲法作為母法的崇高地位后,筆者設計了一則法律小案例:某市進行城市規劃,需要拆除部分老城區的房屋,某區一戶主認為拆遷補償款太低,沒有達到當地的補償標準,堅決不簽拆遷協議,結果房屋被開發商強制拆除。戶主認為開發商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違背了憲法,要求賠償。而開發商卻認為他們是依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辦事,沒有錯。就拆遷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戶主和開發商,誰的觀點正確”展開熱烈的討論。部分同學認為,拆遷改善了生活環境,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所以開發商是正確的。有的學生指出開發商所依據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的賠償標準明顯低于當地標準,這侵犯了公民的合法財產權,與憲法相悖,所以戶主是正確的。小組間觀點不一,展開激烈辯論。筆者順勢小結:拆遷確實能推動城市化進程,改善生活環境,但前提是不能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通過分析案例,討論、辯論、總結觀點,學生進一步明白“一切法律、行政法規都不能同憲法相抵觸”。
其次,模擬宣誓,深化體驗。在學生深刻體驗到憲法的崇高地位后,筆者進行提問:就在黨的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繼續當選為國家主席,你知道他當選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嗎?學生在未知的情況下,充滿期待地注視著大屏幕。視頻中,習總書記左手置于神圣的《憲法》,右拳緊握,鄭重、莊嚴地宣誓。堅定有力的聲音,神圣莊嚴的氣氛,激起了學生奮力拼搏、為國效力的熱情。筆者相機引導:未來我們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時候也要進行憲法宣誓,今天,我們就提前預演一下,來感受這一份神圣和使命。
在“巧度憲法日”活動中,筆者帶領學生回顧了第六個國家憲法日時,學校開展的普法活動。為了活化法治教學,筆者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為第七個國家憲法日設計推廣活動。同學們以時間為軸,設計的活動既有創意又落到實處,如早上六點,觀看《朝聞天下》,統籌安排一天的學習;早上七點,在上學的路上瀏覽小區及學校宣傳欄;上午十點的大課間,全校師生齊唱《憲法伴我成長》;下午一點半,各班開展“憲法在我心中”主題班會;晚上七點,全家坐在一起收看《新聞聯播》,模擬憲法宣誓儀式……通過設計精彩的憲法宣傳活動,學生不僅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還深入地了解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空不應局限在課堂和學校,小學生的學習內容也不應局限在對教材的理解掌握,而應覆蓋整個生活,教師應將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中。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人一生中各個階段,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這樣一部劃時代的重要法典,大家對它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于是,筆者設計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講《民法典》”的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喚起真實情感,深化思想認知,促進道德生長。
法治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不應該是枯燥的法律條文傳授,也不應該是晦澀的法學理論的灌輸,教育者應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達到以“知”導“行”的目的,讓學生在有趣味性、有層次的活動中提升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