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偉
(濟南市國有林場工作站,山東 濟南 250000)
森林不僅能夠有效維持生態平衡、改善大氣質量,而且能為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近年來,由于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森林大面積減少,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必須做好造林工作,加強森林資源管護。
1.1.1 管護壓力大。森林管護的壓力主要源自管護面積大、范圍廣,因此,管護成效并未達到理想程度。多數天然林及人造林的管護面積可達數萬公頃,所處地段大多交通不便、山高路陡,巡護條件惡劣,而且雨雪交加的天氣會進一步增加管護工作量[1],交通不便致使管護設備無法有效使用。另外,相應專業管護工具缺乏導致森林保護仍處于滯后狀態,新技術缺少有效應用空間。
1.1.2 保護意識較差。在植樹造林管護過程中,封山育林或設置防護帶極為重要。部分林區周圍居民森林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容易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利用林業管理部門工作中的漏洞,亂砍濫伐、盜用林業木材[2]。通常,林木10~20a才可成才,若無法有效遏制亂砍濫伐行為,勢必會對林木生長造成影響,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另外,森林防火是森林管護工作的重要環節,林區內植被豐富,自然火災發生率較高,在風勢助長下更易引發大面積火災。如果林區周圍群眾違規上山、防火意識淡薄、擅自攜帶火種進山,容易出現大面積火災事故,不僅會造成森林資源及經濟財產損失,而且可能導致人員傷亡。
1.1.3 專業水平不足。當前,許多地區仍聘用臨時的天然林管護人員,他們的待遇福利、工作標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具備專業能力的中青年人群留任比例較低。臨時聘用者未經過長期相關培訓、年齡偏大、專業技能不足、對管護工作不夠重視,工作時容易出現差錯、失誤,導致森林管護效率降低。
1.2.1 設計問題。森林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要想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價值,必須科學開展造林設計工作[3]。當前,部分造林設計并未充分考慮森林結構以及當地的地形、地勢、地貌、氣候、水文等條件,設計過于形式化,造林工作中存在樹種選擇不合理、樹種單一等問題,會對造林質量造成影響[4]。設計之初,缺乏對土壤、氣候等條件的全面分析,種植單一樹種易出現大面積病蟲害問題,而且此類病蟲害容易廣泛傳播,顯著影響造林效果。
1.2.2 栽植問題。造林活動涉及各類苗木,選苗、育苗、運輸等環節均應實施科學規劃,以確保栽植后苗木的成活率。目前,此方面技術處于不斷發展階段,各類苗木的栽植大多選擇春季及秋季,但仍有部分苗木無法有效生存,如根系發育不良、生長矮小等[5]。這可能與當地氣候、水分、土壤等因素有關,也可能在運輸或栽植過程中對苗木根系造成了破壞,導致苗木無法有效吸收養分。
2.1.1 強化宣傳。林業部門需結合當地發展特色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聘用專業森林管護人員,合力開展森林管護工作,促進當地林區可持續發展。此外,需要針對相關法律法規內容強化宣傳,讓森林管護人員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讓周邊居民了解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6]。在強化監管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懲罰力度,對嚴重破壞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以避免出現人為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2.1.2 防火管理。防火宣傳工作必須落實到位,仔細檢查進山人群的攜帶物品并做好防火措施[7]。森林管理部門必須建立防火隊伍并做好防火預案,接到火警后第一時間采取行動,并鼓勵周邊居民配合做好火災撲救工作。另外,通過舉辦法律教育講座及防火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居民的責任意識與法律意識,進入全民防火狀態。
2.2.1 完善設計。開展造林作業設計之前,必須堅持實地考察,了解當地土壤、水文、氣候等。堅持作業設計準入制度,與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及人員合作,杜絕掛名、掛靠行為。在森林作業設計過程中,必須確保文字、表格、圖片齊全,根據當地氣候、地貌選擇適合的樹種,嚴格依照技術規程實施科學造林。采用火燒清理、割除清理、化學清理等方式清除林地的雜草、藤條、灌木等,通過全面整地為苗木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另外,選擇無機械損傷及病蟲害的苗木進行栽植,并確保苗木根系發達、頂芽健壯、木質化程度高、枝條茁壯。
2.2.2 加強監管。造林施工期間必須加強施工現場管理,無論是苗木選擇、土壤整理還是栽植后的各項養護措施,均需確保其符合設計規定。選擇適合的樹種,栽植高質量的苗木,并在栽植完成后落實后期養護工作,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2.2.3 加強撫育管理。一方面,應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利干擾;另一方面,應做好定期補植補造、松土除草措施,并重視病蟲害防治。例如,部分地區土壤缺肥,應根據苗木類型選擇合適的肥料品種合理施肥,避免出現環境污染、苗木燒死、肥料流失等情況;采取生物、物理、營林、化學等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并根據林木實際生長狀況修剪枝條,保證林木健康生長。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成熟,森林管護可嘗試采用無人機巡護替代人工巡護,利用無人機進行火情監測及遠程監控,大大提高監控效率。同時,按照1∶50000比例配備林地資源現狀沙盤,用于現場模擬指導,提升森林管護效率。
將傳統粗放型人工巡護轉變為設施管護與人力巡護相結合的模式。前山以人工巡護為主,后山則強調設施管護,雙管齊下,確保森林管護的高效性。考慮到專業管護人員數量不足,可外聘或聘用臨時工,但需明確劃分管護職責,將森林劃分為不同區塊并為每位管護人員配備GPS設備,每月巡護天數需在60%以上。
通過遠程對講結合實時監控,降低人力資源消耗。利用太陽能4G視頻智能終端,通過實時監控、閃燈警示、廣告文字宣傳、語音播報和人體感應五大功能,讓管理員能夠實時了解異常動態。出現問題后,由管理員親自查看轉變為讓數據替代跑腿,大大減輕管護壓力。另外,智能終端以太陽能發電為主要能源,節能環保,并可保障監控的持久性與實時性。
通過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森林城市、綜合治理石漠化、改造低效林和植樹造林等措施,全面增加森林有效覆蓋面積。森林管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非朝夕可見效益。管理者應保持積極心態,努力探索創新、優質、高效的管護方法與理念,從多方面提高造林效率,讓森林得到高效管護。
智能科技的持續創新是現代化植樹造林及管理養護的重要載體。各種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云種樹”成為可能,利用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可顯著提高管護效率。當前,森林造林及森林管護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在無人機、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智能技術的助力下,造林、森林管護過程中涉及的收益、效率、人力、成本等問題將得到逐步緩解。
當前,造林及森林管護仍處于不斷發展中,政府部門需加強對此方面的資金、人力、技術投入,從多方面保障林業健康發展,助力我國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