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倩 陳金萍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和平街小學)
近日赴鄉下送教,見到多年的老友,他扎根山區,把自己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山區的教育和山里的學生。寒暄之后,“三句話不離本行”,不經意聊起教書的事兒。他感嘆:“人家都說現在的城里筆者不好教,其實咱們山里的娃兒一樣也不好教啊!”筆者說:“為什么呢?”好家伙,一下子打開了他的話匣子。他說:“眼面前好多學生就喜歡聽表揚、點贊的話,一星半點也聽不進去批評的意見。”沒有想到老友把點贊這樣的網絡詞匯都拿出來了。正當我驚訝之余,他又滔滔不絕地說開了,“一些學生看起來非常自信、成熟、高傲,而實際上在遇到困難挫折后,內心相當脆弱、敏感、多疑。學生只接受成功、享受成功,一點兒也不愿承受挫折與失敗,一旦遭遇不順心的事兒,就焦慮不堪,憂心忡忡,神情錯亂,行為極端,有些甚至傷害自己、輕生……”
這種情形不僅僅發生在山區的學生身上,城市里的學生類似情況恐怕更甚一些。老友說的現在學生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蛋殼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內心非常脆弱,經不起任何打擊,一經挫折與失敗就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痛苦異常,仿佛世界末日。
發生在學生身上的“蛋殼心理”,看起來問題表現在學校,其實問題的根子在家庭,在于家長。就像托爾斯泰所說的那樣:“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假如對此不予以及時、科學、系統地矯治,近可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遠能波及學生未來健康成長。
如何矯治這種心理呢?在醫學上成年人缺鈣會導致骨軟化癥,兒童會得佝僂病。因此,要矯治學生在生活中表現的抗挫折能力差的心理缺“鈣”癥,就得需要家校一起發力,給“蛋殼心理”加點“鈣”。
即認識到“蛋殼心理”的危害,認識到只有家校協作雙管齊下,方能形成矯治的疊加效應,進而根治學生的心病。比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可通過微信、QQ、釘釘、電話、家校聯系卡、家長培訓會等途徑,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交流溝通學生近期情況,用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細微變化。若有異動,可以盡快制定相應的對策,并落實。另外,有條件的話,可聘請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專業人士,定期為家長和老師們分享教育經驗,提高認識,讓每個學生在學校、家庭,都能得到科學有效的指引,克服不良情緒,少走彎路,積極向上。
當然,心病還須心藥醫。教育學生,除了方法,愛心更重要。一個女孩,剛來時不愛說話,課堂上時表情木然,課后獨自傻坐,沒有笑容,沒有朋友,每次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原來這名學生五歲時,媽媽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學生天天哭鬧著要找媽媽,父親一時暴怒,大吼大叫,從此后學生便不愿再多講話。從那天起,筆者決定特別關注關注她,于是,上課時筆者設計簡單的題目請她做,要是做對了,就和學生一起把熱烈的掌聲送給她,還為她豎起大拇指;下課后,筆者抽空找她談心,幫她輔導作業。在家里,奶奶和爸爸也像筆者一樣,盡最大努力幫助她、開導她、鼓勵她。兩個月過去,她愛笑了,有時還和同學們開個玩笑,語文成績也從三十分提高到了七十分。一天,講授毛澤東的《長征》一課時,她自告奮勇站起來,一口氣將《沁園春·雪》背了下來,我和同學們都驚呆了。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家長和學校要緊密配合,不要一味地給學生生活加糖、加蜜,即不分時間、地點、狀況廉價地表揚、點贊學生。要在家校配合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在學生蜜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加一點苦的味道,在學生順風順水的成長道路上秉持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原則,不斷“制造”一點適度的麻煩,一點適當的挫折,使學生明白生活學習中,不僅僅有好聽的甜言蜜語,也有難聽的冷言惡語,不但有風和日麗,也有風雪嚴寒,并且在前行路上還會遇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以及伴隨自我意識發展等因素,造就的不可規避的一些溝溝坎坎。與此同時,讓學生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更多的可能是挫敗,懂得“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養尊處優,不識生活愁滋味。到了初中,青春期一叛逆,脾氣暴躁、情緒惡劣,還動不動跟人打架,學習成績因此一落千丈。朋友假裝破產,回歸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為了生計辛苦奔波,整日風塵仆仆,桌上也總是粗茶淡飯。學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生活的巨大落差讓他頓然醒悟,只有吃苦耐勞,用自己的雙手才能換美好的生活。“功夫不負苦心人,”五年過去,他如愿考上了心儀的高校,還被學校評為“進步學生”。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雖為數不多,但父母為學生能做出這樣的犧牲,給學生“制造”這樣的挫折,真的是“有的放矢”,難能可貴。也正是因為這樣,母親拯救了一個差點迷失的靈魂,使學生的“蛋殼心理”不至于破碎。
毋庸置疑,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比如互聯網,在矯治學生“蛋殼心理”中,我們不要刻意回避,而是像荀子所說的那樣“善假于物”,利用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通過甄別選擇有教育意義、針對性強的網游,讓學生在玩中感受虛擬世界中的成功也是歷經無數失敗后得來的,進而利用遷移原理,讓他們形成聯想,感知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的客觀存在。還可利用晨會、班會、隊會、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劇、課堂劇等活動使學生體驗在逆境中保持自信的可貴,感受在挫折面前保持樂觀、泰然處之的自豪。
通過觀摩、參與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等培養學生正確的成功理念,初步建立奉獻與索取相輔相成的基本價值觀,為將來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基。即把自己置身于社會火熱生活的同時,也要學會觀察社會生活,學會體悟真實、全面的社會正常形態,明白社會上既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成功者背后是由長年累月、數以萬計的奉獻,鮮為人知的失敗累積、疊加而成的。
比如: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去福利院或社區參加公益活動,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幫老人梳頭、修指甲、講故事;可幫殘疾人推輪椅曬太陽;幫工作人員掃庭院、澆花等;還可以去走訪,做社會調查,做名人專訪,了解成功者背后的故事。通過這些具體真實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同身受,體諒民間疾苦,懂得人生不易,知道奮斗的人生才更有意義。同時,讓他們伸出援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哪怕是舉手之勞,也是一份愛、一份情吶,從而真正在心靈上得到凈化和提升。
要讓學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任何一個人的需要都得符合社會道德、國家法律。讓他們在生活中逐步學會接受拒絕,養成道德自律意識,增強自我約束能力,修煉遵法守紀的敬畏之心。
為了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學校可以利用班隊會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并邀請家長代表共同參與,比如,“爭做文明好少年”“小小交通員”“我是學法小明星”“誰是白衣天使”等,讓學生去扮演司機、老師、醫生、交警、法官等不同角色,激情演繹性格鮮明、真實有趣的故事,喚起大家的共鳴,警示、提醒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學會說“不”,要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敬畏生命,約束自我。
總之,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父母和老師要把學生經受的每一次挫折與失敗,化作對學生抗挫折能力錘煉的絕佳機會,順勢捕捉難得的教育時機,給學生適時加“鈣”,從而培養他們戰勝挫折的勇氣,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鑄就抗拒失敗的心理素養,堅定永不言敗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