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顏愛華
新時代背景下,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如何體現?關注思維發展是迎合素質教育發展需求的,是數學學科實現育人價值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
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經歷一個從低階逐步走向高階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過程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和優化的。課堂上被動接受與主動探索的孩子,他們思維的差異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拉開。所以給每個孩子開放思維平臺,需要數學課堂上老師能夠更新觀念,尊重個性差異,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的過程中來,習慣思維,主動思維。
一直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是,在小學階段,很多數學知識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因為“簡單”讓不少老師“迷失”了課堂的方向,只注重呈現結果,忽略了知識習得的過程和方法,輕視了簡單背后蘊藏的知識脈絡和數學思想。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如果只注重機械的計算記憶而忽略了讓學生經歷加減法形成的過程,充分體會加減法的本質,學生思維發展就停滯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知識只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尋找思維的切入口。
思維的進階是針對不同的思維水平,不可操之過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給孩子的思維發展制定一個系統的目標體系,規劃合理的路徑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位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能走得穩,夠得著。一二年級的孩子適合形象思維,在觀察中對比,在對比中體會;三四年級的孩子逐步具備理性思維,在模仿中嘗試,在嘗試中分析;五六年級的孩子開始具備創造思維的能力,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作,結合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容特點,尊重自身能力發展的規律,搭建思維發展的階梯。
思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中體現出來呢?需要老師牢記育人使命,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提供最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養成思維習慣、經歷思維過程、探索思維方式、優化思維品質。
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驅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源頭。沒有問題的學生是不會學習的表現,沒有問題的課堂往往就是問題課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往往是學生學會思維的開始,需要教師給學生營造寬松、開放的環境,提前預設、靈活處理、及時鼓勵。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單位”一課中,教材從測量需求出發,引出面積單位需要統一,規定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而在我的課堂上,有學生質疑:為什么要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不能用其他圖形?敢于質疑數學規定的孩子可見一斑,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要從密鋪、唯一性等方面來追根溯源。這對中年級的孩子來說需要深入淺出。于是我選取數學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來測量一個平面圖形的大小,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觀察感悟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是最佳的選擇。學生愿意質疑,老師愿意釋疑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這是思維發展的有效路徑,學生敢疑敢問,思考就在不經意間發生,思維習慣就在不經意間養成。
善于表達的孩子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認真聽、仔細思、大膽講、深度研。數學表達是數學思維和內涵發展的外顯表征,完整的數學表達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是學生多個思維活動的綜合體,把個人思維加工整理的信息傳遞出去,這是學生個人思維的產物,是與老師和同伴溝通交流的橋梁。所以數學課上創設表達機會,培養表達意愿和表達能力,關注表達質量和表達深度都是數學老師教學的重要任務。其實表達在每天的課堂上發生,很多課堂上氣氛熱烈,學生積極踴躍。但細細去分析發現,有些表面熱鬧的課堂表達形式比較單一,只重結果而忽略思維的過程,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完整的表達。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有意識、有方法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經歷從無序到有序、從主觀認為到理性分析、從模糊不清到清晰明了……讓學生從內而外散發著表達的自信。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時,學生已經對加、減、乘三種運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對于一些“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的基本法則已經牢記于心。但是在除法計算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建構從高位算起的法則呢?教材中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夠除是分兩個課時完成的,這樣的安排有一定的道理,學生對這類筆算的消化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認為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計算法則和思維過程需要學生能主動體會到其中的必要性和完整性,而不是老師強加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情境,46個羽毛球平均分給2個班級,平均每個班級分得多少個?學生在借助小棒表達平均分的過程中,有的先算40÷2,再算6÷2,最后把它們的結果相加。也有同學先算6÷2,再算40÷2,最后也是把結果相加,借助小棒,結合情境,學生對計算過程的表達清晰易懂,條理清楚。這時我并沒有像教材中一樣急于呈現出豎式的計算過程,而是把被除數修改成56,讓學生同樣一邊擺小棒一邊說說自己的計算過程。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發現5捆小棒不能平均分成兩份,怎么辦?學生很快想到可以把一捆小棒拆成單根再繼續平均分。教師抓住學生思維的發力點,適時引導思考除法計算先算哪一位更合理。在對比中感受到從高位算起更可行。然后逐步呈現豎式的計算過程,并讓學生通過表達理解算理。完整的數學表達,讓學生充分經歷計算法則形成的過程、算理消化的過程,也許這就是計算教學的根本所在。
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沒有激烈的思維交鋒,就沒有更清晰的深層認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平移與旋轉”一課中,學生對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現象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區分最典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但借助生活經驗的區分只是主觀感覺,學生的思維層次只停留在形象思維上。缺乏理性思辨的思維在最初的分類時,遇到像海盜船那樣旋轉不滿一周的運動,學生開始意見不一——海盜船的運動到底是平移還是旋轉?老師不急于告知結果,而是讓學生在爭論中觀察,并借助實物的運動,多角度全方位觀察小風車、鐘面等物體的運動過程;在觀察中對比,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部分;在對比中分析,小風車的葉片始終在繞著中心點在轉動;在分析中總結,旋轉的物體都是繞著中心在轉,可以轉動一整圈也可以只轉動一部分。爭論從最初的激烈逐步趨于緩和統一。整個爭論過程中,學生表達逐步完善,抓住本質精準發力,課堂的重難點不攻自破。
勤于整理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是愛學習會學習的表現,也是讓學習事半功倍的一條捷徑。很多數學知識并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形成了一張知識網,前后銜接,一脈相承。勤于整理的人很快會發現,很多數學新知都是舊知的再生長。系統化的學習會讓學生學得更有條理。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認識體積單位”時,學生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產生、規定、進率、運用等有了系統的歸類整理,本節課的學習就讓學生經歷了從線到面、從面到體的全過程。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遷移再生,感受知識的前后聯系、發展走向。整個過程,老師講得少,學生說得多,學生有經驗、有創造、有拓展、有提升。
新時代背景下,“融合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有創新意義的教育實踐方式。我認為教師需要更新育人觀念,尋找教書和育人的橋梁,聚焦兒童的全面發展、融合發展和終身發展。學科融合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跨學科尋找教學內容的銜接點、思維發展的融通點、學科領域的發展點,讓學科教學綜合化、一體化。學生活動更開放、審美要求更靈活、思維方式更多元、思維發展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