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 栗 換
名著閱讀是初中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溫儒敏主編的“部編本”教材,較之于舊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擇了更加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書目,制定了更詳細的閱讀計劃,給予了教師與學生更切實有效的閱讀指導,致力于建構完整的閱讀體系,名著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盡管課標給予了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足夠的重視,但在一線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落實中,仍然問題重重。
相對于中學生經常接觸的語文課文,大多數名著篇幅普遍較長、人物關系復雜、距離中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初中生的思維能力較之小學雖有提高,但他們仍然會根據自身的感性經驗來理解事物、解讀作品,因此很難快速、有效地進入閱讀情境中。而很多老師為了追求分數,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講與考試有關的內容,這樣一來,“教師教學注重結果,忽視過程閱讀,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點灌輸,無法在閱讀中主動進行體悟,無法真正深入理解”。尤其是《紅星照耀中國》這樣的紅色經典,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閱讀經驗,涉及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缺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隔膜感。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的過程中,靈活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思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習的真正的邏輯起點是從學習動機開始的。”《學記》中也提到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預先設計好某些問題,之后在課堂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以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名著的具體內容,提出若干難度適中而又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文本閱讀,在閱讀中處處留心,時時思考。而初中生正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烈的階段,帶著問題閱讀,自然能激起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愿望,不知不覺中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升華了自己的認知,由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導讀《紅星照耀中國》時,我設置了這些問題讓學生探討:“本書的作者斯諾都去了哪些地方,見到了哪些人物?”“斯諾筆下的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和我們在歷史課本中看到的有什么異同?”“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生厘清本書的敘事線索,把握書中的主要內容,把書讀“薄”了;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去認識斯諾所采訪的一位位或偉大或平凡,然而都個性鮮明的人物,近距離地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中國革命歷史,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經典的熏陶,把書讀“厚”了。
在新課標規定的初中語文閱讀名著中,大多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個性鮮明的寫作語言,這些都為學生扮演書中角色、再現作品情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初中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極強的表現欲望和模仿能力。老師可以利用這些條件,讓學生在通讀全書,對書中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人物的內心世界等基本要素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角色,讓他們把書本中的情境以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積極引導,讓其盡快融入角色,盡可能生動地還原故事情節。實踐證明,這種“既能學習又能玩的教學方式,學生非常樂于接受,因此在上課時總是配合老師,專心,積極思考”。這樣一來,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故事進程的推進,近距離地感受人物的心路歷程,既加深了對名著的印象,也提高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很有可能倍增對深入名著的興趣和信心。
在引導學生閱讀讀《紅星照耀中國》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或幾個故事情節在班里表演。有個同學選的是斯諾騎馬的情景,他找了一個長條凳子當馬,把講臺當作懸崖邊上的危險山路,活靈活現地演出了一個外國人騎上馬時的滑稽形象,仿佛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他經過懸崖時命懸一線的驚心動魄、被人嘲笑時的狼狽不堪,笑過之后,對那個時代的艱苦條件有了直觀的體驗,也不禁暗暗佩服斯諾不顧生命危險探求真相的勇氣和精神。通過角色扮演,再現當時革命的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對書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與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和認知。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各級學校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善,因此,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運用技術設備來強化學生的情境體驗的必要性。一方面,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與名著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可以讓處于高強度學習中的學生耳目一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熱情;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知識容量大,展現方式生動靈活,更有利于學生對名著內容的把握和對文本思想的理解。近年來,很多名著被翻拍成影視劇,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如剛剛被拍成電影的《紅星照耀中國》,教師可以在這些視頻中選擇一個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名著的精彩之處,不但激起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在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的那段時間,我擠時間讓他們看了根據這本書拍的電影,觀影過程中,學生似乎比上任何課都興趣盎然:看到熟悉的情節時,竟然情不自禁地連連點頭;看到好像不認識的人物出場時,又趕緊拿出書來查看,想要弄明白是自己看書時漏掉了還是電影里加了人物……在那一刻,學生完全沉浸在斯諾筆下的革命情境里。
另外,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課后交流心得、展示讀書筆記、做手抄報等形式開展教學,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探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語文名著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固然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走近與感受名著,但教師在運用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方面,否則可能會過猶不及、事倍功半。
首先,設計問題時,應當難易適中。在導讀課和過程指導課上,更應該如此。問題太難,會讓學生無從下手,產生畏難心理 ,過早地失去讀書的興趣。而且,倘若認真閱讀和思考了,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問題太容易,學生若不用認真閱讀或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便會喪失繼續閱讀的欲望,教學活動也很難順利開展。
其次,在引領學生進得去的同時,更要能出得來。情境教學的帶入性極強,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這種方法很容易使學生過度沉浸其中,不知不覺中脫離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最后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做出平衡,既要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情境,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走出情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情境完成學習任務。
最后,情境創設要因時制宜,切忌生硬死板。這就是說,情境的創設要根據課堂的實際需要,把具體情境與教學任務有機融合起來,并根據課堂內容進行調整和管控,為完成教學目標發揮最大效能,而不能只是為了教學方法的多樣與創新創設情境,否則不但不利于提高閱讀效率,還會使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失去閱讀的興趣。
情境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解決了教學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使學生在優化認知行為、認知目標的同時,也兼顧情感行為、情感目標,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而名著作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正是作家至真至情與非凡智慧的結晶,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中恰當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身臨其境地獲得感性體驗、陶冶情操的同時,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為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值得我們用心探索、勇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