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師附中江寧分校湯山小學 王德健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可見,閱讀和寫作在語文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語文教學核心所在與最終的歸依。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缺一不可,但二者究竟孰輕孰重?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略閱讀和寫作的聯系,將二者完全獨立開來,再去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自然最終并未呈現較好的效果。閱讀與寫作相互配合,能夠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即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和提供參考,寫作能夠提升閱讀的高度,所以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能力的提升。在此,借《牧場之國》的教學設計,針對文章獨特的語言描述,合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突出特點,引導學生體會描寫荷蘭牧場的動靜之美的片段,適當地為學生傳授寫作技巧。
師:我們的世界由不同的國度組成,各個國度的人們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這節課我們就將去了解一個可愛的國度,請大家觀看片段,說說這是哪個國家的自然風光,你看到了什么。
生:這是荷蘭的自然風光,主要介紹了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風車之國。
師:你們看到的、聽到的、所說的都是荷蘭的自然特點。但是有人認為,這都不是真正的荷蘭,真正的荷蘭是什么?
生:牧場之國。
師:本文作者就是借荷蘭牧場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荷蘭的獨特風情,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你們描寫景或物,有什么好方法?
生:從視覺、聽覺等角度,運用優美的語言、修辭手法等。
師:除了以上方法,作者描寫荷蘭牧場采取了一種新的方法——動靜結合的手法,沿著這個思路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牧場之國》。
評析:運用片段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既引出了本文的主題《牧場之國》,又通過讓學生回憶寫景作文的方法,明確本文學習重點,自然地帶領學生開啟課堂學習。
師:首先我們來分析結構上的特點。
生讀全文。
出示:“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師:想想課文這一個自然段與其他段落在寫法上的不同?
生:第一自然段總的介紹荷蘭,叫中心句,有統領全文的作用。
師:這也說明了作者以什么結構展開了《牧場之國》描寫?
生:總-分結構。
師:經過分寫荷蘭牧場,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生:遼闊美麗、悠遠寧靜、牛羊成群。
師總結:是的,本文就是以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展現了荷蘭藍天、白云、牛羊成群美麗而壯觀的場面,讓我們也不禁發出贊嘆!
評析:在學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特點,幫助學生厘清文章脈絡,同時學生也學會用關鍵詞語概括文章,因此讓學生體會描寫風景時,不僅要注意語言運用,也要重視文章結構,才能增強文章的層次感,使文章有序展開。
師:自由瀏覽課文,作者是如何展現白天荷蘭牧場的動靜之美的?
出示:“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牛犢的模樣像貴夫人,儀態端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長,無比尊嚴。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絲絨般的碧綠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師:誰來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生動傳神地描寫牛群的?
生: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寫出了牛站立和吃草的樣子。
師:哪些詞語可以體現?
生:從“專注”“思考”“儀態端莊”“無比威嚴”等詞語可以體現。
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生:既把牛的神態寫活了,又可以看出整個低地是何等的安靜祥和,對牛沒有一點干擾,充分體現了牛群的悠閑、安逸!
師:文中還有描寫動物的句子嗎?
生:“成群的駿馬,匹匹膘肥體壯。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著的運河,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們飛馳到遠方。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和公爵。”
師:老師就不明白了,前面寫牛群和其他動物的悠閑安逸,后面寫駿馬的奔馳飛騰,這有何寓意?
生:形成對比,通過對牛群的靜態描寫和駿馬的動態描寫,凸顯白天荷蘭牧場的動靜之美。
師:這幾處都是動物描寫,你能給他們寫一寫評語嗎?
生:通過動物描寫,抓住了動物神態細節,體現出牧場悠然自得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牧場的喜愛之情!
生:通過對動物的動態和靜態描寫,側面突出牧場之國別樣的風情,表達出作者對牧場之國的贊美之情!
師總結:是的,作者看似在進行簡單的動物描寫,其實就是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借動物突出白天荷蘭牧場的悠然自得又活力四射的場景,由此表達作者對牧場的喜愛與贊嘆之情。
評析:在體會荷蘭牧場白天的“動靜之美”時,老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對比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與思考,再通過讓學生寫評語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切實體會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魅力,引導學生將這種方式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師:當夜幕降臨,牲畜也紛紛歸圈,此時的牧場之國又呈現了怎樣一派景象?
出示:“到了傍晚,在這里,誰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鈴鐺也沒有響聲,擠奶的人更是默默無言。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只在舒緩平穩地行駛。”
師:你能用哪些詞語來概括荷蘭夜晚的特點?
生:寂靜、平靜、寧靜、靜謐。
師:想象畫面,你能有感情地讀出這種“靜”嗎?
圍繞“靜”,進行朗讀比賽,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注意重輕音。
師:這樣的描寫又有什么作用?
生:使文章具有順序性,以及與白天形成對比,進一步襯托夜晚的靜。
師總結:是的,作者進行了多角度對比,使文章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突出了動物才是牧場之主,令人感受到荷蘭牧場風光的動靜之美。
評析:這個環節教師緊扣荷蘭傍晚的“靜”,讓學生體會作者巧妙地穿插對比描寫,以動襯靜,這樣文章才能更加生動,同時通過這一部分的閱讀體會,讓學生在閱讀擂臺賽中積極反復嘗試,自主領悟大自然的幽靜。
片段五:
師:最后作者和你們一樣對荷蘭充滿無比的喜愛和贊美,他心中的千言萬語在文中卻只匯成一句話,你發現了嗎?
出示:“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師: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四次,起強調作用。
師:現在你能說出真正的荷蘭是什么了嗎?
生:真正的荷蘭是奶牛的天堂、駿馬的王國、家畜的樂園和寧靜的夜晚。
師:最后我們再來總結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寫作特點:總-分結構、按照時間順序、擬人修辭和動靜結合等。知道老師想告訴你什么嗎?
生:寫景作文可以運用的方法。
師:那你學會了嗎?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寫一寫家鄉的一處景色吧!
評析:學習方法的獲得是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重要內容。在經歷整個閱讀學習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將閱讀和寫作自然地連接,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語文教師逐漸意識到將二者建立聯系的重要性。本節課中,教師借閱讀教學滲透寫作技巧,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分析閱讀文章,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體味文章中不同的表達方式,體驗文章的吸引力,感受自然的美。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適當的寫作指導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將二者融合才會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閱讀與寫作的整合需要在一定環境下加以學生的配合來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保證閱讀教學后練筆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才能讓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整體的提升,最終真正實現讓學生借閱讀之筆,寫無限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