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港下實驗小學 尤春來
科學的目的在于認識世界,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證據來證實猜想、得出結論,對世界產生新認識的過程,所以科學離不開證據,證據是科學的根基。因此,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實證精神、樹立證據意識應該成為科學課教學的重要任務。
實證是科學本質的體現。科學是什么?科學的本質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比較一致的觀點都認為科學應該有這三方面特征:1.科學是一個實證系統,科學可以通過證實的、證偽的方法得出結果;2.科學是講求邏輯的,科學結論能通過推理的方法得出;3.科學結論有局限性,隨著時間發展,結論可能會被推翻或更新。從以上對科學本質的看法中可以看出,實證是科學的首要特征,是最重要的特征,科學的邏輯性必須以證據為前提,科學結論的得出也必須以證據為基礎。
實證是課程標準的要求。2017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式學習”這一條課程理念是這樣表述的:“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是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由此可以看出,課程標準明確把科學的實證思想作為教學的理念,指引科學教學。
實證是發展科學思維的需要。小學科學教育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除了要讓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思維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疑問、批判,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科學思維的總綱就是實證和邏輯,因此,要培養科學思維能力,離不開實證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應該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觀察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漠視證據、缺乏實證意識的現象比較多見。
課堂教學的目標有時候單一地指向獲得“科學結論”,探究教學中只要獲得了期待的答案就直接總結出實驗結論,課堂交流便戛然而止,可能存在的特殊數據、異常數據就被無視、過濾掉了;當學生的實驗證據不支持假設,事實與原本想法相背離的時候,教師會把原因簡單歸結為實驗誤差而不再做深入探究,這些都是教師證據意識不強的表現。
課堂交流中很多學生習慣性服從教師的想法,服從同學的意見,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遇到自己的實驗數據與同學有差異,還往往會認為是自己的實驗出錯,缺乏學習自信;學生不重視實驗記錄,馬虎應對,數據記錄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迎合大部分同學的數據而更改自己的數據,種種不尊重事實、不尊重證據的情況對后續探究都產生了極大干擾。
在新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施意見中,實事求是這一維度的分級基本上是按照如下思路:一至二年級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意識;三至四年級學生能基于證據堅持或者調整自己的觀點;五至六年級學生能對不一致的結果進行分析,并進行再次觀察和實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據此有意識地采取以下策略。
在科學界有這樣一種共識,評判一項科學是否科學,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論有多么高深,而在于你的觀察資料有多真實。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大部分證據都來自觀察,實驗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觀察,觀察自然事物,觀察實驗對象,觀察實驗現象,來收集證據,獲得事實。因此,觀察的成效會直接影響探究結果。
1.學習掌握觀察方法。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要讓學生養成多感官全面觀察的習慣,先用眼睛看,再可以用鼻子聞一聞,可以搖一搖,聽聽聲音,還能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粗糙與軟硬,如果是食物,在得知食物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嘗一嘗它的味道。另外,對事物的觀察也需要講究方法,比如,觀察一朵花的結構,可以先整體觀察花的形態,由哪幾部分組成,再按照順序對每個局部展開細致觀察,每部分的形態什么樣、數量有多少,力求細致全面,避免遺漏信息。
2.學會準確使用儀器。我們人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儀器可以幫助我們拓展感官的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對事物進行定量觀察。比如,測量力的大小要用測力計,使用前要對測力計進行校零,測量過程中如何讀數、怎樣保證數據的準確等事項,都涉及儀器的操作使用方法,而方法的掌握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多次練習。有了儀器的幫助,再加上認真細致的觀察,就能獲得可靠的數據。
3.制訂可靠觀察方案。我們還需培養學生為獲得可靠數據而進行決策的意識,也就是制訂觀察方案,這是實證意識的深層體現。比如,測量一杯熱水在空氣中的降溫是不是有規律,選擇多少起始溫度的熱水、每隔幾分鐘測量一次、測到什么時候停止等都需要綜合考慮。實際上一杯熱水的降溫會呈現先快后慢的規律,最終的水溫會和周圍空氣的溫度持平,因此,選擇剛燒開的水或者90攝氏度左右的水開始測量,每隔2分鐘測量一次,會明顯觀察到降溫的變化,如果選擇五六十攝氏度的水進行實驗,數據的下降規律就不會這么明顯,所以在實驗之前制訂可靠的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實證意識在科學課堂中的一項具體體現就是“用數據說話”。數據有助于學生尋找規律、得出結論,數據使課堂探究變得更真實、更準確、更可信,尊重數據是科學探究活動必須遵循的準則。
1.分析整理數據,探尋規律
探究中學生采集到的數據有時是表象的,有時是凌亂無序的,需要對數據進行比較、整理、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進行排序或繪制統計圖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出數據的關系。比如,研究聲音在各種介質中傳播的速度快慢問題,當獲取了一系列數據后,對數據進行排序,就能發現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體,最后是氣體。再深入研究,還能發現實際是跟密度相關,密度越大,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大,反之亦反。用數據說話,這也是實證觀的體現。
2.不輕易否定異常數據
實驗中學生收集的數據,難免會有差錯存在,錯誤的數據、不支持假設的數據經常會出現,教師在遇到異常數據的時候,應該帶領學生分析產生的原因,反思實驗過程中是否有錯誤操作出現。如果實驗很規范,那教師也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異常數據,謹慎得出科學結論。比如,研究擺的快慢,按照假設會分別進行擺線長短、擺角大小、擺錘輕重三方面的對比實驗,數據中能發現擺線長短對擺的快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擺角和擺錘實驗的數據往往不會完全一致,即使考慮實驗誤差的存在,我們也不妨把結論更改為“擺的快慢與擺角大小、擺錘輕重關系不大”這樣的表述,更符合理性精神。
基于證據的思維,要求人們形成基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樂于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想法,不迷信權威,勇于修正證據和完善自己的觀點。
科學課堂上,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能根據證據謹慎分析、做出判斷,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在一節關于液體的課上,教師出示了兩杯無色透明的液體,取出一個雞蛋,放入第一個杯子里,雞蛋下沉,撈出雞蛋繼續放入第二個杯子里,雞蛋浮著。有孩子猜測第二杯液體是鹽水,那怎么證明呢?于是孩子上前給大家做實驗,往清水里不斷加鹽,雞蛋終于浮起來。孩子說,這就是證據,說明教師的那一杯肯定也是鹽水。教學到此為止,貌似完整了,但是其實仔細推敲下,還可以引導學生再想一想: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同學的鹽水讓雞蛋浮起來了,這樣的一個條件是不是足夠證明教師那杯也是鹽水了呢?兩杯液體看上去都是無色無嗅的。是不是只有鹽水才能讓雞蛋浮起來?別的物質溶于水后有沒有可能也產生這樣的現象?要把水蒸發了看是不是會析出鹽的結晶,證據才充分。在這樣一連串的質疑和思考中,學生的科學思維變得更嚴謹,能對證據做出理性評估。
科學的本質在于建立證據,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證意識,有利于形成理性、批判的學科思維,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價值,是科學本質觀的體現,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