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纖纖
(武宣縣人民醫院,廣西 來賓,545900)
【關鍵字】痤瘡;發病機制;用藥治療
痤瘡也被稱為粉刺,是發生在皮脂腺上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頸部、胸背部、上臂和肩膀,主要累及人體表皮毛囊和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表現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炎性丘疹、結節、膿皰、囊腫等,各年齡階段均會發病,以青春期多見[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與生活環境的日漸復雜,痤瘡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給人們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外在美的社會大環境下,探討痤瘡的發病機制與用藥治療方式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
1.1 雄激素人體內主管和調控皮脂分泌及皮脂腺發育的主要是性腺與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其中睪酮對其的影響最大。在5α-還原酶作用下,睪酮會轉化為雙氫睪酮,能夠與皮脂腺細胞內的受體結合,不僅會對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起到促進作用,還會促進游離脂肪酸等物質形成與皮膚細胞內核蛋白合成[3],一旦皮脂中游離脂肪酸含量過高,便會導致皮腺導管與毛囊漏斗部發生過度角化現象,致使毛孔形成栓塞,阻礙皮脂排泄,產生痤瘡。除此之外,皮脂腺中雄激素受體如果增加了對雄激素的敏感性,也會導致雙氫睪酮在皮膚組織內合成增多[4],形成痤瘡。
1.2 痤瘡丙酸桿菌這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寄居在皮脂腺與皮膚毛囊中,本身屬于皮膚正常菌群,但如果大量繁殖便會誘發痤瘡。因為痤瘡丙酸桿菌與蛋白酶、透明質酸酶一樣,均具有生物活性[5],在入侵皮脂腺后會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生成低分子多肽和游離脂肪酸,其中前者會釋放出炎癥介質和多種水解酶,誘發皮膚局部炎癥反應,從而形成痤瘡;后者則會刺激毛囊皮脂腺導管增生及過度角化,阻礙皮脂分泌,使得皮脂排泄不通,增加痤瘡發生概率。
1.3 炎癥損害和免疫失常有學者認為,炎癥損害及免疫失常是導致痤瘡產生的重要原因,而早期痤瘡炎癥損害與驗證前的細胞參與相關,主要是血管及導管周圍導管壁的內皮細胞、浸潤細胞等出現白細胞DR 抗原高表達[6-7]。同時,痤瘡丙酸桿菌的大量繁殖,也會入侵真皮層,引起內源性感染,引起免疫失常。首先是Toll 樣受體(TLR),主要在機體抵抗外來病原菌入侵中發揮作用,是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的橋梁。TLR-2 受到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影響,能夠識別其細胞壁上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并在CD14 參與下與TLR-6 反應,形成異二聚體并在下游炎癥因子傳遞下引發級聯效應,形成炎癥免疫反應[8]。除此之外,皮膚角質所形成的細胞、皮脂腺細胞都可以表達TLR-2 與TLR-4,從而誘導產生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8,引起炎癥反應。其次是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NOD)樣受體,與TLR 類似,均能識別出肽聚糖的降解產物,故痤瘡丙酸桿菌會通過這一受體來啟動機體免疫應答[9]。最后是免疫失衡,痤瘡丙酸桿菌是機體刺激細胞因子產生的關鍵,因此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均會參與痤瘡炎癥發展過程中的免疫應答,故臨床檢測免疫指標是判斷痤瘡有粉刺、膿皰發展為結節、囊腫的重要參考[10]。
1.4 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當毛囊皮脂腺導管出現過度角化,導管口徑便會縮小,導致上皮細胞和皮脂被堵塞在毛囊口,引起痤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脂質轉變,當人體皮質分泌率過高,便會導致亞油酸濃度下降,毛囊上皮細胞則會由于缺少亞油酸而出現表皮過度角化,形成粉刺。皮脂主要有角鯊烯組成,其正常形態是油狀液體,當接觸當空氣后會氧化變成亞麻仁油狀粘性液體,而毛囊口縮小導致其無法排出,形成痤瘡[11]。二是細胞因子,通過臨床檢測粉刺的皮損情況,發現其中有高水平的白介素1a 表達,它能夠與其受體結合,刺激其他生長因子的釋放,從而引起毛囊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12]。
1.5 其他除了以上4 點之外,外界環境、遺傳、心理等有因素也是產生痤瘡的關鍵,工業用油、多氯聯苯、化妝品及護膚品使用不當等,均有誘發痤瘡產生的可能。
2.1 抗感染藥物目前臨床中治療輕度痤瘡主要采取外用抗菌藥物,最常見的就是克林霉素與紅霉素,而對于中、重度痤瘡則建議采取口服藥物治療,比如大環內酯類藥物、四環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等[13]。但近年來由于抗菌藥物濫用問題頻繁發生,導致很多患者對抗菌藥物產生抗拒,又或是很多疾病都會使用抗菌藥物,導致部分患者對其產生耐藥性,因此,抗菌藥物外用僅作為單一療法,不建議長期使用,通常不會超過12 周,同時為降低耐藥性,可聯合維A 酸、過氧化苯甲酞、鋅制劑等一同給藥。除此之外,口服抗菌藥物與外用抗菌藥物最好不要同時使用,且通常會在短期內見效,如果沒有,則考慮是否已經出現耐藥,需要更換治療方案。
2.2 維A 酸類藥物相關研究顯示,維A 酸具有抗炎作用,進入人體后通過抑制TLR-1、TLR-2 來調節基質金屬蛋白酶(MMP)與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IMP)表達,使其轉變為基質保留表型[14]。因此,在皮膚表面局部使用維A 酸能夠有效減少痤瘡丙酸桿菌數量,從而起到改善皮脂腺堵塞的效果。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的是第一代維A 酸與第三代維A 酸,后者更是治療結節、囊腫型重度痤瘡的一線藥物,能夠有選擇性的與角質細胞結合,對蛋白產生進行抑制,從而對角質栓塞起到阻止作用,抑制粉刺形成并清除已經成熟的粉刺[15-17]。我們建議維A 酸治療重度痤瘡患者的治療周期為4-6 個月,目的是確保患者體內的藥物積累,但通常情況下3 個月左右就會有明顯改善效果。相關研究表明,維A 酸治療重度痤瘡5 個月后治愈率能夠達到80%,同時,高劑量的異維A 酸治療效果更佳,能夠降低復發率,安全性與維A 酸相同[18]。
2.3 激素治療臨床治療痤瘡會采用抗雄激素治療,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與二氫睪酮產生競爭特異性,從而影響到靶器官對雄激素的反應,常見的有西咪替丁、螺內酯等,前者是H2 受體拮抗劑,具有較強的競爭性,能夠與二氫睪酮競爭雄激素,但不會影響到機體本身的雄激素水平[19];后者是醛固酮類化合物,為傳統利尿劑,能夠通過對細胞色素P450 的阻斷來抑制性腺產生雄激素,并在皮膚雄激素受體處減少皮脂分泌。螺內酯聯合抗菌藥物、維A 酸或過氧化苯甲酰等痤瘡類藥物能夠在增強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使用量,縮短治療時間并降低毒副作用[20-22]。但在臨床具體使用中需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例如孕婦禁止使用螺內酯,也不推薦男性使用,可能會出現乳房發育、脹痛等不良反應[23]。
2.4 中藥治療中醫認為治療痤瘡應以清熱藥物為主,從陰血不足、肝郁脾虛、熱毒奎盛、痰癖互結開展分型辯證治療[24]。濕熱體質是產生痤瘡的根源,因此治療應將清熱除濕放在首位,例如消痤湯,由澤瀉、薏苡仁、黃芩、枇杷葉、蒲公英、桑葉、桑白皮等組成,朱玉紅的研究結果顯示,消痤湯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粉刺、丘疹、膿皰等皮損問題[25]。
綜上所述,痤瘡發病機制復雜,主要受到雄激素、痤瘡丙酸桿菌、炎癥損害和免疫失常、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遺傳、環境、心理等因素影響,可采用抗感染藥物、抗雄激素藥物、維A 酸類藥物及中藥治療。近年來中西醫治療痤瘡均有顯著成效,但仍舊存在治療時間長、副作用明顯、容易產生瘢痕色素沉著,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關工作及研究人員應繼續探究痤瘡的臨床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患者副作用為研究方向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