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潔虹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535000)
炎癥性腸病主要是由炎癥所致,主要包含克羅恩疾病與潰瘍性腸炎,其治療主要采用5-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由于該藥物器官特異性性對缺乏,極易影響機體免疫系統,復發率較高。微生態學發展以來,人們逐漸關注益生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是一種活菌性膳食補充劑[1]。隨著益生菌應用范圍與選擇不斷拓寬,益生菌在炎癥性腸病治療期間取得了重要進展,本文就此作一綜述。
1.1 乳桿菌屬乳桿菌是一種革蘭陽性兼性厭氧菌,種類有56種,其中有10 種進行微生態制劑的生產,如短乳桿菌、嗜酸乳桿菌、德氏乳桿菌以及干酪乳桿菌保加利亞種[2]。例如,嗜酸乳桿菌是機體不可或缺的一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隨著達到相對數量后可確保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可使免疫力有效提高,降低膽固醇,同時可緩解乳糖不耐癥[3]。
1.2 雙歧桿菌屬雙歧桿菌屬革蘭陽性專性厭氧菌,目前有32種病菌,其中部分病菌是從機體中分離出現,該部分病菌有14種,是一種生態菌種,可確保腸道生態平衡,有效調節免疫功能,維持機體營養等,與機體生理現象以及較多病理相關,直接影響機體健康[4-5]。
1.3 革蘭陽性球菌屬革蘭陽性球菌屬兼性厭氧球菌,主要對糞鏈球菌、嗜熱鏈球菌以及乳酸腸球菌等進行全面研究,如嗜熱鏈球菌機體腸道內的一種菌群,能夠對正常生理細菌有效補充,以此實現平衡腸道菌群,同時可對腸道內危險細菌有效清除[6-7]。
上世紀初,國外學者Metchnikoff 發現保加利亞人壽命長與攝入較多發小乳制品相關,對乳酸菌營養生理作用進行了論述,提出了“胃腸道菌群與健康密切相關”理論[8]。目前,較多國家對益生菌制劑進行了開發,比如日本、發過、美國以及英國等,其中美國研究的益生菌制品較其他國家相對落后,但產品增長速度逐漸加快。部分國家有雙歧桿菌的生產與銷售,如荷蘭、波蘭以及意大利等[9]。目前,我國益生菌制劑的生產開發逐年加快,且較多消費者逐漸認識到益生菌可提升機體免疫力,益生菌制品得到較快發展。
目前,益生菌制劑在治療本研究疾病中的常見制劑有雙歧桿菌活菌膠囊、酪酸梭菌活菌制劑、蠟樣芽胞桿菌活菌片以及枯草桿菌和腸球菌二聯活菌膠囊等,同時還包含口服雙歧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以及VSL#3,其中VSL#3 屬于益生菌合劑,含益生菌種有8 種,包含四種乳桿菌屬、三種雙歧桿菌屬、一種鏈球菌屬[10]。
3.1 競爭黏附位點和營養物質致病菌可在特定環境中接觸腸黏膜后對腸黏膜屏障造成破壞,對腸道健康產生影響,嚴重者極易導致其他器官產生損傷。在腸道黏膜上皮表面特異性受體可與益生菌有效結合,并在腸上皮表面,以此可使腸道上皮細胞中黏附致病菌,影響腸道定植,以此可避免病原菌入侵腸道全層,對組織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
3.2 維持腸道正常菌群平衡若患者腸道菌群處于失衡狀態,極易導致本研究疾病風險增加,益生菌可增加非致病性細菌數量,平衡腸道菌群,以此可降低腸炎性腸病發生率[11]。Fukuda學者[12]等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益生菌可對致病菌的生長與繁殖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促使腸內有毒物質明顯減少,同時相關代謝產物也可起到以上治療效果。該藥物可使致病菌霉素減少,在此期間吸收內毒素,以此對腸道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從而降低本研究疾病的發生率。
3.3 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腸黏膜屏障包括黏液層、上皮細胞層及腸上皮細胞產生的抗菌物質,有助于阻止致病菌的入侵。研究表明[13],益生菌可以通過產生抑菌物質和抑制病原菌對腸上皮細胞的毒害作用,增強腸上皮細胞的屏障功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Hering 等[14]研究顯示益生菌可以促進腸上皮細胞防御素、黏蛋白和腸上皮緊密連接相關蛋白的表達,使腸上皮細胞屏障功能得到加強。益生菌還可以促進上皮細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間形成保護層,防止病原菌及其毒素移位,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及致病菌對腸道上皮細胞的黏附和侵襲。
3.4 調節腸粘膜免疫耐受益生菌藥物在對該疾病防治期間,與腸道的免疫反應相關,能夠對上皮細胞中的TLRs 通路有效激活,同時釋放增殖誘導配體,從而起到腸道免疫屏障功能的全面調節。Segawa 等[15]研究發現,聚磷酸鹽是乳酸菌所分泌的產物,對腸道細胞分泌HSP27 有效誘導,對p38 蛋白磷酸化產生較大影響,以此可對炎性因子表達實施有效調節,避免出現腸道損傷。益生菌可對樹突狀細胞有效激活,同時可上調CD40、CD80 和CD86 的表達,促使抗原提呈作用增強,以此使免疫系統活性激活。
4.1 尼氏大腸埃希菌Kruis 等[16]學者對比了EcN 與美沙拉嗪在預防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率的作用,研究發現,兩種藥物預防效果差異不明顯,同時治療安全性均較高,與Schultz 等[17]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4.2 酵母菌Guslandi 等[18]研究者采用酵母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17 例患者有效率顯著,提示酵母菌療效顯著。鮑氏酵母菌能夠改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疾病,臨床證實S.Boulardii 可降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疾病復發率。
4.3 鼠李糖乳桿菌GGZocco 等[19]研究者探究了187 例潰瘍性結結腸炎患者,將其分為LGG 組、美沙拉嗪組、LGG+美沙拉嗪組,所有患者均治療1 年,對比3 組復發率發現數據無明顯差異,且LGG 組較其他兩組相比數據差異明顯,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益生菌治療效果顯著,同時未出現不良反應。
Schultz 等[20]研究者對11 例克羅恩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安慰劑)與觀察組(乳酸桿菌),各治療6 個月,在對所有患者治療前,需進行抗生素與激素治療,治療結果發現,兩組緩解率與復發率無差異。
炎癥性腸病的主要以藥物治療,但沒有特效藥,患者需長期治療,益生菌藥物在治療該疾病期間,可減少不良反應,同時避免因抗生素導致的耐藥性。該藥物還可對腸道微生態環境有效改善,以此避免出現消化道感染,對本研究疾病的治療效果明顯。但是,該藥物在治療炎癥性腸病期間未得到理論論證,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