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
(玉林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廣西 玉林,537000)
甲狀腺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其是指源自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或濾泡旁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電離輻射、遺傳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原癌基因突變等多種因素而致。有相關數據顯示[1],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展,2012 年我國甲狀腺癌案例及因該病死亡人數分別占全球的15.6%、13.8%。而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在甲狀腺癌中的發生率占比75%~90%,即使其預后良好,但仍有大量復發患者出現遠處轉移,降低其生活質量。為此,對于DTC 患者臨床需給予足夠的重視。當前,DTC 的治療方式較多,且不同療法的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本文綜述了近年來DTC 治療現狀和研究新進展,具體內容如下:
對于乳頭狀癌,臨床主張原發灶的切除,包括患側葉切除術、患側葉全切+峽部切除術、甲狀腺近全切術及甲狀腺全切術,同時需要重視淋巴結清掃范圍,甲狀腺的常用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包括根治性頸清掃術、功能性頸清掃術、選擇性頸清掃術、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但對于頸部淋巴結清掃范圍和指征至今仍存爭議,如國外認為[2],側方淋巴結清掃范圍為IIa、I、IV和Vb 區,而NCCN 指南和我國共識在能保證副神經功能的情況下,推薦同期清掃Ib 區。對于預防性中央區淋巴結清掃(pCND),目前依然存在兩種觀點,我國和日本指南推薦常規行pCND4,而歐美指南推薦僅對T3、T4 期和cNlb 的病人行pCND,而不推薦對T1、T2 期的eN0 乳頭狀癌及大部分濾泡狀癌行pCND[3]。
目前對于甲狀腺癌的治療放射性碘131I 的應用已達成共識,其作為DTC 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醫家重視。專家認為,當去除人體正常甲狀腺組織后,分化好的甲狀腺癌組織能夠攝取足量的131I,并且其遠處轉移病灶也可發揮吸收功能,因此,通過131I 治療徹底根除術后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及遠處轉移灶,以防止病情復發,傅穎、劉垠子[3]在研究中對20 例DTC 功能性肺轉移患者行放射性碘治療(RAI)131I,可使患者病情達到有效干預,保障患者的短期病情控制;王玉龍、邢建武[4]等人通過對照性研究發現,對于甲狀腺全切除術乳頭狀甲狀腺癌患者采取放射性131 碘輔助治療,可促進甲狀腺激素水平,減少復發率,進而改善預后狀況。盡管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了131I治療可明顯降低中、高危險分層患者的復發率和轉移率,延長患者生存期,但在死亡風險較低的甲狀腺乳頭狀腺癌的研究中尚未得出此論,值得成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有些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失去手術機會,而化療對身體條件較差的晚期DTC 不宜采用,外照射放療雖已被廣泛采用,但對放射損傷的顧忌導致劑量受到限制而使療效受到影響。而放射性粒子組織間近距離治療在治療局部惡性腫瘤方面發展迅速,碘-125 (125I)衰變產生的γ射線在瘤體內持續殺傷腫瘤細胞,且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少。125I 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治療中得到初步應用,有學者在甲狀腺癌骨轉移治療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該治療方法局部控制效果好、操作方便、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5]。
甲狀腺癌患者的內分泌治療藥物左旋甲狀腺素片是一類重要內分泌治療用藥。胡錕、李春燕[6]等人研究發現,相比傳統的甲狀腺素替代療法,給予左旋甲狀腺素片能降低老年甲狀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 受體(sIL-2R)、白細胞分化抗44 變異型(CD44V6)、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表達水平,抑制p27 蛋白表達,同時能明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但周毅[7]等人研究發現,長期左旋甲狀腺素抑制治療會對DTC 患者的心血管系統及心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在該學者的另一項研究中指出[8],絕經后的高齡女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在長期L-T4 抑制治療過程中,骨密度水平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認為,無論其初始促甲狀腺激素(TSH)目標以及平均TSH 水平高低,均應接受抗骨質疏松的初級預防;對于初始TSH 抑制目標較低(TSH≤0.1 mIU/L)的女性患者,無論其年齡大小及絕經狀況,同樣應接受抗骨質疏松的初級預防治療。由此我們也發現,在藥物選取時不僅需考慮到療效,還需考慮其安全性。伴隨內分泌治療藥物治療窗拓寬,未來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將會有更佳和更新的治療選擇。
分化型甲狀腺癌是臨床一類多發性的惡性腫瘤,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身心健康。當前該病的治療方式較多,包含手術、131I、內分泌治療以及分子靶向治療等,需要臨床通過對患者個體開展綜合性評估,進而選取合理診斷和最佳治療方式,確保患者獲得更為有效、精準的治療,帶來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