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華
(德保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700)
頸動脈斑塊屬于是一種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征,頸總動脈分叉處是多發區域,相關研究[1]指出其發生與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腦梗死有關,該病癥誘發腦梗死的機制是:斑塊增大導致頸動脈管徑愈發地狹窄,致使顱內發生低灌注的情況,同時斑塊發生脫落,進而形成栓子,誘發顱內動脈出現栓塞問題。在臨床上,通常是基于形態學的方式測定頸動脈狹窄度與斑塊,并對頸動脈斑塊做出相應地評價,同時判斷其所具有的危害性。本文對CT 評估不穩定性頸動脈斑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如下。
1.1 不穩定斑塊的內涵及形成不穩定斑塊也稱“易損斑塊”、“軟斑”等,指的是有著較大的偏心性脂質核心、較薄的纖維帽、炎癥細胞浸潤且容易破裂導致的腦血管栓塞的一種斑塊[2]。動脈脈粥樣硬化屬于是全身性的疾病,其形成的機制為“內皮損傷學說”,前提是內膜受損,粥樣斑塊的出現是各類危險因素作用在受損的內膜,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的炎癥纖維增生類反應。具體的過程:脂蛋白聚集在內膜及內皮功能而發生紊亂與解剖性的損傷;單核細胞黏附、轉變為巨嗜細胞,進而形成早期的粥樣斑塊。
1.2 不穩定性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相關學者[3]基于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對于頸動脈的重度狹窄與不穩定斑塊而言,是一項獨立的危險性因素,高齡與上述癥狀明顯相關,而且此類病變存在一致性。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頸動脈的血管壁會出現諸多的生理變化,從而使得此類斑塊的形成速度加快,管壁的厚度持續增加,官腔的狹窄度加深。相關研究[4]指出,管壁厚度的增加和中風之間顯著相關;在性別方面,男性的檢出率和不穩定斑塊的發生率要明顯大于女性。葛麗和許紅峰[5]在研究中指出,女性的高發病率與雌激素分泌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尚有待進一步的考證。此外,吸煙與被動吸煙、血壓血脂異常,以及糖尿病等,都是影響斑塊穩定的一種危險性因素,其誘發機制主要是因為吸煙會對內皮功能造成影響;高血壓患者的血管緊張素會加快血管壁促炎與血管的重新構建。
2.1 不穩定斑塊的CT 形態學特征研究動脈斑塊的表面形態能夠分成三種,即平滑、不規則、潰瘍。其中,平滑表面指的是管腔光滑,潰瘍與不規則的形態并不存在;不規則指的是管腔的表面存在0.3 到0.9 毫米的起伏;潰瘍指的是比較劑沿斑塊的表面,進入到斑塊的組織超過1 毫米或是2 毫米。不規則與潰瘍的表面都是誘發短暫性的腦缺血或是腦卒中的一項危險因素,而超聲、MRI、MSCT 等CT 后處理技術能夠對斑塊的表面形態,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眾多的研究[6]顯示,CT 所檢出的斑塊潰瘍敏感度與特異度都比較高,而且效果要明顯好于超聲檢查;但CT 具有邊緣模糊的效應,對于小潰瘍的檢出極為不利。相關研究[7]指出,CT 所顯示出的頸動脈斑塊潰瘍的愈合時間大約是2 年,而且有著較小的愈合概率;在這一期間大約有88%的斑塊可以維持穩定的狀態,還有8%的斑塊是更加不規則形的表現,表面光滑的表現是4%,表明潰瘍表明已經愈合。
2.2 CT 測量斑塊數據與斑塊穩定性之間的關系研究頸動脈狹窄度 要對斑塊的厚度與腦梗死的關系展開研究,就必須要將狹窄程度的影響減輕,由于頸動脈的狹窄度會對顱內血流動力學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當前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測量的主要方法是CT,其在對斑塊狹窄度進行測量時,多是延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實驗方法。狹窄程度劃分,如下。輕度:管腔的狹窄率是0~49%;中度:50%~69%;重度:70%~99%;完全閉塞:100%。其中,該方法是使用狹窄管徑和遠端的頸內動脈正常管徑進行對比。斑塊厚度:一般情況下,CT 是對橫斷位斑塊最大厚度進行測量,指的是狹窄程度區域最大斑塊的實際厚度,對鈣化/非鈣化斑塊的厚度進行測量。齊堯[8]指出,基于管壁厚度百分比,能夠對鈣化、非鈣化的斑塊位置進行表示,0%表示此類斑塊位置和血管內的邊界極為接近,100%代表位置接近血管的外邊界,此類表示位置的方法對于斑塊成分、腦梗死及其預后關系準確性的研究有利。斑塊厚度和腦梗死之間的關系:最近幾年,關于兩者關系的研究頗多,王貴鵬[9]等通過研究發現,軟性斑塊厚度在癥狀性的頸血管疾病患者中明顯增加,但在非癥狀性的患者當中硬化斑塊厚度要更高。跨學科研究中,宋曉微[10]等通過研究指出,沒有斑塊內高信號的患者中硬斑塊厚度要大很多,而其所表示的斑塊內出血,已經成為判斷不穩定斑塊重要的磁共振指標之一,也就是通過測量斑塊的厚度,能夠對癥狀性/非癥狀性的斑塊進行相應地區分,這對于斑塊危險度的分層,以及治療指導預后評估更加有利。
綜上所述,應用MRI、MSCT 等后處理技術,有利于提高CT檢出不穩定斑塊的準確率,然而對動脈斑塊CT 特征和腦梗死的關系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所以,本次綜述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