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立輝
(灌陽縣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5416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又被成為股骨轉子間骨折,屬于股骨頸基底及小粗隆水平間發生的一種骨折病變,其發病率水平很高,占髖部骨折患者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老年患者屬于高發人群[1]。髖部是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一個好發部位,通常是由于低能量損傷而導致,也是粉碎性骨折的一種。相關文獻報道稱,髖部骨折患者在發病一年內的致死率水平接近20%,致殘率水平達到50%[2]。本文從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個層面入手,對老年股骨粗隆間管著的治療進展情況進行綜述。
脛骨結節牽引是較為常見的保守治療方式,對于一些不能夠耐受牽引治療的患者,可以采用穿“丁”字鞋的方式使患肢能夠維持在外展中立位狀態。骨牽引簡單實用,對各種股骨粗隆間骨折均較為適用。但保守治療更適合對一些病情相對較差,或對手術有抗拒感,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的患者進行治療。相比于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不會造成繼發性損傷,骨折周圍的血運狀態不會受到影響。但臥床時間較長,且護理的難度較大,使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因此多數情況下還是建議對該類患者實施手術治療[3]。
2.1 外固定架屬于微創外固定方式的一種,相對較為安全,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小,由于不需要進行切開復位,骨折斷端也不會保留,骨折局部血運不會受到影響,可以對骨生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操作方法簡單,固定牢固,操作時間較短。但骨質疏松癥患者接受該項治療的穩定性較差,發生松動后,易造成髖內翻;外露針口的護理要求高,易造成感染;螺釘穿過闊筋膜及股外側肌,會對髖、膝關節活動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很少應用該項技術治療[4]。
2.2 動力髖螺釘該項技術被美國作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的一個金標準,其結構主要由髖拉力螺釘和側方加壓鋼板兩個部分構成,術后螺釘在鋼板套筒內滑動,可產生持久、漸進的加壓,使術后遺留的斷段間隙減少,提高骨折穩定性,對骨折的愈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相對穩定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過程中較為適應[5]。
2.3 GAMMA 釘該系統由近端頭頂加壓螺絲釘、彎性短髓內針、遠端兩枚鎖釘構成,主釘經過髓內進行插入,近端固定交鎖螺釘與主釘間的力臂,與動力髖螺釘比較更短,使承受剪切應力減少,髓內固定可提高遠端固定效果,在各種類型的粗隆間骨折治療過程中均可應用。不僅僅能夠產生牢靠的固定效果,還可以充分避免骨折端發生移位,或髓內釘出現旋轉,還可以使力臂盡可能縮短,減小彎矩,防止髖內翻,術后能夠盡可能早的下床進行鍛煉,康復效果較為理想。但該系統近端直徑相對較大,雖然固定更加牢固,但固定之后股骨近端所承受的應力小,遠端大,因此靠近尾部的股骨遠端發生繼發性骨折的可能性較大。頭釘相對較粗,只是單枚螺釘,抗旋能力不是十分理想;髖內翻畸形發生的幾率較高[6]。
2.4 股骨近端髓內釘股骨近端髓內釘主要是針對GAMMA釘技術的上述一些缺點而開發,對各類型股骨轉子間骨折均較為適用。與GAMMA釘技術相比較而言,股骨近端髓內釘系統增加應用了1枚近端位置的防旋螺釘,使抗壓力和防旋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使近端的穩定性明顯增加;同時遠端鎖定螺釘栓與尾釘間距離加大,使由于股骨遠端應力集中而導致的繼發骨折事件發生的風險程度降低,使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但螺釘切割、近端螺釘脫落、“Z”效應、遠端鎖釘插入困難等問題在該技術實施應用過程中,仍然有可能會出現[7]。
2.5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是在股骨近端髓內釘的基礎上,針對存在骨質疏松問題的患者,進一步研發而來,使股骨近端髓內釘的不足之處得到了有效的彌補。該類髓內釘可以對骨質在最大限度上進行填充,錨合力良好,嚴重骨質疏松者的骨質填充仍然非常理想。相對于股骨近端髓內釘而言,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技術的操作方法簡便,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小,操作期間出血少,不易出現并發癥[8]。
2.6 聯合加壓交鎖髓內釘系統屬于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的一個新選擇,由兩枚頭頸螺釘聯合完成交鎖,在進行擰緊操作的時候,不會產生旋轉線性加壓,防旋穩定性較為理想,且能夠有效克服“Z”效應;主釘近端位置具有梯形橫截面和4°左右的外翻角,主釘遠端位置為分叉設計,可以使應力得到分散,使應力性骨折和術后下肢疼痛等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由于需反復進行擴髓操作,骨質流失量較大,技術要求高,且價格相對較為昂貴,基層醫院不易推廣[9]。
2.7 人工關節置換術老年粉碎性骨折患者通常建議實施關節置換,該方法在醫學界尚沒有達成一個廣泛的共識。一些學者認為,該項技術能夠對發生骨折的大小轉子進行固定,使股骨距得以重建,置換人工股骨頭假體,可以使患者在術后早期下床并負重進行活動,使康復的速度明顯加快[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