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婷 (呼倫貝爾學院教育學院)
朋輩心理輔導,又稱朋輩支持,是指年齡相當者自愿參與,人們互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具有類似于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活動,從而使參與者的心理素質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朋輩心理輔導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和加拿大,在心理輔導人員匱乏的背景下誕生,到20 世紀末在歐美等國家廣泛推行;約在20 世紀70 年代,臺灣地區的朋輩心理輔導逐漸興起,相關機構開始實施朋輩心理輔導,如生命線、家扶中心等;20 世紀末,國內研究者開始關注朋輩心理輔導,并將其應用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近些年來,我國朋輩心理輔導的產生在于學生急速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與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無法滿足之間的矛盾。基于此,國內高校逐漸推行朋輩教育,并蘊含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2000 年左右,個別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學、上海大學等開始出現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從2003 年開始,華南農業大學逐步全面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組建了一支比較龐大的朋輩輔導員隊伍,包括學校、學院和班級三級朋輩輔導員;并且有部分高校開展朋輩團體心理輔導、沙盤游戲等活動,年齡相仿的主體更加具有同理心,易于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這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設置班級心理委員
高校在各專業班級設置心理委員一職,協助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現層級模式,學院首先培訓心理委員,由心理委員以班會、團日活動的方式向每位同學傳達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方法;同時留心觀察班級同學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表現,必要時給予關心幫助,并及時向輔導員、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反映,為同學、老師及班級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務。案例顯示,很多危機情況最開始都是由班級心理委員發現、上報,進而得到專業干預的。
2.開設心理健康工作室
組建學生心理社團,開設心理健康工作室。學生社團配備輔導教師,指導學生運營管理社團發展。心理社團的功能包括宣傳心理知識和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務等,其中社團可定期開展主題式團體心理輔導、朋輩個體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校園心理劇排演等活動。社團成員不僅是心理學愛好者,還需要具備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納入成員時需經過嚴格地篩選、培訓和考核,審核合格后才可加入社團,這是心理健康工作室開設相關活動的基礎保證。
3.樓棟朋輩輔導模式
南昌大學2005 年起,打破了傳統學生上門咨詢的局面,深入宿舍樓棟開設了11 個學生樓棟心理咨詢室,開展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工作。樓棟朋輩輔導是將心理輔導工作建立在學生樓棟基礎上,深入學生社區開展朋輩教育,以發揮學生助人自助的作用。在每棟宿舍樓設置樓長值班室和學生工作室,樓長為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高校畢業生擔任,對整棟樓的學生進行有序管理,在學生工作室可組織開展心理工作坊、辦心理海報、周末團體游戲等活動。
1.朋輩心理輔導面談
朋輩輔導者與被輔導者年齡相仿,易于達成共情,從而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促使被輔導者敞開心扉、開放自我、發泄情緒等,使朋輩輔導者充分掌握其信息,提出合適的建議,促進心理輔導工作的有效進行。而且朋輩心理輔導突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保證安靜不被打擾的前提下,在宿舍、校園、教室都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室以外的環境讓人心情更加放松,提高朋輩心理輔導的有效性。
2.朋輩心理輔導熱線
心理熱線相對于當面咨詢更能保護來訪者隱私,同時更加便捷,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尤其當出現突發事件,產生心理危機時,能夠給以及時地心理疏導。目前,不少高校設立了朋輩心理互助熱線,由受過專門訓練的朋輩輔導員擔任接線員,通過電話進行朋輩援助,如北師大的“雪絨花熱線”、清華大學的“李家杰熱線”等。
3.朋輩團體訓練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以朋輩輔導員帶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團體活動、互動游戲,讓同學們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認識自我,彼此學習。朋輩團體訓練因實施起來較容易,參與者眾多,效果明顯而受到普遍歡迎。
4.網絡朋輩心理輔導
網絡朋輩心理輔導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朋輩輔導員利用心理網站、微信公眾號的相關功能,通過互動解決問題,向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二是指學生通過瀏覽心理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達到心理自助的目的。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力求做到專業化、職業化,但目前從業人員的數量及水平難以達標,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援助需求與從業人員數量不夠、水平不足形成矛盾。臺灣地區相關研究表明,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增進人際關系、學業成就、社交技巧、生涯規劃能力以及自我發展的作用,這項工作的開展,緩解了高校“生多師少”、心理援助不足的壓力。
法國作家莫羅阿曾說,“學校里的同學和朋友是比父母還好的教育者”。青春期(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以來,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時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家長和老師,而是其同伴。朋輩輔導者是有著心理學專業知識并與其年齡、生活時代相近的同伴,他們對學生的心理困惑有著相似的體會和感受,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其情緒和心理狀態,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夠快速建立共情,互相尊重、信任。學生朋輩在開展個體輔導、團體游戲等活動時,能夠讓學生在輕松平等的氛圍中逐漸受到影響,產生積極地改變,這是一種更高效的輔導方式。
朋輩輔導者是同齡伙伴中心理素質及綜合能力較強的大學生,他們在學生中有榜樣示范的作用。同伴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潛移默化中將積極品質、積極關系等元素傳遞給需要幫助的學生,使其從中調節不合理認知,改變不良行為,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同時在輔導其他同學的過程中,溝通能力、助人水平不斷提高,促進自身心理品質和綜合水平的提高。
校園文化作為隱性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校風學風、校園活動等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朋輩互助似一縷清風灑滿校園,其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形態幫助學生梳理問題、解答困惑,其中既龐大又專業的隊伍能夠及時滿足學生的需求,由服務少數人轉為面向多數人,由防治性目標拓展為發展性目標,能夠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人格塑造、情感陶冶等功能。
在國內,朋輩輔導者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使得后續朋輩心理輔導工作難以開展。這項工作的開展并不是有滿腔熱血就能做好的,朋輩輔導者需要具備心理學專業素養及人格魅力等綜合能力。首先,在自愿報名的學生中展開篩選,將學業成績、人格品質作為第一輪篩選指標,成績優秀的學生生活適應良好、積極上進,對身邊人富有榜樣感染力;有責任心、耐心的學生易于具備傾聽、積極關注等心理咨詢技術。通過選拔的朋輩輔導者需要進行心理學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知識的培訓,心理學專業基礎知識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咨詢學的學科知識,心理學專業技能涉及心理咨詢技能、心理診斷技能和心理測量技能,考核合格后即可以參與朋輩心理輔導并進行定期督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學校教育的基石,這項工作開展得豐滿充實,離不開朋輩心理輔導的輔助作用。審核合格的朋輩咨詢員能夠及時了解同伴的心理困惑,同伴在傾訴郁結中釋放自我,這是在朋輩小屋中進行的個體心理輔導;對于有同樣困惑的學生,可以采用招募的方式組建團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例如:有宿舍人際困惑的同學組建團體,對其開展系列團體主題活動:心有千千結、你說我畫等;校內心理實訓資源的充分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設有沙盤室、宣泄室和音樂放松室等,對有焦慮狀態、情緒激動緊張等特定問題的學生,為其選擇合適的場所進行干預。
即便現代資訊便捷,缺少宣傳推廣,相關的輔導和服務仍不為人知,很多學生有心理困惑無法解決,是因為不了解朋輩心理輔導。豐怡的研究發現,在朋輩心理輔導發展較好的高校,調查中有43%的學生對朋輩心理輔導不太了解,甚至有34%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只有7%的學生對這個概念比較了解。朋輩心理輔導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吸納優秀負責的學生,形成一支具備心理服務功能的特色隊伍,有必要通過宣傳讓廣大學生認識這支隊伍,推廣心理服務,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朋輩心理科普、危機干預、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對于傳統模式,可以采用懸掛條幅、發放書簽的方式,讓走在校園中的學生認識朋輩;現代模式可以運行公眾平臺、宣傳鏈接和視頻轉發等傳播方式,以達到學生遇困惑之時有求助方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