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虎 胡煒杰 康新平 朱玲 王鍵 紀紅兵(.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化學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化工學院)
一個國家或地區培養研究生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直接反映出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甚至可能影響到國家地區的興亡,尤其是在當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1-3]。于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生培養經驗,同時也緊密結合自身的國情,不斷完善本國研究生培養制度,在相互借鑒融合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培養模式,從而為培養本國高端人才打牢制度基礎。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也一直通過各種途徑,在向歐美國家學習,逐步改進自身研究生培養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創新型高級人才,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在國際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既有利于中國的長遠發展,也符合中國當代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4-6]。
其中,化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在中國高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門典型的以實驗、測試和應用為基礎的學科,任何結論的獲得都離不開具體實驗數據的支撐[7-8]。筆者曾就讀于中國985 高校和德國的知名高校,因此對于中國和德國的化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都有所了解。本文將主要以筆者的教育經歷和見聞為基礎,從幾個方面淺談中國和德國的化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同之處。
德國的教授或者研究人員,非常喜歡把研究方向相近的幾個研究生組織在一起,在辦公室等地方進行半正式的小規模圓桌會談,有時候還會準備一些咖啡糖果等零食,氛圍相對來說比較輕松,研究生不會過于緊張,如此,研究生會發揮得更好,甚至可能提出非常新穎的科研觀點;在正式場合不敢或不便說的話,在這種半正式的場合可以委婉表達出來;這種小規模的交流,使得導師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和每一個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在實驗上或者生活上的需求,能夠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且研究生不是單方面的聆聽接受,而是在師生平等的討論環境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在這種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研究生獲得科學知識,學會從事科研的正確方法[9]。相對而言,在半正式的交流中,中國教授有時采用命令的方式,研究生只要聆聽照做就行,使得氣氛過于緊張,一定程度上對于研究生的思維形成了隱形的束縛[10]。
一般來說,在德國正式的組會報告多選擇在大教室或者報告廳之類場所,每隔一周或幾周都有一次,但并不是每次每個人都要匯報。整個團隊會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分為幾撥人,每次正式的組會只有一撥研究生作報告,其他的研究生要參會并且提出問題。通常來說,每個研究生一個或幾個月要做一次正式的組會報告,有的課題組甚至半年才做一次。這樣遵循了科研的規律,使得研究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探索實驗,因為科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候甚至會走很多彎路,大部分情況下一周之內不可能有明顯的進展。部分教授偏向于要求研究生每一或兩周就要做一次組會報告,德國教授會鼓勵大家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雖然有時候部分研究生提的問題看似有些天馬行空,但是導師還會繼續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提問,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呵護科研的初心和興趣,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大有益處。但是在中國,開組會的時候研究生可能不敢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因為如果提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從導師角度來看沒有價值,導師就可能會不滿意[11]。
參加一定數量的workshop 是德國博士研究生畢業的條件之一,通過理論講解、手把手培訓和獨立動手操作,可以使研究生對于大型儀器的構造、工作原理、維護、樣品制備等有深入了解。另外,由于化學類自然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有時候所用到的儀器并不一定是商業渠道可以買到的,這種情況下,需要研究生自己動手搭建或者是把不同廠家的儀器拼接在一起聯用。德國的導師一般會非常鼓勵研究生直接參與到這種非商業化儀器的搭建,并且負責其中的一部分任務。相關的廠商會派遣專門的技術員,協助研究生把儀器搭建完成。這樣對于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極大促進作用。非常有益于應用型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12]。國內一般要求研究生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到實驗上面,不是特別鼓勵他們直接參與負責搭建非商業化儀器,大部分課題組會委托廠商搭建儀器,然后直接購買。
德國的化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是國際化的,博士畢業是要求參加一定數量的國際會議,借此可以開拓研究生的眼界,把握國際最前沿的科技動態,學習別人科學研究的長處,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國際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合作。并且如果研究生做了大會報告,還可以顯著提高個人以及所在單位和國家的國際知名度,長遠來說非常有益[13-14]。相對來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可能沒那么多。
一般來說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一篇高質量的化學專業論文,都是要通過團隊協作的形式完成的,主要貢獻者成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其他的直接參與人員為共同作者。在德國共同作者的貢獻也是很被重視的,申請德國的研究基金或者找工作的時候都是很重要的加分項目,這樣就在無形當中鼓勵了團隊合作,所以德國的研究生比較喜歡互相協作來完成一篇論文。但是在中國,有時共同作者的貢獻往往會被弱化或忽視,一定程度上,這種氛圍不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德國的研究生制度多是寬進嚴出,所以出現了不少研究生花費5~6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以最終拿到博士學位。并且在讀研期間,如果某些學生表現不好,長時間沒有像樣的成果出來,導師就會認為這部分研究生不適合從事化學專業的研究,會以寫信或者約談的形式,非常委婉地告訴這些學生,可以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也許會做得更好。相反的,中國的研究生多采取嚴進寬出的政策,很少有被中途淘汰的,所以就出現了考研難,畢業容易的現象。少部分的研究生讀研期間不認真從事科研,沒有太像樣的成果,照樣也可以畢業,甚至出現了極少部分的研究生就是為了拿到文憑而讀研[15]。
綜上所述,每個國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只有以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兼容并包的心態,吸收融通其他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國情,不斷提升中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水平,才能源源不斷為各行各業輸送大量并且優質的創新型高端人才,進而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