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錄 (甘肅金昌市永昌縣南壩中心校)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發展水平,與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息息相關。把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這一項基礎性工作做好,對于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整體發展而言,就等于增強了關鍵驅動力。那么,如何促成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專業化成效呢?
教育發展理念就是符合教育發展科學規律的,能夠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增加投入全面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全新發展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要全面貫徹落實這一發展理念,在教育教學設施建設、設備器材購置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增加。特別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學校要全面實施發展教育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學校特色發展的進程中,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教師專業化發展,就是要踐行教育發展理念,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需要思想的助推。沒有思想意識作為驅動,教師往往會迷失成長的方向,失去發展的靈魂。為此,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樹立教書育人光榮的思想,強化教師的主體化發展意識,不僅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更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這一思想和意識的形成,在策略上需要“內化”。所謂“內化”即把規范、樣板內化為思想意識。一是在集中學習中學。學校每周可以有一次例會。利用例會時間就可集中深入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或者圍繞條文聯系本校實際學,或者通過觀看全國師德模范專題片學,或者結合教師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傾向在整改中學,方式盡可能多種多樣。這樣,讓教師對職業道德規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規定內化為整體感受。二是在活動的開展中學。各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辦各類師德師風建設活動,例如通過師德師風大討論、征文比賽、演講活動等,讓青年教師交流自己的看法、暢談學習的感受、發表學習的心得。三是向先進典型學。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型的事跡是值得深思的。身邊的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都是青年教師學習的榜樣和鮮活的教材。他們事跡就在眼前,大家都聽得到、看得見,有“現場感”,交流起來也方便,對學習者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另外,可以通過邀請國內知名師德師風優秀典型來校演講,或者組織青年教師觀看他們的先進事跡,向他們學習。如此一來,通過召開例會學、舉辦活動學、專門向先進典型學,教師就會把規范內化為必須遵從的思想意識。
師德師風建設的目的在于用精神體現品質,用行動詮釋教育教學規范。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分步設定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重點,往往對中青年教師的職業主體意識的外化作用很大。例如,對新招聘的教師,師德師風教育就是學校外化他們教育教學行為的重點培訓內容,讓他們在進入工作崗位前熟悉師德師風教育內容,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向師德師風標準和學校要求看齊。對中年教師,就要從教育教學技能的嫻熟上用影響力詮釋師德師風。再如,選任班主任時,學校把師德高尚、師風優良、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的優秀教師選用到班主任崗位上,在導向上就很好地把班主任工作的標準進行了外化,給其他教師樹立了學習的典型或看齊的榜樣。
學科教學能力是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的根本,它不僅是延伸教師專業特長的基礎,更是支撐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專業因素。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主要表現為基本的綜合教育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學科能力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最基本的能力,落實教學行為就是夯實學科能力根基的最有效手段。把教學行為夯實,包括備課、說課、授課、評課。備課淺層次的來說就是研究大綱,分析教材,把握學生,撰寫教案;從深層次來說就是創新設計,形成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案。深層次的備課行動貴在交流,拓寬教育教學視野,掘深教育教學內容,豐富教育教學方法,體現教育教學個性。例如把個人的備寫行動納入備課組和教研組的集體備課活動之中,實行同課異構、異課同構,交流切磋,揚長避短,形成個性化教案。說課就是將自己的設計說出來,一是吃透教學內容,理清授課思路;二是通過他人的評議鑒定自身設計的合理性、獨特性。授課就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所設定內容,按照一定的模式或思路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評課就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分析師生活動中突出的優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要重視觀摩課的評課,觀摩課一般都能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它不僅展示著成熟教師教學的智慧和成果,而且能夠引領青年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借鑒優秀教育教學經驗。為此,組織中青年教師參加校內外名師觀摩課的評課活動,對中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都是很好的能力提升路徑。此外各種競賽活動的舉辦,對于落實教學行為、夯實學科能力根基也很有用。例如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說課比賽、優質課競賽、教育教學經驗推介大賽等,都能營造教師技藝切磋、能力交流的氛圍,搭建自我磨礪的平臺,激發中青年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展示他們的教育教學風采,樹立他們行動研究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科教育教學能力。
學習改變命運,理念引領行動。教師的個人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學校的“富腦”或“充電”工程。畢竟,教育教學新理念對改變教師的教學思想、方法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為此,學校就要為教師的學習搭建平臺或提供方便。例如,舉辦新課程理念集中學習會、學科教學新知識講座、新理念踐行經驗交流會、讀書月活動、教師必讀書目讀后感交流活動等,深入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集中交流讀書學習心得,以此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另外學校還要在人員上“輸出”、理念方法上“輸入”,利用各種機會選派教師參加培訓、外出參觀、學習取經,回校后為全校教師做報告、講感受,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帶回來,講下去,做起來。這些做法對于中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都至為關鍵。
對教師成長與發展成效最好的檢驗就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學成果的取得。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教育教學成果需要研究。
教育教學實踐是大課堂,不僅讓學生受益,而且對教師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課堂中掀起的一個高潮,教師如果善于總結,就是一篇高質量論文中的關鍵內容;教學中的一絲靈感,教師如果善于發現,就是一篇高質量論文中的主題思想;教育活動中的一次成功,教師如果善于交流,就是一篇高質量論文中的可講經驗……所以,教師把教育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及時總結出來,寫成課堂實錄、教學案例、教研論文等,在自己受益的同時還能讓其他教師或學生從中受益。這也是檢驗教師成才和發展成效的關鍵性標準之一。
對于許多基層教師來說,走向教育教學學術前沿,沒有研究環境與條件,但是,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卻需要教師解決。為此,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應該立足教育教學實際,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瓶頸問題進行研究。這樣既能解決問題,又能提高科研能力與水平,對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取得教育教學成果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總之,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和踐行教育發展理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學科教學能力、重視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都有必然的聯系。學校把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就增強了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顯著提升了成長與發展的專業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