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啟鑫
(遼寧省海城市析木鎮人民政府,遼寧 海城 114208)
近年來,經濟管理信息化成為各個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帶來技術支持,借助互聯網開始新一輪經濟發展改革,不少產業在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下開發更多新業態。農業經濟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也逐步利用新技術開展農業生產,從技術灌溉到機械加工生產再到生產一體化工廠,新技術的運用為農業經濟發展插上新的翅膀,隨著技術的深入應用,農業經濟管理也逐步靠攏成熟的農業生產體系,適應當前新時期的產業發展要求。
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發展相對遲緩,雖然國家在政策和技術支持上已有部分傾斜,但是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差距還是相對明顯。在新一輪農業經濟改革中,國家明確農業生產中的資源要素三大權利,進一步整合農村生產資源和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幾個農業生產大省均已采取適合當地發展現狀的農業資源分配政策。農業經濟發展過程帶有比較明顯的區域性,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氣象進一步不穩定的前提下,不少省份的農業生產容易遭到打擊,但一些地區由于土地資源較為集中,在生產管理上更占據優勢,在應對惡劣的天氣環境時能夠更好的處理生產事故。但這部分農業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整個農業發展新時期,部分地區的政策判斷跟不上社會生產的需求,從而導致經濟管理不盡人意,由此帶來了相對明顯的地區農業生產矛盾[1]。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獲得相對自由的土地經營權,由于部分地區的土地資源分布狀況相對復雜,農民的生產相對個人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部分農民棄田入城,導致農村土地的擱置問題,部分農民受到小農經濟影響加上一些外部的農業生產因素影響導致連年生產收成下降。在這樣的生產背景下,國家提出了新的農業經營政策,集中農村土地,引導大資本進入農村投資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基地,農民的經營權流轉至集體手中,并且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保證農民有收入,或者集體引導農民共同發展專一化產業,促使農民能夠連續增收。但是在經營權流轉的過程中,農民對自身的土地仍抱有一種相對執著的態度,部分農民不愿意離開多年耕耘的土地,在土地私有方面,部分集體沒有相對明了的經營思想導致土地生產率不足,或者一些土地經營偏離農業生產的范圍,經營不善也沒有相對合適的處理方法,導致農民不信任集體的決策,生產信息具有一定的分散化,不適合進行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落后信息技術狀態也沒有具體的信息應用技術,如果要發展農業信息技術需要政府切實關注這部分農業政策,同時進行合理的信息收集。
國家對農村發展專項投入正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地區發展落后,地區政策落實存在相對明顯的差異,從而導致部分農村獲得的專項投資不足以支撐整個農村建設發展需求,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落后,農民的生產保障投入也存在著相對明顯的地區差異。以東北某地為例,一農村在春季生產補貼中由于土地資源分散和農民經營不善等現實問題,沒有達到集體補貼領取的標準,導致春季生產落后,并且沒有能夠發揮本地的土地資源好的特點,越來越多村民選擇離開農村進城。在落實農村經濟投入政策時,部分農村工作人員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并且聽取當地農民意見進行相關調研,導致年年投資增多,農村發展起色不一的現狀。在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也沒有設定相關的標準,使其建設和農民的公共生活需求相符合,一些農村沒有配備完善的公共娛樂設施,農民的公共生活保障不足。
在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落后的情況下,不少農民會選擇離家入城,但農民對新的技術和新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多,導致他們在入城后生活并不順利,這部分農民在農村可以進行二次就業,農村在吸引二次就業時沒有對農民進行新知識的培訓,導致農民在就業過程中容易遇到知識技術的困擾,在農村集體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農民的技能學習問題,幫助農民學習更多農業生產的知識。與此同時,農民也缺乏一定的維權意識,在面臨不合理的分配行為時不能及時通過合理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意識問題,很多農村地區不能及時講解農民的合法權益,導致農民在農村發展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從而失去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2]。尤其在北方地區,農民自身的知識水平和集體經營意識不足容易導致農業生產改革產生困難。
隨著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完成,集體掌握農民土地的經營情況,面對整體農業增收未達標的情況下,各地區政府應該收集好整個地區的農業信息發展資源,根據時間或者空間因素進行分類,并且建立一個容量大、種類功能齊全的資源開放平臺,在不同時節要積極收集當地地區農業生產情況進行數據保留,并通過相應的技術算法進行未來的生產結果模擬,以此做出更好的農業生產判斷。在收集生產信息過程要注重幾個方面,首先是數據收集的專業性,政府在收集相關數據時不能夠以一般的標準進行數據判別,尤其是當前經營權流轉后,眾多土地數據和經營資源需要進行專業化的整理區分,其次是數據收集的精細化,很多地區在數據收集方面總設立一些相對廣泛的收集標準,很多數據可能不符合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現狀,容易造成數據無效性,精細化的數據收集能夠幫助政府落實具體的農業生產發展計劃,從更多方面判斷不同農村的農業生產需求,以此促進農村發展具有本地特色,最后是數據的比較性,在收集數據時不能單一化,要多維度收集數據,一方面是當地本年數據、過往數據的比較,另一方面是當地不同農村的詳細數據比較,這些比較能夠更好區分農村之間的發展差異,并在不同角度進行整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數據整合。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農業信息資源平臺,進行相關農業生產資源整合能夠影響當前的“大公司+農業”的生產發展選擇,在農村生產過程中豐富的生產資源信息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據資源數據對比可以得出更多未來農業生產的趨勢。
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需要政府合理設計農業投資,傾斜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平臺建設。當前農業信息化需要圍繞生產—銷售進行,尤其在平臺設計上要尊重不同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業信息的完整性影響著農村生產的選擇。在平臺設計上要傾向開放交流,開放面對的是各方不同信息的交流,在農業生產中要切實把握資源的篩選,不同資源能夠有不同的作用,不僅是面向農業生產的主體也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將不同的資源用相對合理的框架進行分配。整個平臺的設計也要符合交流的需求。當前三農政策要求各地政府多多開展農民節,打造特色的農業活動,提升農民的收獲感和幸福感,平臺可以以農民節為主要的方向,多多展示不同角度的農業生產現狀,對外打開交流的大門,或者利用當前新媒體傳播的廣泛性,打造屬于當地農村的新媒體特色口碑[3]。政府也要加大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不能做門面工程,要使農村發展與現代經濟社會相接軌,尋找新的契合點。打造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需要政府在信息技術領域大膽創新,不僅是設計農業信息化平臺,收集相關農業信息,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更要打造一個本地特色的農業信息傳播形象,促使農業經濟走出去,打造不同的經濟生態,吸引更多投資進入農村,加大農村投資力度。
農民在新時期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合理的技術指導,尤其是在整個“大公司+農業”發展環境中,公司會帶來少數相關的技術人員進行生產活動,仍不能滿足整個農村經濟需求。政府應該吸引院校畢業生進行農業生產培養,以當地切實的農業生產狀況為主要實踐機會,培養各種收集農業信息的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解決各種生產問題,打造一個完整的農業知識傳播鏈,提供農民的農業知識,以知識扶貧,讓更多農民能夠自主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培養大量的農業信息技術人員也能幫助農業信息平臺快速成長,增強信息平臺的專業性,打造一個相對活躍的農業信息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機會[4]。
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切實關注當前國家的農業發展政策,收集當前地區的農業土地發展資源信息,以此為農業信息化管理的基礎,再進行相關管理平臺的設計,政府要不斷加大對農業信息技術的投入,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技術水平,要不斷關注農民的知識學習,推動農業信息平臺自上而下的使用,推動當地農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