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校史館里,赫然鐫刻著學校創辦人匡仲謀的訓詞:“指引者教師之功也行有不至從容規誡者朋友之任也決意而往則須己用力難仰他人矣。”這段訓詞摘引自朱熹的《朱子語類》,如今吟誦品味,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敬意,一種景仰之情。
一部中國近代史,名流賢達,群星燦爛,匡仲謀或許不是彪炳史冊的中華文化名人,然而那風雨如磐、國是日非的歲月,他奔走呼號,傾家辦學,開風氣之先,于江南偏僻鄉村創建一所全新的現代學校,其間的危難困苦、曲折坎坷可想而知。然“決意而往”,義無反顧,百折不撓,這需要一種怎樣的犧牲精神,怎樣的頑強意志,怎樣的大義凜然?
“須己用力”“難仰他人矣”,誓言鏗鏘,感慨深沉。不等待,不拖延,不推諉;敢于作為,敢于擔當,呼嘯前進。斯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格風范。面對這熠熠生輝的訓詞,似可看到匡仲謀正跨越時空向我們走來,訓詞中蘊含的教育理念于當下為師者亦有裨益。
“指引者教師之功也”,意謂教師的責任是指引學生成長。那么,任何口實下的放棄指引,放任自流都是教師的失職。同時,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指引,學習成長的主體終究是學生。認定教師不是中心,教師不是主宰,教師更不是上帝,教師聞道于先又學有專攻,故對后之來者的學生應有幫助指引的職責、義務與能力。匡仲謀的教師觀或可與當今頗為風行的后現代的教師觀契合——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論及“朋友之任”,則是見“行有不至”便“從容規誡”。“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難得諍友,難能道義相交。人不能沒有朋友,沒有友誼,《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足見朋友于學業長進之重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重友情的文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士林的友情見之于“仁”——“克己復禮為仁”;江湖的友情見之于“義”——“雖千萬人吾往矣”。前者有書卷氣,后者有英雄氣。無論是士林還是江湖,朋友交往均有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
匡仲謀認為,你如“行有不至”,朋友就有“規誡”的義務。“不至”而非“不當”,“規誡”而非“規勸”,可見朋友之間律己與責人之嚴,自覺程度之高。“規誡”而“從容”,既非言辭過激,也非輕描淡寫,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旨在幫助朋友長善救失。教師之于學生,既有師道之尊,又有朋友之誼,亦師亦友,則教師之教淡定從容,有如春風之化雨潤物而無聲。
師道之要在“指引”,友道之要在“規誡”,為人之道在“擔當”。匡仲謀的訓詞從“師道”“友道”“為人之道”三個角度立論,言簡意賅,既垂訓莘莘學子,更訓導為人師者。見賢思齊、從善如流,是后之來者的歷史選擇;知行合一、與時俱進,以鑄就一代新師表,造就現代教育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