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霞
在初中道法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情境是提升學生自主性、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生活情境,有其他教育方式無法取代的特定優勢:更具感召力的教學氛圍,有更豐富的教學素材。素材來源于生活,從生活化情境出發,這能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生活為依托的教學模式會極大程度地提升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消解教與學之間的阻力。
以學生生活中發生的事作為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銜接理論與實踐。例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身經歷出發,寫一篇關于自己經歷的挫折以及如何戰勝挫折的小文章。寫完后,學生小組討論,評選出最佳小短文,并在全班分享。有一位學生分享:“在運動會上,我在400米預賽時跑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我很開心。但是由于激烈的運動,我跑完就肚子疼。同學們和老師都勸我,如果感覺身體不舒服就放棄。但我覺得我不能輕易言敗。為了自己,為了班級,我拼了,最終在決賽時成功奪冠!”分享結束,教師向大家提出問題:“為什么他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不放棄,還要堅持參加決賽?”學生們領會到,他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力,這是打敗挫折的法寶。這個分享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并不枯燥,課本上的理論其實都來源于生活。
自然、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師生互通,提升教育效果。
一是創設平等溝通平臺。教師可以設置小游戲、小活動等,實現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交流。例如,在學習“悄悄變化的我”這一主題時,對于如何積極應對青春期的矛盾心理這一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不記名的形式將自己的煩惱、困難寫在小卡片上,再把卡片打亂放入箱子中。學生隨機抽取卡片,教師和學生針對卡片上的“煩惱”進行探討,分析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青春期出現的矛盾心理。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會引發其他學生的共鳴,師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拉近師生距離。
二是創設競爭性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課堂上小組間交流競爭,也可以讓學生發揮創造力,自主選擇教學情境,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組織設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對生活中的某一事件進行評論,對事件中的參與者提出建議,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評價打分。競爭性的教學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和判斷力,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此外,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促進其生命健康成長。
三是嘗試情境人物扮演。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鼓勵學生以課堂小短劇的形式對情境內容進行表演。通過人物角色扮演,學生能感知角色心理,體會情境中的事件,進而加深對事例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體悟。例如,學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通過模擬法庭加深對法律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身邊的事件引入課堂,情理兼具,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具體的生活實踐,通過體驗式情境提升課堂實效性,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知行合一。在教學《情緒的管理》一課時,教師可以以“路怒族”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會出現“路怒族”?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你是一個具有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人嗎?教師也可以以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為例,組織學生感受青春期情緒的特點,引導學生做好情緒管理,運用情緒調節的方法,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是教師進行情境式教學時所用的關鍵性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以情動人。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與學生間要做到心靈互通,教師以人性的溫暖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期待,真正把心貼近學生。二是從小事入手。生活化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必須從身邊點滴小事入手,既要細致入微又要澎湃動人。三是抓住教育契機,增強情感認同度。我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著力點是“育人”,但更關鍵的是要“育情”,即要抓住教育契機,采取科學合理的情境選擇,恰到好處地實施感化式教育。
向學生傳遞理論性知識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升判斷力,增強同理心,才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最終追求。總而言之,在生活化情境模式的教學與選擇中,教師尤其要注意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情理兼具,以理服人,以情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