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勇,劉全安,陳益政,鄧萬渝,鄧小輝
(1.四川省萬源市果樹技術推廣站, 四川 萬源 636350;2.四川省萬源市種子管理站,四川 萬源 636350;3.四川省萬源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萬源 636350)
萬源市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優勢,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建設中醫藥強省。中藥材是萬源市的“4+2”重要產業之一,面積達1.33萬hm2以上,中藥材產業目前保持了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促進了藥農持續穩定增收,對于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向,打造“精準扶貧”[1]增收新亮點,全面實現脫貧,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萬源地處大巴山腹心地帶,系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連接川陜渝的經濟、文化、交通重鎮。海拔落差大,立體氣候明顯,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獨特的自然資源,境內中藥材資源最為豐富,歷來是中藥材傳統產區,載入國家藥典品種有杜仲、黃柏、厚樸、桔梗、天麻等,在國內國際市場有非常好的口碑。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品種多。境內現有中藥材品種達1206種,其中野生名貴中藥材20多種,重點發展品種30多種,尤以名貴中藥材天麻、萼貝等馳名。二是質量優。天麻被稱為“藥材之王”,具有極高的醫療和保健價值,對防治頭痛眩暈和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療效。萼貝[2]素有“川貝甲天下,萼貝冠全川”美譽。三是分布廣。全市所有鄉鎮均有中藥材資源分布,成規模種植的品種有重樓、天麻、黃精、玄參、茯苓、黃柏、厚樸、杜仲等。
近年來,按照“基地規?;?、生產標準化、加工規范化、銷售市場化”的思路,藥材種植面積穩步擴大,品質不斷提高,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3]。
大力開展引進中藥材新品種、新藥劑的試驗示范、推廣。引進元胡、前胡、獨活等適合秦巴山區的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在蜂桶鄉建設萼貝(太極貝母)種子擴繁基地67hm2,有效提高了貝母的產量與知名度。同時在中藥材上推廣使用病毒、白僵菌、綠僵菌、阿維菌素、大蒜素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園區推廣使用太陽能誘蟲燈,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
先后與省內的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技術合作關系,通過開展科研攻關,在新品種選育、種植、應用、推廣、繁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天麻有性繁殖技術研究》《萼貝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桔梗原藥工業化加工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都獲得了四川省、達州市獎項。通過科技三下鄉活動、科技之春、科普宣傳等活動和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指導,逐步在全市各鄉鎮普及推廣。
國家將生物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中央、省、市先后出臺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銀行擔保貸款、農業保險補貼、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等優惠政策,將中藥材、水果等特色品種納入政策性保險,降低種植戶的風險,確保公司、專業合作社、藥農增產增收。
深化道地中藥材產業鏈,同時帶動當地村集體、村民增收,使0.5萬戶精準戶脫貧,與幫扶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力爭三年抓好玄參、茯苓的精深加工,把本市中藥材產業鏈向上延伸,在藥食同源品種上做大文章,使其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擴大連片種植面積,提高中藥材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利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采用就業扶貧、產業扶貧[2]等措施繼續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持續穩定增收,當地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種植的中藥材品種多而雜,無強有力的主導優勢品種和拳頭產品,生產基地普遍存在種植分散、規模小,示范帶動作用不大,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缺乏科學系統的發展規劃。
中藥材加工的規模小、企業少、科技含量低、品種多、暢銷產品少,多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低,缺乏精深加工,市場競爭力弱。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生產銷售,加工滯后和銷售不暢已成為制約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正在扶持1~2個龍頭企業進行產品的初深加工,以期起好引領帶頭示范作用。
中藥材種植是萬源市的傳統產業,雖然歷史悠久,但基礎條件差,種植技術原始,規范種植管理技術尚不成熟。有待引進專業人才,將全市的種植、加工水平進一步提升,爭取發揮最大效益。
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的擴大,有些藥材品種因市場商品緊缺,價格暴漲,驅使山區農民濫采、濫挖,導致野生中藥材資源的貯量逐年下降或趨于枯竭。如重樓、白芨、萼貝、皮桔、石斛、豬苓等珍稀名貴藥材,生態平衡失調,品種分布區域縮小,甚至減少到物種滅絕的邊緣。因此,必須注重部分中藥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野生資源的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
通過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專合運作,力求在基地建設、加工提升、品牌營銷、信息服務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突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企業為主導,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1]。把萬源建設成四川較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良種繁育基地、飲片生產基地、現代物流倉貯基地。
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發展達2hm2;良種繁育基地建設67hm2;培育道地地方優良品種3~5個;中藥材倉儲年動態貯藏能力達到2萬t;全市中藥材年產值達到10億元,藥農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中藥材產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10%以上,全市加工生產領域帶動就業人數達到8000人。
一是調整充實了萬源市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確定分管副市長牽頭抓,負責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組織實施和協調工作;二是正在組建萬源市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心,組建一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由農業農村局牽頭,先對鄉鎮農技員進行培訓,用以指導藥農標準化生產。
野生資源日漸枯竭,有的品種已瀕于絕滅,調查野生資源品種屬性,資源分布地域和資源蘊藏量。收集相關藥用植物資源文獻資料、資源開發利用、科技研發動態及發展趨勢,提出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實施方案,為萬源中藥現代產業發展做準備。盡快建立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在低、中、高三個海拔點建立種質資源點,收集中藥材各類品種,移植到與其相適應的種質資源點進行種植培育。對藥用價值高和瀕危珍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2],要進行馴化栽培,提純復壯,擴增保存種質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以滿足中藥產業發展需要。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遵循道地原則[5],按照“道地適宜、集中連片、集約經營”的發展理念,重點選擇發展市場需求量大、醫療臨床常用、附加值高的特色道地藥材品種30個,有計劃的推進和實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地、野生撫育和良種繁育工程。集中力量抓好生產、示范、繁育、培訓 “四個基地”的建設。
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以精深加工企業為主體,依托中藥材協同推廣體系和科技創新團隊,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制訂道地中藥材生產技術規程,組裝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提高技術到位率和中藥材種植科技水平[4]。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構建創新平臺,整合人才、技術知識、信息、資金等資源,提升中藥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重點抓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人才引進提供更多優惠政策。
提升萬源中藥材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對重樓、黃精、天麻、玄參、茯苓道地藥材的種苗繁育、規范化種植、采收、貯藏、加工炮制的研究,制訂相關標準,正在申報國家道地藥材質量標準注冊、地理標志保護品種和編制道地中藥材品種備案,全力打造特色道地藥材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開展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加強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引導藥農在施肥、用藥、采收、加工等環節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產量和品質,鞏固萬源“天然藥庫”的地位。建立中藥材產業信息技術服務網絡平臺[1]。通過互聯網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媒體和平臺加大萬源中藥材產品的對外推介宣傳力度,組織企業參加省內外各種評優會、藥博會、農博會、招商會等活動,提升萬源特色中藥材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
聚焦龍頭培育、聯合體創建,著力抓好產業化水平提升。一要強化龍頭企業培育,提升聯農帶農能力。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牽頭、合作社組織、農民參與”和“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中藥材產業化聯合體。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生產資料、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分戶種植的“七統一分”管理模式,訂金、薪金、租金、酬金、獎金、基金、紅利等“六金一利”的聯結方式,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優質優價、增值增效和要素保障等問題[2]。采取引進合作等多種渠道,構建具有萬源特色中藥材加工生產體系,壯大中藥產業的主體實力。積極鼓勵、引導扶持農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企業購置先進加工設備和加工技術,以品種為核心,以資產為紐帶,結合企業GMP改造和技術改造,引進投資者,加快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建立起各具特色,大中小企業合理布局、充滿活力的現代中藥加工企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提高加工附加值。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中藥材良種專業化、生產綠色化、作業機械化、經營集約化、產品品牌化,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最終達到企業、種植戶贏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