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副主任藥師 劉金虹
1979年,喹諾酮類藥物從最初的無氟喹諾酮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諾酮(如左氧氟沙星),其藥理學特性顯著改善,療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認為是喹諾酮類藥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但由于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陸續報告的嚴重毒副反應,導致其臨床使用受到限制。
而藥物化學研究發現,6-氟基并非抗革蘭陽性菌活性所必需的。通過結構修飾,新的無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奈諾沙星和加雷沙星等開發問世并成功應用于臨床,展現的優點包括抗菌譜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某些喹諾酮靶位突變耐藥菌株依然具有較高活性,臨床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且尚未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常見的心血管、肝臟和糖代謝方面的毒副反應,成為喹諾酮類藥物發展史上的新標識。
除了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無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回歸還有別的意義:氟元素本身為人體所必需,但過量則導致氟斑牙、氟骨病;氟喹諾酮類藥物通過影響環境中各自微生物種群數量及其他高等生物的種群結構和營養轉移方式,會破壞環境中固有的、以食物鏈為聯系的生態系統平衡,在環境中誘發耐藥菌產生并大量繁殖和傳播,損害人類健康。因此,任何減少氟排放即使是微量的舉措,都是值得鼓勵的。也就是說,如果無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發展和應用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少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應用,無疑對生態環境有益。
新的無氟喹諾酮類藥物中,奈諾沙星對需氧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部分厭氧菌和肺炎支原體等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其抗革蘭陽性菌活性明顯優于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同類藥,特別是某些耐藥陽性球菌如青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和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于革蘭陰性菌則與其他氟喹諾酮大致相仿或略遜;有研究顯示,奈諾沙星對幽門螺桿菌、艱難梭菌和諾卡菌屬亦具有良好活性。
在日本,加雷沙星治療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和急性支氣管炎臨床有效率92%~96%,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有效率為85%,耳鼻咽喉感染有效率81%~95%。加雷沙星抗菌活性與奈諾沙星類似,抗陽性菌活性優于陰性菌;所不同的是,加雷沙星對結核分枝桿菌有良好活性,而奈諾沙星活性甚低。
同時,奈諾沙星習慣被用于社區獲得性肺炎,它的這一特性使社區獲得性肺炎(主要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屬革蘭陽性菌)在應用喹諾酮經驗性治療時無須擔心肺結核病被誤診,但使多重耐藥結核菌的治療少了一種選擇。要知道,在初診社區獲得性肺炎想將肺結核病完全排除并非易事,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經驗性抗菌治療能夠避免肺結核病誤診,這更具現實意義。而目前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抗多重耐藥結核菌活性方面活性較強,且人們仍在努力從結構修飾中篩選更優秀的抗結核喹諾酮類藥物,少一個奈諾沙星似乎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