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媛欣 陶 佳*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運城 044000)
2020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商洛考察時強調電子商務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1]。“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運作模式和商業運營模式,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加了新動力,有效帶動了消費,促進了經濟可持續發展,也為廣大農民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好收成”更加容易變成“好收入”。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臨之際,更應進一步發揮電商扶貧的作用,確保脫貧目標更高質量的完成。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要從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市場模式發展等方面實施電商進村綜合示范。對現階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重點進一步明確,充分顯示了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激活農村市場發展活力,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2]。
對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電子商務是在自然條件、交通運輸等客觀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斷推進電子商務向農業農村延伸、滲透和融合,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暢通了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和速度,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通過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電子商務平臺推動了農業產業有序發展,打通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等產業鏈條的全過程,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信息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以移動互聯網為依托的電子商務平臺打破了傳統的消費理念和銷售模式,縮短了整個產品的流通環節。因此,構建農村地區電子商務平臺體系建設,一方面可以可以拓寬農產品信息分享渠道,提高農產品信息宣傳效率;另一方面,推進了農村電商與生產和銷售緊密相連,進一步暢通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省掉了更多的中間環節,有效縮減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從而減少了成本開支。
近幾年來,農村地區電子商務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廣大創業者創造了更多的商機,很多農村地區外出務工人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紛紛返鄉創業,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振興和產業發展帶去了活力和催化效應。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建設與發展的政策支持下,廣大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很多電商平臺發展帶頭人以及網紅商業主體,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要素得到了更加有效地發揮和使用,為全面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建設與發展相對還比較之后,截至2019年末,我國互聯網用戶數近5億,農村地區寬帶用戶總數達1.4億[3]。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度和使用度都在不斷增長,但從總體上看,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范圍仍然有限,農村網絡信息服務點建設還不夠健全,電子商務發展滯后。同時,很多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無法設置物流配送網點,主要依靠上一級物流配送機構進行中轉,導致物流速度慢,配送成本高,很多特色農產品的運輸比較慢,影響農產品質量。農業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沒有完全通暢,很多農民沒有體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也沒有真正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紅利”。
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率和使用率相比城市仍存在較大差距。甚至有部分農民對互聯網認識不夠,基本沒有使用過互聯網的情況。對“電子商務”這種新興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比較片面,傳統的農產品銷售理念和思維根深蒂固,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度和辨識度不高。部分農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對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了解,這也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原因之一。
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顯示,在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中國農村電商正在快速發展。同時對未來農產品電商人才的需求進行預估,到2025年缺口達350萬人[4]。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率和農民的網絡使用率相對仍偏低,很多農民對電子商務不熟悉,使用效率不高。此外,受當前很多農村地區經濟還不夠發達,生活條件和薪資待遇等方面的條件制約,電子商務人才流失嚴重,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設與創新發展難以取得較大突破,對經濟發展和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形成了較大阻礙。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仍然要靠傳統的營銷模式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銷售模式比較單一,電子商務平臺方便、快速、高效的信息發布和資源共享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民往往成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消費者。一方面,現有的電子商務平臺開發、建設和使用與農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計算機操作水平存在一定的“脫節”,導致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我們還需要加深對農村主體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使用的網站雖然信息量比較大,但網站信息內容與其需求不適應,導致網站信息平臺認可高和使用度都不高。
電子商務助力農村扶貧的目標是通過第三方電商平臺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渠道,同時根據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來更好的引導農村電商的發展,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做到脫貧之后不反貧,直奔美好小康生活。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陸續制定并出臺了支持和鼓勵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這既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資源配置的需求,也引導了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各級政府應該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特點,整合優勢資源,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強電子商務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組織企業宣講,組織農民參觀學習電子商務的線上和線下運行,幫助農民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并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基本要素有全面的了解,鼓勵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事業發展。同時,政府還應該幫助農民轉變傳統思維,幫助他們建立電子商務合作組織,化整為零,將各具特色的農產品進行集中分類,充分利用大型電子商務平臺的資源優勢,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和宣傳,并形成穩定的產品生產、包裝和銷售體系。
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電子商務人才對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遠來看,應加強農村當地的教育,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青年應努力學習,未來回報故土,成年人應學習電商技能,加強商務培訓,做到人才的自給自足;利用政府政策優勢不斷加強農村貧困地區建設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建設,著力培養既具有豐富電子商務理論,又掌握了實際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各高校應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際,聘請校外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加強師資培訓,并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指導,為培養符合當地農村經濟和農村電商發展的人才提供條件。
很多農村地區由于交通不便,導致優質農產品“鮮為人知”,在行業中和市場上的認知度不高,這對于市場與農戶來說都是一種損失。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與交通網,進一步打開市場就顯得極為重要。一方面,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站和服務器建設,提高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度和使用率,實現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構建完善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體系,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實現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同時,加強與物流公司的合作,減少流通環節,提高中轉效率,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
農村電子商務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民提升收益的必然選擇。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助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電子商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涉及到互聯網的普及度及應用度、交通與物流的發展、電商人才的缺失與培養等主要問題,并結合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對策建議,這對真正實現貧困戶擺脫貧困,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