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金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自我園成為鎮江市第四批《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實驗園以來,我們以“活教育”理念為引領,一直在探索戶外環境的改進,在研究幼兒、追隨幼兒的實踐中讓園內的自然環境“活”起來,使之成為可供幼兒欣賞、觀察、探究、學習、游戲的多功能生態式場地,讓幼兒在園內就能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從而促進幼兒身體、認知、社會性、健康、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環境是第二課堂,對幼兒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教學原則中就有“注意環境,利用環境”這一條,強調為幼兒的發展創設適宜、優良的環境。為了讓園內的景觀適合幼兒欣賞,我們做了如下思考和嘗試。
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直觀、具體、鮮明的形象才會引起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思維的連接,形成新的表象。因此,我們將園內的景觀變成一個個真實的場景,讓幼兒能夠真學習、真游戲:飼養園的家禽會生蛋,幼兒可直接去取;種植園的莊稼會開花、結果,幼兒可親自采摘;在“小農家”,幼兒可以烹煮采摘來的玉米、花生;硬質地面的消防通道可變為馬路,方便幼兒開展真正的交通游戲;騎行區的小路可變成坡道,方便幼兒體驗上下坡;竹林里有鳥兒歌唱、熊貓戲竹的情境;音樂廣場的叢林里,從地面到空中都有不同的材料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指出:“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這正是《指南》中所說的幼兒的學習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即幼兒的學習是在與環境的互相作用中得到發展的。因此,教師應注重激活環境,以滿足幼兒觀察、探究、表演、創作、閱讀、游戲、運動等多種形式的需要。我們根據園所戶外環境的實際情況,將園所分成五大區域共18個活動區,包括綜合運動區、走跳區、平衡區、生活區、涂鴉區、音樂區、沙水區、騎行區等。每天,各班根據幼兒的選擇進行不同的安排,以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幼兒想象力豐富,他們往往會把自己的喜好和情感直接移情于所見的環境中,并通過想象產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我們在園內的各處景觀中創設了卡通的昆蟲、動物等形象,讓每一處環境都呈現出動植物互相映襯、互相對話的場景,甚至連一些收納盒,我們也將其變成小火車、小房子等形象,使其充滿童趣,以增進環境、材料與幼兒之間的親近感。此外,幼兒在欣賞、觀察環境時,更喜歡用摸一摸、玩一玩、跳一跳等方式與之互動,因此,我們在創設各景觀時,非常注重器材和材料的高度、質地、衛生、牢固度,使其更加方便幼兒反復玩弄和觸摸。
陳鶴琴先生提出,在布置環境時要“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在對偌大的戶外環境進行改造時,我們根據“以幼兒為中心”的原則,將戶外環境改造的過程逐步變為讓幼兒探究和學習的過程。
我們一邊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一邊結合幼兒的實際需求對環境進行改造,力爭使園所的所有地方能成為幼兒學習和游戲的地方。我們根據園內植物的種類和地形特點,設計了“池、海、園、林”的自然環境。其中,池是指沙池、水池、泥池、石池;海是指由成片的花、葉、果組成的具有視覺沖擊的美的場面,如菜花海、格桑花海、梅花海、紅葉石楠海、石榴海、杜鵑花海等;園有菜園、果園、飼養園、探究園;林有梅花林、櫻花林、水杉林、桂花林等。我們用豐富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開展觀察、探究、種植、采摘、飼養、想象、創作等活動,促使幼兒賞自然美景、探自然之秘、讀自然活書,進而對自然產生熱愛之情。
我們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將幼兒的想法變為現實,以吸引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例如,幼兒說“幼兒園要有好多的沙,有大大的沙池,還要能玩水,可以打水仗,還可以劃小船”。于是,我們將下沉式廣場做成一半是沙池、一半是水池的場地,并在水池里放了兩艘小船;幼兒希望養魚,我們就幫助幼兒養了魚、蝦、螃蟹,還種上了荷花、水草;在泥池里,我們根據幼兒的操作需求,逐步增加了泥畫板和可塑的模具,還設置了防水透明展示屋,以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我們還與幼兒共同設計、制作了小書架、書房娃娃,等等。
我們建構《活教育理念下的適宜性課程》,從活的主題內容、活的教育環境和活的學習游戲三個方面使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和興趣經驗。此外,我們根據“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理念,根據季節、節日、節氣等生成主題活動,使課程生活化并具有趣味性、時代感;在班本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努力投放能夠滿足幼兒需求的材料:春天,園內百花爭奇斗艷,我們為幼兒提供各種能夠進行美術創作的材料,于是,寫生板、涂鴉墻、紫藤架處處可見幼兒的作品;秋天,我們投放放大鏡、透明盒子、螞蚱標本以及有關昆蟲的繪本等,引導幼兒在綠植迷宮中進行探索;冬天,我們收割園內的茅草投放在戶外的“娃娃家”,堆成草垛吸引幼兒開展相關游戲……

陳鶴琴先生認為,游戲環境、藝術環境與閱讀環境是創設兒童環境的三個基本方面。我們注重各區材料的開放性和豐富性,重視材料收集過程中幼兒的主體性,使我園的戶外環境成為幼兒的活教材。
經過整理和改造,我園的戶外活動場地由原來的3900多平方米變為現在的10757平方米,且18個戶外活動區都是開放性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自主選擇活動場地和活動內容,教師引導幼兒制定戶外活動計劃,根據幼兒的計劃提供材料或其他支持,并且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能力進行不斷地調整,為幼兒自主活動提供條件,使幼兒有更多自由嬉戲、操作、運動、創作、觀察、發現、探究、交往、合作的機會,幫助幼兒在自主選內容、定計劃、選伙伴、定規則、用材料、做記錄的過程中,與環境產生更多、更深入的互動。
在18個戶外活動區,我們因地制宜地創設了不同的鍛煉器材,在保證器材與環境完美融合的同時,使18個活動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促進幼兒走、爬、跑、跳、平衡、懸吊、投擲等各項技能的發展,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例如,在樹林中,我們創設梅花樁、石頭路、平衡橋,以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在種植園中,我們設計了植物架,既滿足了一些植物的生長需要,又形成了一道自然風景線,還能吸引幼兒與植物進行親密接觸。
此外,在這18個活動區中,我們將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滲透其中,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幼兒進行各種學習。例如,我們在每個區都投放了書架、書屋,讓書籍隨處可見;我們在“石頭池”這個活動區投放了美術和科學材料,便于幼兒創作石頭畫展,對石頭進行稱重、分類等操作。
原先,我園戶外活動區內的材料都是由教師進行收集和準備。現在,這些材料由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準備。如此一來,能夠增強幼兒的參與性,使幼兒在主動收集和準備材料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經驗和知識,對戶外活動產生興趣,在參加戶外活動時能更加專注地利用各種感官對材料和環境進行觀察、操作、思考,并且能與環境對話,在環境中自然成長。
通過對景觀、布局和材料的調整,我園在“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戶外環境進行了適宜性的改造并獲得初步成效。今后,我們還會繼續探索,更好地利用自然環境,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