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紅艷
創設幼兒園區域游戲環境,應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滲透課程游戲化的理念,根據主題內容投放游戲材料,讓幼兒在與環境和材料互動的過程中都到相應的發展。
小班幼兒在入園前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生活化的游戲材料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材料,能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經驗,在游戲中回歸生活、享受生活。在主題活動“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中,教師提供了帳篷、小床、布娃娃、煤氣灶、套碗、水龍頭、電話等生活化的材料,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求,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
中班幼兒理解能力增強,游戲水平進一步提高,于是,教師創設了體驗式區域環境。在主題活動“小問號”中,我們提供了“奇妙的靜電實驗”游戲盒,盒中有梳子、木棒、尺、水彩筆、紙、剪刀、記錄表等操作材料。同時,我們在墻面上對幼兒的游戲過程進行了展示,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愿望。
大班幼兒好學、好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初步萌芽。教師在科學區里飼養了小蝌蚪,幼兒在給蝌蚪投喂食物的過程中了解到蝌蚪是雜食動物,吃肉末的蝌蚪長得最快。幼兒在飼養小蝌蚪的過程中,提高了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隨著主題活動“不一樣的我”的開展,幼兒開始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換牙時間、個人喜好、聯系方式。通過“寫畫”的方式,幼兒了解了彼此成長過程中的特點與不同,這正是大班后期幼兒所需要的前書寫經驗與自主表征的學習能力。
主題墻的創設過程就是幼兒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主題活動“小鳥,你好”中,幼兒們設計了手掌畫《小鳥》《我為小鳥來做窩》《小鳥的秘密》等版塊。幼兒通過多種途徑自主探究關于鳥類的知識,其動手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師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提供適宜的材料。例如,在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中,美工區用紙黏土制作蔬菜時,源源得意地說:“我以前種過青菜,你們見過青菜的種子嗎?知道它們是怎樣長大的嗎?”這一話題引起了幼兒們的討論,接著,幼兒們在自然角中播種了青菜種子,準備在種子發芽的過程中一探究竟。
幼兒與材料互動的行為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投放貼合主題活動的材料。在主題活動“我長大了”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了黏土、不織布、紙片、皺紙、毛線、蛋糕盒、水晶貼紙、棉花等材料,做出了各種自己喜歡的蛋糕。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游戲本身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區域游戲中提供多元化材料,既可以增加材料的新鮮感,賦予材料更多的功能性,也能夠加強活動的探究性。在大班主題活動“變廢為寶”中,幼兒們用牛奶盒做圍墻,用紙板做柵欄,用餅干盒做籃子,用畫布做頭紗,用紙黏土做各式各樣的面包……游戲中多元化的低結構材料,滿足了幼兒的成就感,也發展了幼兒的綜合能力。
從課程游戲化視角出發,根據幼兒的興趣、情感、能力等因素,師幼共同設計并提供能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游戲材料,為幼兒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環境。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勇于嘗試,大膽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和材料的教育功能,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