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強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 山東聊城 252000)
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開端是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無力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失敗中被迫開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理解、發展和實踐始終圍繞著“中國向何處去”的現實需要,在近現代中國的特殊國情與時代條件的大背景下展開,經歷了一個獨特的復雜歷史過程。百年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現實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作為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萌發到明確再到豐富的歷史演進,對于今天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譜寫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五四”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來說,無疑是最為關鍵的時期。一種思想被人們加以理解、選擇和接受是基于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實踐需要的,“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20世紀初,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翻身求解放是中華民族緊迫的時代課題。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各種理論,但在實踐中都失敗了,最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以階級斗爭為手段,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反對一切壓迫和私有制,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來謀求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目標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理想,而其手段也正是近代中國要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所必需的。
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實踐對中國社會產生強烈的示范作用。俄國用暴力方式推翻了資產階級政權,實現了無產階級的專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而當時的中國同俄國一樣,也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專制帝國,兩國都面臨走出帝制、走向共和的歷史任務。蘇俄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使得苦苦尋找革命理論的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擺脫苦難的希望和途徑,“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2]十月革命成為中國人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榜樣,中國的先進分子把學習的目標由西方和日本轉向俄國,并最終放棄了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堅定地選擇了走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
苦尋“中國向何處去”的先進中國知識分子最終認定的中國要走的道路就是要俄國人的道路。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理解、傳播和發展也采取了“以俄為師”的路徑。這當然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剛剛進入中國時,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必然達不到相應的理論高度。先進的中國人只能把來自蘇俄,反映了當時的蘇聯學者認識水平的馬列主義教科書當做了現成的理論工具,這些蘇聯馬列主義教科書也就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啟蒙的思想源泉。把來自蘇聯的受蘇聯系統教育的學者尊稱為“真正的布爾什維克”。這就導致了對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上就是蘇聯編纂的馬列主義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就和蘇聯人的革命經驗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標尺和準則。
這種對蘇聯模式的高度認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路徑依賴,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毛澤東直截了當地說,從《共產黨宣言》等書中“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3],所謂唯物史觀,核心就是“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4]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剛剛進入中國時,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便把“階級斗爭”當做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甚至唯一內容。馬克思主義自然也就只被理解為關于階級斗爭的學說,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識、解讀和實踐明顯帶有時代局限以及認知局限。主要表現為:第一,忽視了馬克思主義首先作為一種注重“實踐”的哲學思維方式,是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的理性分析。而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片面地把馬克思哲學歸結為一種經濟決定論,進而把階級斗爭當成促進社會進步的“金鑰匙”。這實際是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拉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高度;第二,把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機械分割,肢解了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看不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實質上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第三,基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表現出的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超越性理解認識不清,只強調了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忽視“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理論地位,未能重視馬克思哲學對人類文明的繼承性等等。對馬克思主義的上述種種解讀模式,最終也導致建國后長期堅持僵化的蘇聯計劃經濟模式以及極“左”政治路線等消極后果。
馬克思主義來自蘇聯,但在中國開始實踐后就有了“中國化”的自覺,這種自覺萌芽于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以后,先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積極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與庸俗進化論和實用主義論戰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同時“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哲學”觀點、命題和思想也開始逐步形成。李大釗基于唯物史觀提出了新史觀,即“人生的、物質的、社會的、進步的歷史觀”;瞿秋白提出了“社會的有定論”與“歷史工具”說等等。在實踐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主動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中,這集中體現在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實踐中,尤其是對“本本主義”的反思,以及對“左”傾教條主義的批判等等。這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絕不是照搬照抄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圍繞著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向何處去”而展開,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堅持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生長。
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集中體現于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傳統中國社會農民無疑是社會主體。出身農民的毛澤東認識到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性,早在1926年9月,毛澤東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指出了農民問題與國民革命的關系:“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5]這也意味著他把握住了中國的國情,而這也成為了他走向成功的起點。歷史也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就在于與農民的聯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讓農民成為革命的最堅定的同盟軍。毛澤東甚至強調說:“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若打擊他們,便是打擊革命。”[6]毛澤東曾被譏諷為“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但是,歷史選擇的恰恰是這種“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純正的”蘇聯式的馬列主義。
建國初期,我黨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自覺,進行著“創建新中國”的歷史任務。毛澤東寫下著名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論十大關系》,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我國具體國情,解決中國社會矛盾的思想精華,也完善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50年代末,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黨的指導思想逐步“左傾”,并最終走向了“文革”。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蒙受巨大損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被迫停滯。
文革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中國復雜具體國情,提出中國方案,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也拉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發展序幕。隨著“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回歸,中國共產黨開始對之前“左傾”的指導思想進行審視,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激活了馬克思主義開放和創新因素,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創新,逐步克服了以往僵化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化的弊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不斷得到新的展現。
我們當下進行著的改革開放在本質上就是毛澤東首先提出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延續,其認識論基礎就是把實踐確立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7]這一思維變革體現為反思“教科書哲學”,從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教條主義的思想框框、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和庸俗化的思想傾向中解放出來,重新“回到馬克思”,在中國的現實中主動認識、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提出,就是這一思想解放最具代表性的成果。[8]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發展邏輯做出了新的整體性理解、闡釋和運用。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
十八大后,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呈現出新的特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發展出了新的理論形態,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理論層面的創新主要在于:
第一,致力于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范疇和根本理念。對謀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而言,“發展”絕對是中國發展的第一要務。“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應該在發展中解決,而不能夠對發展提出質疑。
第二,致力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主體和根本出發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意味著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應該著眼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一努力方向。在新時代,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取得的一切偉大成就都應匯聚為一個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最終也就體現于“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之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發展的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帶來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深刻變革,同時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中國化。百年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正以不斷創新的姿態指導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將帶領中國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7
[5][6]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7][8]孫正聿、王海鋒.用理論照亮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百年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