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步
(京能置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0)
作為一種黨的建設的內在組成部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黨內政治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就一直存在,是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管黨治黨實踐活動始終,更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砥礪奮進的動力源泉,隨著黨的任務與目標的變化不斷地演進、嬗變。換句話說,自1921年建黨以來,在100年的黨的建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并將其作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支撐和關鍵抓手,積累了成功經驗,塑造了以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為核心的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
黨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黨內政治文化就應運而生,成為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隱性支撐,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也就非常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明晰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政治目標,旗幟鮮明地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客觀上為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奠定了組織基礎,指明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正確方向,完成了對黨內成員的首次洗禮。自此,中國共產黨對自身政治文化建設開啟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是經過黨的二大、三大,黨的綱領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章程》為主的黨內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發展,以及黨組織制度的核心——民主集中制的確立等,為黨內政治文化發展提供制度文化支撐。隨著革命實踐的發生發展,黨內政治文化也在發展。重視對黨員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的政策教育,這是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對政治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鞏固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核。同時,規范了黨的基層組織的建設,培厚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組織保障。這一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有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即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和工農運動的高漲。但是,由于早期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還很淺,加上由于對共產國際的依賴,黨內政治文化存在著一定的思想混亂的問題,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黨中央占據了統治地位,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從容應對復雜的革命局勢的能力,大革命失敗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遭遇了挫折。
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圍繞反抗國民黨武裝統治的中心任務展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認識到了大革命后期在指導思想上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基礎上,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改正錯誤,開始了新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篇章。但由于沒有注意防止“左”傾思想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艱難探索中前進,黨內政治文化處于迷茫、徘徊的一個時期。在實行了錯誤的政策或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了諸多起義,革命轉入低潮。此時,黨內存在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即社會上的不良思想通過各種方式反映到黨內來,有部分黨員思想急躁,未認清中國實際,急于求成。部分黨組織缺乏思想教育,對黨內存在的思想問題視若無睹,給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帶領困難。但黨內政治文化正是在這種困難下曲折發展的,尤其是毛澤東從中國共產黨所處的特殊社會實際出發,看到了在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中黨的建設的極其重要性和艱巨性。這就是黨內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占多數,這種黨內文化對黨的性質特別是黨的作風產生極大影響,極易產生“左”右傾機會主義,再加上共產國際的態度和蘇聯經驗,對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不注重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思想政治上的建設,解決他們的思想入黨問題,就不可能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面貌,因而也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正是毛澤東在創立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發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這種特點,并提出了首先著重在思想政治上建設黨,始終注意黨內的政治文化建設,總結出看書看報、個別談話等十多種思想建黨的方法。同時也重視從組織上建設黨,把加強思想教育和思想領導放在黨的建設的突出地位的建黨路線,成功地解決了中國共產黨建設中所遇到的特殊困難和問題,奠定了黨內文化建設的基礎。面對黨內存在著的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毛澤東于1928年在中共湘贛邊界召開的兩次大會上科學論證了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只有加強無產階級意識的領導,才可以使之減少農民意識”,鑒于中央對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做出這樣的論斷,1929年,古田會議對黨內教育作了詳細論述,明確要求“提高黨內的政治水平”。毛澤東指出,紅四軍黨內顯然有一種建立于農民、游民、小資產階級之上的不正確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不利于黨的團結和革命的前途的,是有離開無產階級革命立場的危險。我們必須去克服這種思想。《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還第一次提出了“黨內生活政治化科學化”的著名論斷,這就克服了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凈化了黨內精神文化,發揮了黨內健康的政治文化的作用。1931年,我們黨開始局部執政后,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文化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列寧示范學校,開展反貪污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黨內的傳播,也促進了黨內行為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但這一時期,黨內存在著明顯的“左”傾主義的傾向,對黨內健康政治文化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使黨的事業遭受了重大損失,最終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5年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思想路線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同時也就重新確立起黨內政治文化的正確方向。
長征結束后,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積極行動起來,為有效應對革命發展的新形勢,建設好黨內政治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黨內政治文化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確保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一是加強了黨的自身建設。毛澤東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打破黨內錯誤的“關門主義”傾向,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內的政治思想獲得了創新。毛澤東還提出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明確了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總任務,要求不斷提高和堅定新加入黨員的理論素養和政治立場,黨的建設的加強有力地促進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二是展了延安整風。整風期間,毛澤東寫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文章,對教條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等不正之風進行了有力的批評,形成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民主集中制等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政治規范,凈化了黨內政治風氣,規范了黨員的思想行為,有力地促進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于此同時,黨對于加強黨內政治文化的手段與方法的運用更加成熟,如在黨內廣泛開展學習競賽,設立了一大批干部培訓學校、加強了黨報黨刊、新華社、新華廣播電臺等輿論陣地建設。三是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為建設黨內精神文化奠定了寶貴的思想根基,成為黨內政治文化發展創新的關鍵事件。四是黨內制度的完善促進黨內政治文化的穩定。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五是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為有效制止非無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毛澤東提出了黨委會工作方法,提出了“六不”規矩,提出“兩個務必”的告誡,進一步加強了黨內行為文化建設,奠定了執政之后黨內政治文化的優良傳統。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自身身份地位的變化,黨內政治文化要與時俱進,不斷地與之相適應。因此,我們黨圍繞如何“執好政”這一中心任務,對自身的政治文化進行了調試,對政治文化建設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加上黨對自身建設規律認識不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發展的同時,經歷了許多曲折和挑戰,對黨內政治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扭曲和傷害。
新中國的成立之初,防止貪污腐化和脫離群眾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因為當時黨內有少數黨員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打中,新黨員中有許多人思想作風極為不純。我們黨在領導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面對直面國際國內黨內的嚴峻形勢,帶領人民實施了一系列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舉措,扭轉黨內的歪風邪氣。首先是開展一系列的整風整黨運動,對全體黨員進行一次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途的教育,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驕傲自滿情緒,嚴厲打擊腐敗行為,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凈化了黨內不良政治文化和風氣,提高了黨員的宗旨意識,純潔了黨的隊伍建設。其次是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占領宣傳文化陣地,對黨內精神文化進一步豐富與發展。馬列《選集》《全集》以及《毛澤東選集》相繼發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提出,《關于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的頒布,都在推進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比較系統的制度體系開始形成,在客觀上也促進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
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黨內政治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曲折中發展前進,這是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緊密相關的。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上,毛澤東做了《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的講話,號召全黨要繼承優良傳統,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系統總結執政黨建設的基本經驗,對黨內政治文化提出了警示和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精神,明確提出反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不良政治文化,這是正確分析了黨執政后面臨的實際情況得出的結論,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得到不斷豐富,黨內政治文化的向好發展掀開了良好的開端。但是,客觀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1956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較大的曲折,國內社會改造的急促和經濟建設等問題出現,再加上黨內存在著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等不良政治文化,不能不給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造成影響。因此,1957年在全黨范圍內深入開展整風運動,這對執政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整治了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不良問題,優化了黨員干部的作風,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但是,出現了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發起進攻的情況,于是反右派斗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右派斗爭是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如果不能旗幟鮮明,就會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亂。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之后,隨著總路線、“大躍進”的發展,浮夸風、共產風盛行,這也會反應到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上來,黨內政治文化在這一時期遭受了挫折和破壞。由于“左傾”錯誤在黨內沒有得到徹底的糾治,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遇了重大波折,“文化大革命”這一浩劫發生了,黨內政治文化遭受嚴重破壞。林彪和“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大搞“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政治鬧劇,致使黨內關系日益緊張化,黨內政治生活極端地不正常。“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的執行,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人們日常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受到嚴重打擊,黨員的心理被嚴重扭曲,價值取向出現迷茫,思想混亂找不到正確的前進方向,這一切都嚴重沖擊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
“文革”結束后,黨中央及時撥亂反正,以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糾治黨內頑瘴痼疾,開始恢復正常的黨內政治生活,直面十年動亂對黨內政治文化的沖擊,整飭黨內存在的不良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文革”造成人們思想領域混亂的現實問題,鄧小平領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及時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黨內思想不斷解放,激發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實現黨內政治文化的恢復奠定了思想基礎。他提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2]1431980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不僅恢復了黨內民主生活,更提出了體現時代特征的黨的建設的任務和要求。1981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更是為黨內政治文化解開了長期盛行的個人崇拜、主觀主義、小團體主義的束縛。于此同時,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黨內制度文化不斷創新,以修訂黨章為重點,健全了黨的領導、監督等各項制度。突出標志是1980年8月18日—23日,鄧小平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提出“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2]333該篇講話被視為新時期黨的制度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黨的建設上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制度文化。為了使黨員隊伍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及時提出“經過這次整黨,要努力建立、健全和改革黨內生活的各種必要制度。”黨的思想教育、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得到整體統籌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得到快速的發展和繁榮。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開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成為了特色,黨內政治文化又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與活力,黨內政治文化也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創新。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局面,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黨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大上正式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完善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成為新世紀黨內政治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于此同時,不斷鞏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基礎,將制度建設正式納入黨的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不斷完善黨內制度。如“鞏固民集中制,而不是削弱或破壞這個制度”[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了民主集中制,將民主集中制定位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以及黨內生活的基本準則;在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講教育,廣大領導干部普遍經受了一次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鍛煉;發揚優良作風,凈化黨內不良風氣,堅決懲治腐敗,大力改善黨內普遍存在的行為作風問題,促進黨內政治文化的良好發展。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多種措施,加強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黨內政治文化不僅實現了思想理論的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基礎也得到進一步鞏固。此外,還在全黨范圍內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開展了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教育活動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是為形成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黨內政治文化得到極大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歷經中國共產黨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迎來了重要階段。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黨內政治文化也得到了全面的凈化和發展,黨內政治文化欣欣向榮,不斷釋放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