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曉方
(沈陽開放大學 遼寧沈陽 110000)
倡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研究先進的政治思想和積極的領導政策。思想和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可以培訓廣大黨員干部發展積極的心理認知和正向的行為,在黨內倡導知識的學習和道德價值觀的普及,注重宣傳正確的價值觀。黨內政治生態建設要在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觀黨內政治文化、政黨和政黨環境為基礎的,讓黨內政治生態的政治教育學理論有機結合, 用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建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
促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宣傳。通過制定黨的政策和處事原則,在黨的范圍內建立政治環境結構,目的是促進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政治行為以及政治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在與統一進程的分析研究,黨政策的系統性和信念對黨內政治生活狀況和政治發展環境的新分析,對黨內政治生態實踐選舉系統,建立結構一體化,并強調協同效應的政治和文化系統黨,該黨的內部行為,政黨的內部系統,黨派環境系統及其里面的不同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擴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
促進政治生態環境的正向變化。保持黨的政治制度正向互動,共產黨的政治生態系統必須發揮健康的作用,要利用綜合的、系統的、開放的和動態的方法研究政治現象。政治生態環境的內部研究角度從黨的法規取得進展,外部政治生態環境因素的調查和黨的政治制度的發展與外部制度環境的標準相匹配。同時黨內制度也有針對黨內治理的癥結進行設計的趨勢,這樣就解決了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和政治生態環境之間的不一致性,從而也保持在政治生態環境中黨內制度的相關性,促進了政治生態環境的正向變化。
促進關于黨的建設理論體系的研究。黨內政治生態建設要求的黨內政治生態的概念、特征、要素、評價、分析等符合黨的政治生態環境的時代變化和歷史需要。用理性的思維對新一代黨的政策進行框架性設計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有助于黨的建設理論體系的研究將有助于利用政治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黨的建設理論體系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用系統論和生態論的視角對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的成因進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在黨的組織的法規、政策、方法和戰略,而且還可以支持黨的自己的紀律和體制的建設。
穩定黨的長期執政的政策導向。黨內的政治和生態體制尤其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是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而這些體制因素將決定黨執政的方向和效能。在中國,這是一個政治進程,政治生態系統的理念需要黨內政治系統的正向循環,以強調其政策的整體一致性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黨的長期執政政策的經濟理論,有利于鞏固黨在新時代的政治結構, 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服務質量,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不斷增強黨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確保我們黨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促進一個嶄新的新時代盡快形成。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必須有一位強有力的共產黨領導人,必須確保有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這樣才能夠確保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確保黨的時代先鋒和民族脊梁地位,確保黨員干部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增強對“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的政治認同和精神信仰,真正喚起自身的道路覺醒、理論覺醒、制度覺醒和文化覺醒,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我們黨領導國家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為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 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
促使黨的高級官員有力協調政黨在國家和國際政治各方面的工作。進入新時代后,中國共產黨依然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中國共產黨存在的一些頑疾還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同時還經受著來自國內外政治生態問題的沖擊和影響。如果政黨的政治結構改革被推遲,黨內政治生態系統就可能會發生變化。以至于會無法應對國內和國外開放和變革的新時代給中國共產黨以及整個國家帶來了越發復雜的挑戰。與此同時,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普遍提倡的霸權和權力政治,威脅著國際政治結構的和諧。遭到破壞的國際政治生態系統給各國政治系統和政黨結構的協調發展造成了重大挑戰和消極影響。黨內政治生態與國內外政治生態處于高效運轉、和諧運行無疑有力的推動著國家國際政治的平衡。
總之,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建設穩定了黨內政治生態,有助于強化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不斷得以完善,中國共產黨在振興政黨政治生活和打擊腐敗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黨內政策法規的制度體系得到了不斷的完善、黨選人用人風氣取得了明顯的好轉。在統一戰線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除了黨內關系的局限性。發展了關于政黨建設的新理論,強調政黨法規、黨的紀律以及整合黨內與政黨政治有關的問題。這些重要成就和基礎非常適合在新政黨政治建設的基礎上建設。
第一,是學習黨內的政治文化建設。將黨的整體政治文化與黨的個人政治文化聯系起來,將意識形態和制度政黨聯系起來,從而抑制一切。我們會更容易地繼承發揚“以文化人”的政教傳統。
第二,是對黨的政治生活建設的研究。在提高黨的監督的相關性和有效性的過程中,必須確保實現黨的政治和生態治理的目標。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改善監督機制,加強權力約束。提出了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和規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發揮領導干部模范作用,并積極創新機制。
第三,研究反腐敗和黨的誠信建設。建立不易腐爛的紀律機制、不易腐爛的預防機制和不易腐爛的保障機制。建立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逐步消除深層腐敗行為。把橫向權力控制、縱向權力控制和非權力控制相結合,加強高層體制設計,構建多元化監督體制。
第四,干部隊伍建設研究。劉云山曾經強調,政治生態的凈化必須從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開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則。重塑清明政治生態的關鍵方面在于整頓嚴肅的黨的紀律。黨的紀律保證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則,使“紀律嚴明”“違規者和違規者將受到懲罰”,進行高級管理人員“領導紀律”。提高黨的紀律的政治性,必須實行黨的監督。
第五,研究制度機制的構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生態,必須以加強制度,特別是法治和民主制度為目標。要解決黨的基層民主問題,通過制度設計,重要的是要消除黨內隱藏的規則,讓廣大黨員有機會從外部控制基層政治,確保黨的一切工作在監管制度的管轄范圍內順利進行。
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立足于解決目前黨內政治生態建設中存在的現實突出問題,積極探索 推進策略。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無產階級政黨政治生態思想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黨內政治生態思想為思想資源,以習近平關于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論述為方向指導,積極吸收借鑒新時代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已經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從黨內政治文化系統、黨內行為系統、黨內制度系統、黨的環境系統四個維度出發,提出了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規范黨內行為、推進制度治黨、注重黨的內生態與外生態協調運行等推進策略。
首先,規范黨員干部的行為。可以從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入手,規范黨內干部的人員選拔體制,促進黨的誠信體系,繼續打擊貪腐。黨內行為是黨員和干部意識形態的重要表現,是對黨員性格和價值觀選擇的考驗。我們黨必須嚴格規范作風,把干部的行為限制在黨規之內,鼓勵透明度。黨的政治生活質量直接反映了黨的組織的教育管理和黨員的黨派性質,也反映了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我們堅持使黨的政治生活正常化,堅持黨的政治性質、時效性、原則和有效性。標準化和制度化。黨內腐敗是有滋生土壤的,污染了黨的政治生態。全黨必須堅決合作,堅決反對腐敗,維護黨的誠信。反腐敗斗爭歷來是堅定不移的,是堅定的反腐敗斗爭。只有堅持、鞏固和發展目前我們黨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才能使我們黨永不衰敗、永不分裂。
其次,加強黨的政治文化建設,在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堅持黨的建設思想和強黨理論,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黨的政治文化是鞏固強勢政黨目標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先進性質和純潔性、提高執政領導能力、增強創造力的基礎和關鍵。凝聚力和戰斗力是實現黨的長期執政的重要因素。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高度出發,圍繞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重要判斷。
最后,推進黨永葆生機的體制機制的制度治理。以黨章為核心完善黨內法規制度,完善黨的政治制度體系,推動機構治理。黨內政治制度的各組成部分相互影響,而且相互作用。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的異常可能會在系統的其他部分引起連鎖反應,并導致內部系統問題。因此,必須完善黨的內部規章制度,不斷走向制度治黨之路。制度治理黨是緊跟新時代法治建設發展趨勢,是打破人治化、文件化、主觀化藩籬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