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司佼(湖南懷化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咨詢師)
56歲的李女士因為失眠半年有余。半年多來,她看過好幾位專家,吃過不少鎮靜安神的中藥,使用過睡眠貼,也吃過安眠藥,連迷信也信過了,可就是失眠越來越嚴重,一到夜晚她就發愁,不知這一晚又怎么熬過。聽過她的傾訴后,我發現她還有胸部緊壓感,有時感到氣上不來了,心煩急躁等焦慮癥狀,因而建議她轉看精神專科。結果確診為廣泛性焦慮,治療后睡眠很快改善。
作為心理醫生,其實我接觸過不少類似的求助者。
俗話說:“日圖三餐,夜圖一宿”。可見在的一生中,睡眠與吃飯一樣,不可或缺。正因為睡眠的重要,不少人就格外的關注它,但在心理學中有一“逆定律”,即越是想做到的,就越是做不到,越是不想做到的,偏偏又總是碰上了。所以,特別關注睡眠,千方百計想讓睡眠好的人,卻總會是睡眠不好,為失眠所困,就是這個原因。
正確的方法是,不管昨晚睡得好不好,既不要把它回事,也不要改變第二天的生活規律,不影響日常的生活規律,該做什么照樣做什么。其實,人只要睡下去,不管睡沒睡著,腦電圖都顯示有睡眠波出現,即有腦細胞進入睡眠狀態了。所以,到了睡覺的時間,睡沒睡著不要緊,重要的是你要躺到床上。
一時睡不著不要急,可以不經意地做些自由聯想,想一些愉快的事,想到哪算哪,這樣,就有可能想著想著就不知不覺地進了夢鄉。如果連續失眠,自我調節無效,則要及時到精神專科就診。一般來說,睡眠問題不外乎三類:
通俗地說,這類失眠者無病無痛,其睡眠的變遷本是正常的波動,但因對睡眠缺乏正確的認識,而感到困惑。如一般人每天需要8小時左右的睡眠,但波動的范圍可在6~10小時之間。這種個體差異者往往會為自己少睡或多睡而發愁。又如睡眠易受情緒與環境的影響,遇事而失眠本屬正常,但有些人卻非要把這偶然的失眠與病聯系到一起,結果睡眠就成了心病,無病無痛也飽受失眠之苦。
這類人的特點是失眠的同時伴有焦慮、抑郁或強迫等心理癥狀,換言之,失眠是因心理障礙所致。本文提及的李女士,就屬于這一類型,由于失眠是由焦慮引起,焦慮不除睡眠難安。這類病人往往會就診綜合醫院,看錯了醫生而得不到正確的治療。
這類失眠者往往可查出導致失眠的軀體疾病。治療軀體疾病后,睡眠才會根本性改善。
所以,因事引起偶爾失眠,可不必在意,幾天就會恢復平常。如果是持續的失眠,首要的是要查清楚屬于哪一類型,明確診斷,對癥去因,才能夜香一宿,不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