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不久前,一項關于“教室衛生該由誰來打掃”的小調查,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人們看法各異。對于不少人來說,打掃衛生是學生時代的鮮活記憶。
(11月1日 《人民日報》)
這個話題受到關注,更重要的還是因為背后折射出家校關系和勞動教育等深層次問題。
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家長共同努力,但家長應如何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和監督?這些都是家校共育繞不開的問題。
“教室衛生該由誰來打掃”,也是一道關于勞動教育的考題。我們總說德智體美勞要全面發展,“勞”為什么重要?因為“勞”不僅關系勞動技能的獲得、勞動習慣的養成,更關乎意志品質的磨煉、責任擔當的培養。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勞動形態如何變化,勞動的精神內涵永不改變,勞動教育的價值永不過時。
近年來,青少年群體中在一定范圍出現勞動意識淡漠的現象,勞動的育人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家長大包大攬、處處代勞之外,有的學校出于安全考慮,采取以課代勞、以教代勞等,也使勞動教育陷入“說起來重要,干起來不要”的處境。
相較以前,今天的學生成長環境更加優越,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回到打掃教室衛生這件小事,這既是為了讓校舍窗明幾凈,更是一堂難得的勞動教育課。家長們扭轉“重智輕勞”的想法,學校在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的同時,也不妨利用好這些校內勞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