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關系到課程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等諸多方面,同樣也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方向和引領。新時期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具有注重體驗性、自主性和知行合一性的特點,核心素養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呈現從課堂走向實踐、從傳統走向創新、從單一走向融合的發展趨勢。
一、勞動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內涵
勞動教育和核心素養,是當下兩個比較熱門的話題,我們要把握其概念,理清其性質和內涵。
(一)勞動教育
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發揮通過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通過強化勞動教育,增強中小學生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及尊重勞動者意識,是促進中小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二)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為未來教育提供了方向。核心素養,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能夠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核心素養劃分出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具體涵蓋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及實踐創新六個方面的素養。
新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賦予勞動教育能量,為中小學勞動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研究核心素養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特點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
(一)注重勞動體驗,培養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注重體驗性,相比德智體美,勞動教育的實踐屬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勞動教育通過開設必修課程、專題講座、主題演講、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勞動項目實踐等多元化的方式,使中小學生在實踐中強化了自身的勞動技能。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從獨立完成自身清潔衛生到居家環境、教室環境、校園環境的整潔衛生,從獨立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用品到整理家庭、學校集體出行的物品清單,從做一餐簡單的飯菜到照料校園農場的植物和飼養小動物,等等。通過勞動體驗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是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首要特點。
(二)注重自主意識,激發勞動興趣
自主意識的養成是激發勞動興趣的重要手段。家庭作為孩子的首所學校,是勞動教育的基礎。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從小注重勞動教育是每個家長的重要教育職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們在沒有外力強迫的情境下自主參與勞動、敢于參與勞動、善于參與勞動是勞動教育的關鍵點。中小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勞動,經過克服困難,形成勞動成果,享受勞動快樂。一件自己獨立清洗干凈的衣服,或是一間自己獨立打掃的寢室,這些勞動成果都會促進學生勞動興趣的產生,從而讓孩子們在勞動的路上持之以恒,愉悅地參與勞動。
(三)注重知、情、意、行的統一,養成勞動習慣
首先,知是行之始,增強勞動知識和勞動實踐教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基于課堂的勞動教育往往以知識教育為核心。
其次,勞動實踐和情感和精神教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助推力,讓中小學生愛上勞動,建立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格,領會幸福是創造出來的,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是勞動教育的升維。
再次,勞動是意志力的比拼,也必然要付出汗水,勞動教育往往需要克服怠惰情緒、畏難情緒、退縮情緒。
最后,行是知之成,勞動教育是否有效要體現在勞動行為是否出現、勞動習慣是否養成。注重知、情、意、行統一,養成勞動習慣是勞動教育的落腳點。
三、核心素養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從課堂走向實踐
核心素養的六大元素涵蓋了布魯姆三維目標分類法的三層次教學目標,包括了知識與經驗層面、動作與技能層面、情感與態度層面。傳統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往往局限在課堂層面,而基于核心素養我們提出了從課堂走向實踐的勞動教育。
1.走出課堂,豐富實踐場所
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不僅在學校,學生還要養成在家庭中勞動的習慣,培養家庭責任感,最終走向社會,承擔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成為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學校不僅要創建勞動教育校內功能室,還要建立勞動教育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從工業到農業、服務業等,把勞動教育落實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通過勞動教育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意識。我們可以采用家校聯動、校社聯動的方式,將勞動教育的場所深入大自然、大社會,體驗各種職業。
2.走出書本,創新教育載體
勞動不是一門從書本中就能完全學會的功課,而是需要在田間辛勤的勞作中體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律動;在對各行各業從業者的悉心觀察和深入交流中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除了書本材料之外,不同職業背景的家長、教師自身成長經歷、榜樣先進模范感人事跡等都是勞動教育的載體。圍繞勞動的精神追求,樹立典型,激發勞動熱情。注意遴選、樹立多類型榜樣,不僅要有大國工匠、勞動模范,還要有身邊勞動表現優異的普通勞動者和同學。指導學生從榜樣的具體事跡中領悟他們的高尚精神和優良品質,明確要求學生在日常勞動實踐中努力向榜樣看齊。
(二)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從傳統走向創新
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素養可啟示我們,勞動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動手勞動,同時也是啟智、立德、尚美、健行的助推力;核心素養中的“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素養可啟示我們,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給學生提供一次技能展示的平臺,同時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方法、幸福健康生活的著力點;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素養可啟示我們,中小學勞動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勞動和教育融合的層面,同時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新時期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基石。
1.創新課程體系,探索勞動教育新路徑
核心素養背景下探索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要注重提升學生勞動體驗,扎實學生勞動知識,激發學生勞動情感,塑造學生勞動行為。勞動教育不僅是課堂上教材里的勞技課,應與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與滲透、建立校內勞動教育項目小組、校外勞動教育實訓基地,讓中小學生真正動起來,干起來;還可以結合扶貧支教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全民健身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等好的項目,建立樞紐和橋梁,大膽探索勞動教育的新路子。
2.創新評價體系,扭轉勞動教育老觀念
核心素養注重知情意行的統一,創新勞動教育必須創新評價體系。勞動教育在現代中小學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已在《意見》中進一步強化,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如何創新評價體系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要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鼓勵、支持各地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例如,《意見》頒布后,長沙市教育局便出臺了國內首個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狀況評價指標,該指標從課程設置、教學實施、保障機制、學生勞動素養等四方面一級指標和必修課開設、研學活動專題、勞動周設立、學科融合等16個二級指標建立評價要點,為創新評價體系提供了參照。
(三)促進中小學勞動教育從單一走向融合
核心素養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必然會引導中小學勞動教育從單一走向融合,基于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不再是分隔開來的狀態,而是五育并舉的融合態勢,這種融合體現在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的融合上,也體現在家庭、學校、社會方面的融合上。
1.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發展
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藝術等學科要有重點地納入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不分貴賤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納入歌頌勞模、歌頌普通勞動者的選文選材,納入闡釋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內容,加強對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等方面的教育。數學、科學、地理、技術、體育與健康等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勞動的科學態度、規范意識、效率觀念和創新精神。
在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教”線上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多基層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體驗性,推出手工制作、宅家勞動等線上課程。遼寧教育學院德育實踐部推出“宅家學技能·跟我來實踐”系列勞動實踐體驗在線微課堂,在勞動技能手工制作課“巧手制作俏燈籠”一節中,線上教授學生用紅包、彩紙、紅繩等小物品,創意制作造型獨特、風格各異的紅燈籠。學生在傳統制作技藝的學習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之脈。通過探索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我們找到了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了學生對于勞動的興趣。
2.貫穿家庭、學校、社會的大勞動教育觀形成
核心素養的概念基于塑造適應終身學習社會的必備素養,終身學習使教育突破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彼此間壁壘,勞動教育也不能例外。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加愛國衛生運動;加大防疫宣傳教育力度,邀請社區抗疫先進模范進校園演講;引導學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參與勞動實踐,學會整理、清潔、簡單烹飪等。這些做法都為核心素養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提供了好的思路和做法。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