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 馬特 Mickey LV 霍雨佳

1.王加加(左)與丁一瀟(右),背后畫作為五木田智央Tomoo Gokita《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
藏品之于藏家像極了珍饈美味.收藏這件事滿足各種或理性或沖動或刁鉆的“口腹之欲”,我們訪問了不同身份的“老饕”們,他們如何看待博物、藝術和潮玩等收藏領域.藏者、創作人、藝術家彼此相見,內行相看,看收藏,也看風雅日常。
伴隨逐漸向我們走來的“后疫情時代”,世界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之上——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就像是被打散分成了好多個獨立的單元和細胞,不同的生存背景又聚合為截然不同的文化語境。被嚴格限定的空間似乎將交流和交談的欲望中斷了,天然具有全球化基因的當代藝術因此而變得格格不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那么真的有人可以全然地獨立于周邊和世界之外嗎?
狀似混沌 但又蘊藏生機
在談論藝術收藏之前,我們首先找到了國內最新落成的一家藝術藏館——山東日照的瀟當代美術館,它正是誕生在導語所述的時代語境中。從由漢斯·維爾納·霍爾茨瓦特(Hans Werner Holzwarth)策劃的匯聚全球藝術家的開館展“此刻,現在(New Now)”,到由來夢馨策展,呈現華裔藝術家王加加全新繪畫創作的藝術家個展“日照”,再到哈維爾·卡勒加(Javler Calleia)和埃德加·普蘭茨(Edgar Plarts)兩位西班牙藝術家的特別獨立項目,這個美術館的成立就像一個樣本,往沉寂多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圈投放了一枚激起陣陣漣漪的石子。用展覽“日照”中捕述藝術家王加加創作的一句話,來形容這里的收藏似乎很貼切:其創作忠實地反映著我們的時代,狀似混沌但又蘊藏生機,使人目眩神迷。
美術館的發起人是本文的藏家主角,1994年出生在中國,2015年畢業于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年輕藏家丁一瀟,他想把藝術收藏這件事塑造成多元文化的集合體和永動機,致力于為當地公眾的藝術探索與文化生活創造一個全新的體驗空間。丁一瀟無疑是這臺永動機的內驅動力,在他所構想的藝術場景中,似乎并不存在所謂的地緣距離和文化隔閡,一切都互為關聯、互相滲透。丁一瀟覺得,通過瀟當代美術館的成立,展覽“此刻,現在”和同期開幕的多個展覽,能讓大家看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藝術創造。而這正是展覽“此刻,現在”所呈現的,來自世界各地,超過40位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卻共同反映了此刻、現在的環球藝術圖景。
很多國際上出色的美術館,最開始都是由藏家的個人藏品所建立的,我們也驚喜地發現,在日照這樣“既下沉又迅速發展”的城市中,有展示現當代藝術的收藏據點。藝術收藏的背后固然是對價值的洞悉,但也離不開熱愛藝術、關注公共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情愫。藝術有時在扮演的正是城市文化藝術氛圍的創造者,不同的齒輪咬合著、運作著,它們之間并行不悖,又碰撞生發出更新的能量。我們很難不去相信這就是今天或者未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圖景一在生存之外,我們需要藝術,需要藝術的鏈接。
藝術品收藏,漫長歲月中的一次次選擇
從2020年,丁一瀟第一次去王加加的工作室開始,兩人就成為了好友。不只是收藏和被收藏的關系,在王加加的捕述中,丁一瀟是一個喜歡和自己聊藝術,愿意付出時間學習,極具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收藏者,而王加加也打開了丁一瀟的本土收藏之路。
王加加出生于1985年,3歲隨父母赴英國,畢業于倫敦圣馬丁藝術學院。成長在藝術世家,他善于在藝術創作中尋找獨特的表達角度,中國的發展速度吸引了他,他決定回國來吸收藝術土壤的滋養。用他的話講:“在我倫敦家旁有一個小賣部,從我3歲直到20歲離開,那個小賣部還在。我就想如果是在中國,它肯定會從一個小賣部變成一個超市,再到一個連鎖超市。這就是中國的發展速度,整個環境和節奏都特別有力量。”這種節奏似乎也影響著他的藝術靈感,他會在張揚的繪畫作品中加入內斂的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兩種文化在畫作上發生碰撞,色彩與線條夸張而不失沉淀與思考。

2.丁一瀟收藏畫作:羅賓·F·威廉姆斯Robin F. Williams《待售》For Sale(局部)
在采訪中多次談論到王加加的繪畫創作“Face Painting”系列,油畫、噴漆、丙烯和樹脂在眼花繚亂的思緒中得到噴薄釋放。《諸神黃昏Ad Infinitum》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幅,它讓丁一瀟逐漸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國內本土收藏與藝術市場。還記得2018年下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從丁一瀟注意到卡瓦斯(KAWS )的公仔,到做足功課在2019年從香港拍賣行買下KAWS的原作,擁有自己的第一件藏品,再到今天收藏有超過500位藝術家的 1200多件藝術品,丁一瀟全身心地將時間投注在藝術的領域之中。
我并不急著去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統,我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做決定。因為在這個收藏的過程中,我可以不斷學習、研究和發現,和我所喜歡的藝術家共同成長,站在時代的脈搏之上,去呈現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藝術。
2021年的藝覽北京,丁一瀟作為最受業界關注的年輕藏家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在被問到藝覽北京期間自己最關注哪幾件作品時,丁一瀟挑選了白石畫廊的小松美羽、膠囊上海的蔡澤濱和里森畫廊的卡普爾的作品。從國內到國外,從當代經典到新生代,對待藝術品收藏,丁一瀟正在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觀點。
“在我看來,收藏的過程就是一個人生中非常漫長的經歷。我并不急著去建立自己的收藏系統,我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做決定。因為在這個收藏的過程中,我可以不斷學習、研究和發現,和我所喜歡的藝術家共同成長,站在時代的脈搏之上,去呈現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藝術。”丁一瀟說。

1.藝術家王加加,攝于展覽《日照》現場

2.WangJiajia王加加《Moments in love2時間,人物,風景2》SPURSGallery WangJiajia王加加《Momentsinlove5時間,人物,風景5》SPURSGallery

3.丁一瀟(左)與王加加(右),面前畫作: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B.1977)《無題-逃離拼貼》Untitled EscaoeCollacle

4.瑞安·施奈德Ryan Schneider《傳聲頭像》

5.丁一瀟與自己的部分藏品,攝于瀟當代美術館
在瀟當代美術館的收藏名單中,我們會發現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卡瓦斯(KAWS)、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名字,也有凱瑟琳·布拉德福德(Katherine Bradford)、讓·米切爾· 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馬克·格羅蒂揚(Mark Grotjahn)、彼得·哈雷(Peter Halley)、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帕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艾德·拉斯查(Ed Ruscha)、丹尼爾·里希特(Daniel Richter)、黃馬鼎(Martin Wong)、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劉野(Liu Ye)等等當代藝術界的中流砥柱。而這里還有另外一份收藏名單,一份以支持并呈現年輕藝術家創作而展開的列表。
收藏名錄傳遞了藏家丁一瀟的個人喜好,還是瀟當代美術館收藏體系中的一環不置可否,或許這兩份收藏名單本身就提示出美術館和丁一瀟之間的關系:美術館面向大眾,“為廣大公眾提供與現代藝術中的經典作品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而丁一瀟自己則更加隨心隨性,他和藝術家共同成長,去尋找在交流和碰撞中發生的新的可能性。
同時這種碰撞和交流不僅僅發生在藏家與藝術家、策展人、藝術作品之間,還發生在這些內行與城市的交流中。丁一瀟說:“雖然身處日照,一個幾乎不太會出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界視野中的城市,但是我們希望用當代藝術的氛圍和我們的本地大眾去交談。希望在大家沒法走出去的時候,我們帶一些東西走進去。”
我覺得大部分時間,其實藏家跟藝術家沒有那么多直接的聯系,大部分收藏我作品的人我都不認識。但是我和一瀟之間不太一樣的是,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在一起討論藝術,他的很多收藏,包括他看到的很多藝術品,會和我一起來討論。
丁=丁一瀟
王=王加加
《智族GQ》:可以為我們分享您第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嗎?為什么會是KAWS的繪畫?
丁:2019年春季,我在香港拍下了我的第一件KAWS的藝術品,也是我的第一件藏品。2018年下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注意到KAWS的公仔作品,從衍生品開始,到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版數較少的雕塑,再到版畫,我看了很多,也買了很多,直到2019年,我從拍賣行真正地買下了KAWS的原作。可以說KAWS是我進入收藏領域的一個媒介。
接著說我和王加加的相識。我最早接觸的國內畫廊是北京的馬刺畫廊,王加加當時在那里有一個個展,他們給了我一個電子版的作品集,第一眼看的感覺就是異常豐富的色彩。然后我到他的工作室看原作,色彩吸引力和張力都更強,我還能夠感受到一個藏在色彩背后豐富的內心世界,當時我就決定買他的作品。于是王加加成為了我收藏作品中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第二位收藏的中國藝術家作品來自劉野,第三位是黃宇興。對我來說,收藏就是一個過程,我會喜歡超扁平的藝術品;所謂當代的潮流藝術家,同時偏學術一些,具有學術地位的藝術家的作品,我也會關注,也會去買。
王:去年6月份我和一瀟在我的個展期間認識,他是一個很年輕的藏家,但是從去年到今年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有求知欲,對收藏很熱愛的一個年輕藏家。他每天不停地在吸收不同的知識,去研究和學習,在我看來,好像是對于藝術的一切,他都抱有無窮無盡的熱愛。
如果去看一瀟的藏品,我們會發現,他的藏品所涉獵的范圍很廣,很多他收藏的大型雕塑,在美術館和酒店里面,和整個空間以及環境呈現出一種特別有個陛的共振關系。
《智族GQ》:現在數字藝術這么熱門,之后會考慮創作或者收藏這類藝術品嗎?
丁:我覺得藝術本身就需要交流,要有人和藝術之間的交流。而不僅僅是用數字去溝通,所以我現在還不會考慮熱門的NFT藝術。
王:目前我對NFT藝術也沒有什么太大興趣。但是我認為科技可以幫助藝術發展,可以給藝術帶來靈感,我也一直在考慮使用其他更新的媒介加入我的創作之中。
《智族GQ》:想請問二位會怎樣定義藝術家和藏家之間的關系?
王:我覺得大部分時間,其實藏家跟藝術家沒有那么多直接的聯系,大部分收藏我作品的人我都不認識。但是我和一瀟之間不太一樣的是,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在一起討論藝術,他的很多收藏,包括他看到的很多藝術品,會和我一起來討論。
丁:說到我和藝術家之間的溝通,我自己喜歡的藝術家,我會想知道這個藝術家是個什么樣的人。當然有的藝術家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他會把你拒之千里之外,但有的藝術家態度也會很好,他會很細心地回答你的一些問題。拿KAWS舉例,我和他的接觸很多,因為本身我也是很支持他的一個藏家了,但我們也只是偶爾寒暄幾句。
《智族GQ》:可以為我們分享您的收藏理念嗎?
丁:可能對于大多數藏家來說,收藏需要有一個系統性,要有收藏價值,個人的喜好是放在第二位的,要在經過研究之后再去收藏,去尋找和整個收藏系統更加匹配的藏品。但就我個人來說,我還是希望按照我的意愿和喜好來收藏。另外很多市場價值已經非常高的藝術家,在我看來,時間已經證明了他們的地位,他們作品的價值已經被市場完全的肯定了,購買這樣的藝術作品在我看來是金錢和地位的彰顯,我內心感覺這樣的藝術家和藝術好像和我沒有什么關系。
但是我可以從新銳的年輕藝術家身上,從和他們結識以及支持他們的過程中,去見證他們從默默無聞到逐漸得到學術和市場認可的過程,這是我最感興趣,也是我最愿意做的事。其實我做美玉館,也是為了我喜歡的藝術家,有潛力的藝術家,去呈現和我們這個時代脈搏緊密相關的藝術。

1.走進博物商店麒麟座,一進門的柜臺里展示著世界各地的礦物晶體標本。

2.daparo滿是綠植的陽臺。

3.小盒子里是可以自行挑選進行DIY的礦物。

4.屋子里散落著Yan從各地網羅的收集物,從自然收集物到手工藝品。

5.Yan站在他文藝復興風格的古董柜前,柜子里是各種各樣的礦物,化石,動植物標本,模擬博物學好奇柜。

6.來自蒙自的石榴和藝術家手繪的廣玉蘭盤子。
Daparo在高中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Dandelion(蒲公英)、Padma(蓮花)、Rose(薔薇)。這幾種植物都是十分普通的,卻又十分美麗:蒲公英花朵上有迷人的斐波那契數列,蓮花在夏日正午釋放濃烈香氣,薔薇屬植物開花時如同點亮荒野。它們常見又充滿隱喻,是他最愛的3種植物。這個名字他一直用到現在,也成了他所創立品牌的名字——daparo yeung,起初是設計胸針,后來涵蓋了生活百貨,靈感皆來自魚蟲花鳥。
最近他新設計了一款立體胸針,殼形勻稱飽滿的甲蟲。它的原型是一種具有特別光澤的甲蟲,被稱為寶石甲蟲。Daparo從寶石甲蟲的資深藏家CAO那里獲得標本,用以參考。
這也觸動了CAI想要開發工藝品的神經,他本職是汽車設計師,而寶石甲蟲收藏家的身份本就要求他為自己的收藏制作標簽、排列組合、插針整姿。但在寶石甲蟲工藝品的領域,沒有好的作品可供參考,有時他會想找人合作,比如麒麟座的店主Yan。
麒麟座是北京的一個創意園區里藏著的博物集成店。屋子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石、化石、貝殼、動物標本……眾多收藏共同營造出一個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博物天地。閆思宇把自己定義成一個買手,買賣的不是服飾家具,而是自然。
這3個人相會在一個有趣的圈子,圈中人因為化石、礦石、動物和植物而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所有幼年時親近自然的人,所有成年后蒔花養草的人,多少都在這個圈子的邊緣晃悠,而少部分人選擇了往里走一步,進到了圈里,讓自然當自己的老師。
這即博物學的圈子。而當你向自然學習的時候,順理成章便開始了自己的博物學收藏。

1.收集甲蟲的人對陳列的要求很高,多有嚴重的“強迫癥打開CAI的冰箱,里面密密麻麻排列著還沒處理的鮮蟲,他有點不好意思:“太亂了,看不了這么亂的,盒子都買好了,這幾天正準備整理。”
根源
CAI:甲蟲可以說是我觀察自然的起點,也是啟發我觀察方式的媒介。小時候喜歡畫各種甲蟲,觀察它們的特點與不同,而這些觀察比較的方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觀察事物的方式,影響著我的審美甚至是更加開放的探索欲望,可以說是我作為設計師的起點。
Yan:小時候我有一本超級百科全書,很多人都有,從那里我學到很多關于石頭的東西,但書不是根源。小時候在爺爺家,他會養些亂七八糟的小動物。北京老一輩很多人都這樣,拎個籠子養個鳥,從小我就生活在這樣的和各種生物很親近的環境里,但這個也不算是根源。喜歡自然是一種天然的直覺。
收藏的第一件標本是什么,肯定記不住了。畢竟在外面撿的也算,落葉、蟲殼,都算。但我記得第一塊礦,是+;d榴石。在報國寺舊貨市場買的,當時覺得——哎,一塊兒基巖上長了好多晶體啊,挺神奇。
現在看的話,起點是那里:你覺得那塊石頭是挺不錯的石頭,后來越玩越深。博物就是這樣,從一個點入手,越看越多,關心的也越多。你會開始構建自己的體系。你看,每個收藏,都是一個學科。
老師

2.Yan的化石

3.屋子里的裝飾品都經過他的篩選,比如骰子——“有一種命運感但這兩枚骰子恰好是礦物晶體的晶形”。

?4.一滿盒的閃蝶收藏閃著盈盈的偏光。

5.daparo正在家中的工作臺上畫畫,這幅畫會用在新的周邊產品里。
老師
Daparo:自然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所有的這些自然收藏品,都是我們的靈感來源。了解它們的各種形態、從它們身上找到故事,進而多方面地了解其中的美,簡化或者再設計,最終成為寓意豐富的作品。
CAI:我個人的觀點是,欣賞自然其實門檻是最低的,但也是民族素質的最高體現。以現在家長們給孩子報的課外班為例吧,那些課外班為的是提高成績或者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市面上能找到的自然類的課少之又少,根本原因是看不到直接的利益,這非常值得反思。觀察自然成本最低,但其中蘊含的知識是構成我們所有知識結構的基礎。
不過,這個時代發展迅速到讓人無法坐下來靜靜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其他的活法:除了賺錢還有什么?壓力推著人們前行,而觀察自然、體會自然、親近自然的時間和想法就沒了位置。當人們真正能夠按自己的方式選擇生活,自然會靜下心來留意這些平時不起眼的收藏。
Yan:重新定義一下自然界的博物學,也能叫它自然美學。博物的概念跟科學的關系更強,而自然美學和藝術的聯系更強。有人從科學角度出發,有人從美學角度出發,有人覺得這東西有升值空間,就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都一樣。有個一樣的點就是:要接近于生態標準,要盡量還原產地的狀態,不要一點人工的感覺。
我是要尋找這個東西:博物學中的美。但有人可能喜歡人造的東西,比如玩具。因為大部分產品都是為了如何從你的口袋里把錢拿走而設計的,但大自然不是為你而設計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門檻不算低。
Daparo:審美是個很難形容的東西,是一個人一生的見聞和生命體驗集結而成的,并不是純粹好看與否,簡單的黑白兩端,就像是溪水流下高山,有的成為湖泊,有的成為奔流,有的成為季節性干枯的河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對大自然有喜愛之情,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吧。試想一下,行走在壯麗的峽谷小道,身旁河流湍急奔涌,撞擊著巨石騰起水霧,或是在古樹雨林中,鞋子踩在堆積的潮濕落葉上,深呼吸時能聞到朽木中的菌絲散發的味道,當人身處自然中的時候,自然之巨大,人類之渺小,我相信沒有誰不會被打動。

1.寶石甲蟲的資深藏家CAI,本職是汽車設計師,他說,自然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2.麒麟座是一家特別的“買手店”,在自然歷史、博物文化的背景下,探尋世界各地的自然美物。

3.墻上掛著植物標本,最大片的葉子是朋友贈送的大理漕澗志奔山的突尖杜鵑。
“收藏”的動作
CAI:我所理解的收藏其實是動詞,重在過程。在收藏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各類專業人士,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啟發到其他人。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著獨特而值得回味的故事。一旦這個過程被人回味或記錄,那無論規模都可以算作收藏了。有些人喜歡廣泛地涉獵,更接近于“博物”這個詞,使人能夠欣賞到眾家之長;有些人喜歡專一品類,求細求精,能夠讓人感受到深度的質感。兩種維度的收藏都各具魅力。
對于我,我的目標就是專一品類。這種收藏方式需要更加深入到近乎專業的程度,無論是藏品的數量還是對于藏品的認知,都要遠高于大眾收藏。目前我大概有幾千枚收藏,很多收藏是從國外的專業科學家團隊手中收來的,同時也參與贊助他們的采集工作。從專一品類來說,應該算是步入了單一品類頂級藏家行列。
收藏其實是看個人的,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不同,有的追求質量,有的追求數量。我有一枚變異的粉色甲蟲。在普通藏家的眼中,這枚顏色特別的粉色是收藏的天花板。但對于專業收藏來說,價值更高的收藏不僅是某一個品種某一個顏色,而是發現更鮮為人知的特殊存在。
Yan:我收藏的標準有點難概括,但多少也有要求。礦圈兒會講究晶體質量、光澤、完整度、比例,主體……但有些凌亂、特別丑,也不能說丑,就是沒那么完美,比較滄桑。但只要這個東西好看,符合我的審美就行。
CAI:收藏其實是看個人的,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不同,有的追求質量,有的追求數量。我有一枚變異的粉色甲蟲。在普通藏家的眼中,這枚顏色特別的粉色是收藏的天花板,這是他們追求的、夢寐以求的寶石。當然這也是事實,畢竟像這樣的特別顏色幾年才會出現。但對于專業收藏來說,價值更高的收藏不僅是某一個品種某一個顏色,而是發現更鮮為人知的特殊存在。
像巴黎的一位蟲商Cyril,他最喜歡收藏一種非洲的花金龜。為了自己去采集,自學了非洲當地的語言,每年蟲季都去親自采集,并發表論文,同時他又是巴黎一所大學自然科學院的客座講師。從單一品類上的收藏來說,我們差不多是一樣的程度。
Yan:但獲得標本的渠道還是有優先級的,那就是盡量接近產地。國內還沒有類似于像國外那么有秩序,真正的大商——那種干了幾十年,乃至是家族產業的礦石標本的礦商。而我自己收藏的渠道就是:盡量接近原產地。有時候我會直接從礦工那邊收,當地肯定是最好的。我去過湖南、廣西、湖北等一些地方,直接去鎮上,去礦工的家里挑。說是喜歡“挑選”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也有點煩,除非你真的有好的東西可以挑選。大多時候,你計劃了很多天,驅車去了,等你到了,壓根兒就沒產,或者是有過,但前一天讓別人買走了;再或者,他也可能會高價賣,你端不動。都是運氣。

4.這一盒是采自云南西部飛蛾標本。
使命
Yan:通過博物學,我在30來歲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挺有意思。這個使命是尋求一個精神上的東西,但是具體做什么還不明確,比如說以后我做餐廳了,讓別人能嘗盡人間美食,也是一個使命。我就是為了傳遞一些美,但這個美,就指不定落到哪個點上了。
之前我會想推廣自然美學,為此就要和大眾走得近一點,但開店這么久,發現這還是個小眾的東西,所以現在我不想了,決定做自己的事兒去了,不主動靠近了,不再去無畏地消耗精力了,而懂的人自然就發現了。因為人類的交流方式是靠維度的,就像藝術家畫一張畫,他只是在表達自己,誰能跟他產生一個維度上的共鳴,這是另外的事兒。我這人出生,也不是為了這輩子能交100萬個朋友的。
Daparo:我們的初衷就是做喜歡、想要做的事情,愉快自在地工作。如果為了市場而做事,就和初心背道而馳了。我個人從來沒有以“藝術家”“商人”之類的身份自居,身份是很虛幻的,在這個充滿幻象的世界中,最終讓我們平靜的,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事,不斷創作新的東西。不管人們的身份是什么,藝術家、藏家、大眾,只要是喜歡相同東西的人,就會慢慢聚攏在一起。
Yan:所以之前我想靠近大眾,現在不想了。等這里的房租過期,我應該會找一個新的房子,在那里,我不再只是開一個博物集成店,物質不再只是商品,而會和空間結合得更緊密。在那里,我想做一些更精神、更哲學的東西。
CAI:我很理解這個想法。同為設計師出身,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搬運,而是再創作。觀察自然、學習自然是第一步,那么如何利用則是更高維度的方式,從這一步開始決定了你是藝術家、設計師,還是匠人。
在這個領域這么久,難免會有使命感。其實這也是我開始專一收藏的原因之一。我在國外留學工作10多年,走過的城市一定要參觀的就是自然博物館。不同國家的博物館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能夠精準體現整個民族的內涵。舉例來說:德國柏林的自然博物館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及規則,整個展館環狀包圍,分層并肩羅列,非常具有莊嚴感,能夠感受到自然的神圣;而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的排布更像是按時間的流動來布局,底層是一條由遷徙的動物們排列的長河,仿佛在還原自然的美感,整個展館是跳躍式布局,給人一種身處自然中觀察四周的感覺,這也反映出法國天然浪漫的氣息。
回過頭來看一下中國現在自然博物館的布局,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還有一段路需要探索,那就是如何能夠從中看到我們中國人的思維邏輯。這個話題如果展開,其實能夠滲透到各個領域,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在各個行業摸索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
說得遠了,回到收藏上也是一樣,之所以專一收藏其實是在等機會,我相信中國的博物學會很快找到自己的路,而這些藏品到時候一定會發揮出作用。

5.整齊陳列的昆蟲,無處安放的礦石,記錄了游學和工作經歷的卡片、明信片,充斥著CAI的生活空間。

1.藝術家羅健版畫《PAYIT》
2019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上,美國潮流藝術家KAWS(卡瓦斯)創作于2005年,以《辛普森一家》為靈感的繪畫《The KAWS Album》以創紀錄的1.16億港幣成交,突破了絕大多數藝術作品都難以企及的價格高度。而這象征著以KAWS為代表的潮流藝術在打破正統藝術價格門檻的同時,高傲的藝術界也開始正視潮流藝術的位置和價值。如今,潮流藝術雖已成國內藝術中堅力量,但專業的潮流藝術藏家卻并不多見。Andy,作為國內最早進入潮流藝術領域的藏家之一,在此次專訪中分享了他對潮流藝術的理解,包括邏輯、玩法和前景,新銳藝術家羅健和張帆共同加入探討。
潮流藝術,藝術市場的超級吸金獸
如今距離潮流藝術在2019年進發的那個高光時刻已過去兩年,潮流藝術并未沉寂,相反越來越熱的盲盒經濟和遍地開花的潮流藝術展,作為潮流藝術巨大市場即將釋放的證明(這是一個連超級明星藝術家曾梵志都在加入的消費戰場),向我們提示的是一一從拍賣場的耀眼戰績中走入大眾消費市場的潮流藝術,正在借助創意與商業的深度結合,并伴隨千禧一代主力消費群體的崛起,成為當下藝術收藏領域的超級吸金獸。
有趣的是,在西方藝術語境中并不存在“潮流藝術”這個詞匯,“潮流藝術”被普遍認為是中國(東亞區域)所獨有的藝術概念。西方語境中所探討的“潮流藝術”,是多種藝術類型的混合,包括超扁平藝術(Superflat)、街頭藝術(Street Art)、城市藝術(Urban Art)、波普藝術(Pop Art)、超現實波普藝術(Lowbrow Art)等。因而我們會發現“潮流藝術”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元化正是它超高包容度的象征,是潮流藝術讓藝術從美術館的神壇中走下來,它不受限于傳統刨作和展覽的批評框架,它是“藝術+流行文化+媒體+大眾生活+消費文化”的結合體。
在Andy看來,潮流藝術不受創作者背景的制約,創作媒介和作品風格也沒有一個被固化的模式。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潮流藝術游走于多種媒介,不管是互聯網圖像,還是街頭空間、或者復制品,或是和商業品牌的聯名,只要能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喜歡,被更多人消費與傳播,都可以被潮流藝術吸納其中。羅健和張帆的創作中,我們也能看到游走在多元表達的價值傳遞,譬如羅健的《Open Your Loxely Mouth》,主角DAUNGDUANG拉開了自己心愛的禮物包裹,諸多卡通符號呈現了人們對潮流文化的思索。張帆的偷心兔創作系列,通過簡約的色彩和線條,去演繹獨特的新世代藝術氣質。
可以說,從小眾文化到大眾消費,從亞文化到拍賣場,潮流藝術是極富生命力的,伴隨潮流符號的迅速傳播和透過大眾消費場景的資本集中入場,潮流文化的興盛更因為背后的商業邏輯獲得疊加效應,并最終演化為市場需求的真實反應。

2.Andy(左)、張帆(中)、羅健(右),張帆與羅健均為Mister.白藝術工作室代理藝術家
將對影響力和曝光率的追逐轉換為對文化價值的尋找,從藏家對待收藏態度的轉變中,我們或許可以看見的是潮流藝術的方向,總有人正在年輕,也終將會有一些人值得被記憶,走向經典。在這里,經典絕不是藝術生命終結的時刻,卻恰恰是獲得真正生命力的時刻。
藝術品收藏,是生意經更是精神世界
然而,和潮流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相悖的是“高度商業化”對潮流藝術價值的損害,在傳統藝術門類因為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在藝術品收藏和流通中保持堅挺的同時,潮流藝術的代表人物KAWS的作品卻在拍賣中呈現下降的趨勢,更不用說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將自己的破產危機歸結為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潮流藝術仿佛站在消費主義這把雙刃劍的刀尖上舞蹈,隨時有掉入其陷阱的可能。
如果說符號創造是商業消費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創造之一,符號語言極強的潮流藝術就像手握打開商業價值通道密匙的弄潮兒。可當藝術只有概念,只有符號價值的資本創造之后呢?潮流文化所真正應該彰顯的態度又在哪里?Andy說:“潮流藝術會不會因為商業和資本的深度介入而變質呢?因為藝術的本質是創造力和生命力,但是好像大家都在忙著賺錢,忙著尋找下一個像泡泡瑪特一樣瘋狂吸金的資本玩法。”
Andy現在有800多萬微博粉絲,在2018年因為聯合秦奮在微博發起奔馳汽車的抽獎活動光速出圈,而那條微博堪稱一個經典的社交媒體案例,用極小的資本輕松獲得超過十億次的閱讀量。再回顧那個仿佛是行為藝術一樣的話題時,Andy態度平淡,仿佛那只是自己年輕時不成熟的一個象征。“年輕時我瞎玩,現在再看的話,不管是潮流文化還是大眾文化,我覺得都需要一個很專業的媒體,在一個相對正面的基礎上去制造曝光率,才會有一個相對積極的引導性。”他覺得:“就像我自己很早進入到潮流這個圈子,到現在已經不容易再被這類藝術所輕易打動。從對商業模式的討論,到和藝術家聊天,我現在越來越欣賞純粹和單純的藝術家。所以我覺得,不管是我自己,還是潮流藝術,都走到了一個關鍵點上,需要一波力量去沖破假象,把它打開。”
將對影響力和曝光率的追逐轉換為對文化價值的尋找,從藏家對待收藏態度的轉變中,我們或許可以看見的是潮流藝術的方向,總有人正在年輕,也終將會有一些人值得被記憶,走向經典。在這里,經典絕不是藝術生命終結的時刻,卻恰恰是獲得真正生命力的時刻。

1.羅健(左)、張帆(中)、Andy(右)

2.Bearbrick Fragment積木熊400%

3.Andy與自己的部分藏品,攝于Andy的工作室

4.藝術家丁文堯版畫《皮卡丘》

5.藝術家張帆偷心兔系列《SHOWERMEWITH LOVEANDLIPGLOSS》
《智族GQ》:您的第一件藏品緣起何時?
Andy:Bearbrick應該算我的第一件潮玩收藏。我們很多人起初都受到過陳冠希的影響,通過他我們才知道,哦,原來玩具是可以收藏的。
從第一只玩具熊開始到現在,有多少件藏品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和別人不太一樣的是,如果一個很好的朋友喜歡我的某件藏品,我就會分享給他。所以藝術品在我手里的流通性是非常高的,我從不覺得一樣東西我一定要長期持有,分享藝術品對我來說就是分享一種快樂。
《智族GQ》:作為藝術家會在意您的藝術創作被某種流派定義嗎?
羅健:我相信藝術家都是很主觀的。因而發自內心地去把想要表達的東西完整地表達出來,對一個創作者來說特別重要。如果說為了市場或者藏家的需求和喜好去做創作,藝術會變得不純粹。對我來講也是如此,如果我太在意外界的評價,我的時間和精力都會不夠用。
《智族GQ》:收藏中的避坑很重要,Andy可以為我們分享收藏的一些關鍵詞嗎?
Andy:首先第一,大家現在最關心的,是一件藝術品到底保值不保值?當所有人在賣作品,都在賣畫賣雕塑時,每天有幾十上百個藝術家進入藝術市場的時候,我應該買誰的作品呢?怎樣通過藝術品完成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所以我會建議抱有這樣想法,想要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的人,一定要首先考慮市場,去看一件藝術品是否具有流通性。
那怎么去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復雜,去選擇和一個好的機構或公司合作,能夠幫大家去篩選,不管是購買價格還是藝術品本身,確保規范和合理。同樣對很多起步期的藝術家來說,和這樣的機構合作對自己也是一個保護。
作為藏家,我想給創作者們一點建議,色彩感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潮流藝術中好的色彩感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征。而好的色彩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個灰暗的時期,感到溫暖和快樂。
其實我以前的創作中沒有中國傳統的、民族的東西,但是最近這幾年,我會發現,小時候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經歷對我越來越重要,我的根就在這里。
《智族GQ》:生活的貧窮或者潦倒對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影響大嗎?
張帆:我身邊的藝術家,有些已經掙了很多錢了,作品賣得特別好,可還是沒什么自信,每次出了新作品,都會擔心賣得不好。所以我覺得一個藝術家是否潦倒其實跟他掙多少錢沒關系,這是一個內心能量的問題,掙了很多錢也可以“很潦倒很貧窮”。
《智族GQ》:社交媒體對潮流藝術的影響大嗎?
張帆:現在藝術家太內卷了,各種爆炸的信息量也會讓我焦慮,我會覺得如果不去跟上這個時代,不去嘗試新的東西,很快我就會和社會脫節。
所以我會嘗試利用一些社交平臺去尋找更多的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讓一個藝術家像一個專職博主一樣,不停地為品牌宣傳,是非常占用精力的一件事。藝術家需要一定的神秘感,在話題、曝光量和創作獨立性之間要有一個平衡。
《智族GQ》:有一種觀點,中國沒有真正的潮流藝術或者說潮牌,各位是怎么看的?
Andy:說起來做潮牌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在衣服上印一些圖案,請一些穿搭博主,制造一些炒作話題,一個潮牌就能火起來。好像國際上的大牌也是這樣抄來抄去,炒作來炒作去。但我想說的是,脫離掉跟風和炒作,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中國風的東西,或者說唐裝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潮流?
我們是不是能有更多藝術家、設計師來關注中國潮流的東西,在國際潮流的大趨勢中,去創造出具有我們獨特審美觀的中國潮流,最終去敲開國際潮流藝術的大門?我想說國內的原創還是太少、太珍貴,不管是支持國潮也好,還是支持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好,我們需要更多激發這些真正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同時也要給大家一些時間,再寬容一些。而我們國內的媒體應該更有責任心,去培養、引導和吸引年輕人,同時去挖掘、發現和幫助原創的作者。
張帆:說到這個話題我也想聊一點,其實我以前的創作中沒有中國傳統的、民族的東西,但是最近這幾年,我會發現,小時候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經歷對我越來越重要,我的根就在這里。在另一方面,米老鼠這樣的西方文化也是我小時候的視覺經歷,那么怎么把這些不同文化的東西融合在一起呢?這是一件需要探索,也值得探索的事。
《智族GQ》:從收藏第一件Bearbrick到現在,您的收藏風格有哪些變化?
Andy:也許很多收藏潮玩或者潮流藝術的藏家,收藏都會憑由個人喜好。我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越來越喜歡那些“老東西”了。對我來說,傳統文化不一定是指國畫或是書法,只要是具有故事性的,深厚而有底蘊的內容,就是打動我的藝術品。它可以給我一個想象的空間,讓思維任意馳騁,而這也逐漸成為我收藏的重要價值觀。